精心预设 有效生成论文_刘申胜 赵清敏

精心预设 有效生成论文_刘申胜 赵清敏

刘申胜 赵清敏 山东省寿光市双王城卧铺小学 262700

在备课时,我有这样一种体验:设计到某一环节自认为精妙处,总爱设想“课堂上如何如何”,可等到实施起来,总无法达到想象中的意境。每次听课,也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可当堂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如何将教学预案(包括实施的过程、方法,调整的策略,预期达到的效果)在课堂上有效达成?是什么因素牵制着它无法淋漓地表达?如何促使预设向生成成功蜕变?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下面就结合几个案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是不可或缺之源

数学教材以其简明、精要区别于其他教材。虽然书本已经给出了相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但对它们的真正理解、灵活应用却需要师生通过思维的相互启迪、碰撞来传递;虽然书本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寥寥数语,却蕴涵着太多的知识背景。作为教者,不仅应吃透教材所载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承功能,还应充分了解这一知识的产生、发展、延伸、所属等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教学智慧。

[案例一]《百分率的应用》练习设计片段:

……

(以含糖率、中奖率为例完成新知教学后)

1.让学生举例说说:除了含糖率、中奖率外,你还了解哪些百分率?

读一读: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计算发芽率;用花生仁、油菜籽等榨油,可计算出油率;每次考试后,老师要了解本班的及格率、优秀率;护林工人了解小树苗的成活情况,可计算成活率;工厂检验所生产零件的质量情况,需计算合格率;根据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可计算出勤率;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可计算正确率……

2.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投影(以此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百分率):

读一读:

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计

算发芽率;

用花生仁、油菜籽等榨油,可计算出油率;

每次考试后,老师要了解本班的及格率、优秀率;

护林工人了解小树苗的成活情况,可计算成活率;

工厂检验所生产零件的质量情况,需计算合格率;

根据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可计算出勤率;

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可计算正确率;

……

3.组织学生四人小组活动:每人挑一个感兴趣的百分率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并尝试着编一道求百分率的应用题(教师示例:把10克糖溶于190克水中,求糖水的含糖率),然后计算出结果。

4.小游戏——找“反义词”。教师引导:同学们,不知你们的语文功底怎么样?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些特殊的百分率,它们各有一个反义词,你能一对对地找出来并告诉大家吗?(如:及格率、不及格率,出勤率、缺勤率……)

5.启发思考:其实每一对百分率之间都有一个同样的关系,仔细考虑一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思考片刻,如有困难可小组讨论)——相加等于100%。(为什么?)

6.随即利用这一关系,根据学生编题计算的结果,口算出与之相对的百分率是多少。

……

“一堂数学课必要的双基练习是不可少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考虑到“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这一双基要求,为使全班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新知又不嫌枯燥乏味,课前我费了一番思量,设计了如上练习片段。然而,课堂上预想中的轰轰烈烈并没有登场,整个流程只能说完成任务罢了,课堂波澜不惊。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反差?我刨根究底,应当说,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上的误区和对教材认识得不够准确、深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这一片段中,教者片面地追求了一些外在的形式,结果却适得其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对教学的精心预设是有效实施之本

唯教案是本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固守一份教案,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卡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建立在教师充分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充分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思考方式、可能产生的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的预案,并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动态生成。

[案例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片段:

(1)在学生已经认识过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对分数有哪些了解?”然后想一个分数,在白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教师选择学生对同一个分数的不同表示方式集中展示,如(随机):

(在以上各图中分别表示出1/4,此略)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除了用这些图形表示1/4外,还可用什么图形表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这些图形除了表示线段、长方形、圆外还可表示什么?(一条路、一匹布、一个大饼……)

(3)出示4个苹果图,让学生想想怎么表示出这些苹果的1/4;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该1/4的意义。再依次出示12个苹果图和8面红旗图,继续研究怎么表示出它们的1/4(如有疑惑、混淆则随时解决)。

(4)将2、3中出现的两组图形摆放在一起,对比观察:前后两种图,表示1/4有什么不同?(得出一个物体、一个整体之分。)猜一猜,还可以用哪些来表示1/4?如果用一幅画把它画出来,可以画出多少幅画?

(5)想一想:在表示1/4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比较中,揭示单位“1”的概念。)

……

本案例中教师对单位“1”的教学设计可谓细腻、独到,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了“画画”这一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让学生在操作、想象、猜测、观察、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心智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习得。整个过程是那样的顺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不知不觉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过渡、交替、拓展。因而,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精心准备,学生才享用到了一顿“美味佳肴”。

三、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推波助澜之势

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做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三]《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片段:

(1)课件出示常熟第一百货的观光电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并用手势表示出它是怎样运动的。

(2)课件一一出示运动着的风扇叶片、尚湖的小鸭子游船、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尚湖的空中滑索、时钟的钟摆,让学生一一用手势表示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3)集中出示上述物体,让学生继续观察这些物体,结合刚才所做的手势,再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一分类。(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分法,教师可在学生的争论中引导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分法。)

这节课我听了多遍,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分法处表现不一。有的没有任何歧义地都得出了正确分法,使教师好不失望,想象中的热闹场面无影无踪,设计好的激发学生争论的“煽情”话语无用武之地。此时怎么办?是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呢,还是让学生讨论讨论硬找出一些不同的分法制造出预想的场面?这是需要教师在瞬间做出的选择,这一选择直接影响着下面的教学,且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材的把握、理解程度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的则清一色出现错误的分法(这样的班级往往从众现象比较严重)——将钟摆的运动方式示为平移,令教师头疼不已,是告诉他们正确分法呢,还是将钟摆的摆动方式再研究研究,让学生注意到它的相异之处再来探讨分法?这又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时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是啊,教学机智在当今新课改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敏捷的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还要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和策略,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论文作者:刘申胜 赵清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0

标签:;  ;  ;  ;  ;  ;  ;  ;  

精心预设 有效生成论文_刘申胜 赵清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