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哲学思潮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21世纪中国哲学思潮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讨论会论文,中国论文,哲学论文,走向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湘潭大学哲学所联合发起,近期在湘潭大学隆重召开。有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见仁见智,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思想,现揽其要综述如下。

一、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一)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确立其领导地位的世纪。可分为两段,1949年以前为第一段,1949年以后为第二段。有学者把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1)80年代以前,可称为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80年代,可称为教科书改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3)90年代,可称为后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前两个时期没有什么大的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当代,面临一系列困境与挑战,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些学者认为,哲学发展目前面临一些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有:(1)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科书哲学不能回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系列社会与人生方面的问题;(2)哲学自视过高,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没有找到两者的契合点;(3)哲学体系缺乏创新,缺少时代内容,显得僵化、陈旧;(4)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脱节,未能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5)原有的哲学体系缺乏对人的价值关怀,不能指导人的价值选择、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要深切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前途命运,关注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切入火热的社会生活,21世纪将是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二)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的背景分析

大家一致认为,首先,中国哲学的21世纪走向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格局。在近20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转型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伴随这一转型的是社会价值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的巨大变化。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21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深切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逻辑,为中华民族找到价值理想和精神归宿,从而推动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其次,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必须立足中国哲学的过去和现在。多数同志认为,中国现实生活中有三种哲学资源: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是西方哲学。这三大思想资源共同构成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的三大背景。再次,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

二、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一部分学者认为,讨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关键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应在吸收中外传统哲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丰富马克思主义,并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的学者认为,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论从史出”,返回马克思,从文本研究出发,梳理一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带到21世纪。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根据21世纪的情况说21世纪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马克思从未说过,这是中国人的创造。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话,这才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虑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必须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进行综合思考,中国哲学已深入了中国文化的骨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成了我们的血液,西方哲学也有它的可取之处,三者可以相互吸纳。从现在起到21世纪,将是这三种哲学传统根据各自的特点来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自我更新和相互比较相互吸纳而发展自身的时代。21世纪我国哲学的走向将是一个多元并立而交相融合的局面,这三种哲学将会独立并存,同时相互渗透,并通过相互作用推动彼此发展。

有人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是当代中国历史走向决定的,它将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龙头的多种哲学相互吸收,相互推动,百花齐放的局面。有学者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将向两头发展,一个是哲学的功用化方向,关注应用问题;另一个是哲学的非功用化方向,关注人生意义、真理观等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战略构想,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龙头的哲学学科群建设的思路。这一构思是基于当代实践和科学在深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实践与大科学。关于中国哲学学科群的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元哲学局面,加强哲学观、哲学形态学、哲学方法论的研究;(2)分支哲学局面,注意理顺各分支哲学间的关系;(3)在各分支哲学内部,注意解决其历史与现状、理论与著作、体系与问题等内在关系,建立起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极大开放性的分支哲学形态;(4)亚分支哲学层面,要在哲学与实践、科学与文化等的相互结合和渗透关系中建立和发展各种新兴的亚哲学分支系列。

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依据于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体现在人、自然、社会诸多方面,但是归结起来是人自身的变化。哲学就是人学。哲学的本性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一种自我意识理论。哲学的未来状态就是建立“类主体哲学”,当代人类发展的状况是“类的问题”日益突出,类本位也日显明确,因而,哲学将走向“类哲学”。

有的学者从社会哲学的视角思考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认为社会哲学是对社会转型的一种总体性把握,它对于纠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有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的重建,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有重大作用。社会哲学可以将对现实生活和对终极理想的改造结合起来,重建中华民族的理想。有学者把社会哲学理解为一种主体意义上对社会结构的探讨,认为应从哲学层面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哲学高度上消解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所诱发的一切问题。我们的社会哲学研究要落脚于社会生活,展示哲学的新的形态。

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将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西、马三大哲学各有其价值,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吸纳,共同发展。有人认为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选择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不能光强调多元,还应该强调文化导向的重点化。那种盲目从西方引进的时髦观念的做法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学者认为,提多样性哲学比较合适,提多元化容易引起误解。21世纪的中国哲学要为社会提供多种价值选择,提供多种价值论证,为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做出理论论证。

有的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中国哲学从研究方式上看将走向世界化与个性化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哲学在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将把世界化和个性化有机统一起来。就此问题有学者提出要创造出“有我的哲学”,要建立高扬人性、有时代内容、民族性、个体风格相统一的哲学。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对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注意哲学的自发走向,所谓“自发走向”,就是从现实生活的层面上萌生出来的哲学意识和哲学观念。中国社会非哲学领域的哲学意识正在萌生。哲学的自发走向使得社会对哲学的关注不再是哲学家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意识。但是自发走向不能代表哲学的自觉走向。自觉走向指哲学工作者对于现实问题的一种深层思考,是对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深层把握。

有学者提出,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就是哲学家的走向。哲学家的选择是影响哲学走向的主观因素,社会发展的具体现实是影响哲学走向的客观因素。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有赖于中国哲学家的积极探索和创造。还有同志提出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取决于对当代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有效回应方式,走向现实世界,关注现实生活,是世界之交哲学的生命活力所在,对现代化主题的回应,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的主旋律。

还有学者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将淡化体系意识,强化创新意识。思想创新就是面对社会与人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经过思考,找到解决这些新的问题的答案,这样的答案就超过了原有的定式,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产生一个新的话语系统。据此,有的学者提出,建立以问题为主题的分支哲学,以拓展中国哲学的视野。

三、关于哲学、哲学功能与哲学发展的条件

(一)关于“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功能问题

有人认为,哲学的特征除了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外,还有思维的自给性与超越性。哲学不是无限思维,哲学是立足有限,向往无限。人类思维具有极限,即有效的边界,是一个度。哲学思维就是在这个度上做文章,力图去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人类思维的极限、人类的终极关怀就是寻找终极的价值。

有的学者提出,哲学的功能有两个层面:第一是终极关怀层面,即人类问题;第二是社会关怀层面,即中国问题。我们的问题是社会关怀不够,我们的哲学只是一种解释体系,未能直面社会生活,容易僵化、教条化。

有学者认为,哲学是一种对于生存方式的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其社会生活中必然面临许多问题,包括一些本体论问题,哲学要研究这些本体论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学问。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物,人永远在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过程之中,永远在追求自身的新的规定性,哲学也一样。有的学者认为,肯定哲学是什么是困难的,但可从哲学不是什么来说明哲学,这样经过排除法,就有可能得出“哲学是什么”的结论。

(二)关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一种哲学作为一定时代精神的产物,总是必然地反映一定人们的利益与追求,作为一种价值观总体系而成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但是总体上,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学科领域,又具有普遍的对象、问题、方法和规则,反映人类知识、理论和真理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又成为它非意识形态化的科学本质和功能。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哲学能够不断繁荣发展的保证。哲学不能完全游离于政治之外,哲学应为社会的健全运行提供理性指导。二者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哲学主动与政治靠拢;不理想的关系是:政治向哲学主动亲近。

有的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理好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致使本来作为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论基础的哲学成为政治的附属物,使哲学成为政策的论证工具,从而妨碍了哲学自身的发展。因此提出,淡化哲学的政治色彩,赋予哲学以独立发展的权利,促使中国哲学走向21世纪的辉煌。

标签:;  ;  ;  ;  ;  ;  

21世纪中国哲学思潮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