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金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和建议_银行论文

对当前金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和建议_银行论文

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及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几点论文,看法论文,财政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宏观方面来看,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总的说是好的,但其中潜伏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财政和银行三大困难同时出现,综合反映出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矛盾正在激化。单个地来看,似乎日子都还过得去。无论财政、银行,还是国有企业,都在照常运转,并没有出现所谓“危机”。虽然问题不少,只要加强管理,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但若我们换个角度,把各个方面的问题联系起来看,三大困难的同时出现就不仅仅是管理上的问题,而是宏观经济失控的集中反映,即多年来投资规模持续过度膨胀,造成资金严重分散、结构极不合理;结果企业效益低下,最终使以此作为物质基础的国家财政和银行双双陷入困境。

在我国,企业、财政和银行同时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还不多见,说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财政、银行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很成熟,处于摸索阶段。搞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抛弃过去的,也不是全盘照搬国外的,出路只有一条:根据中国国情,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道路。这里,首先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第一,应当认识到,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我们走了一条粗放型增长方式道路,这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症结,也是形成今天企业、财政和银行三大困难的根本原因。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量力而行”的经济建设方式,总是被“大干快上”、“超速追赶”的美好愿望和行动所取代。结果,全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追求产值来维持一时的“高速”、“超高速”。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十多年的改革过去了,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着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只注重产值和增长速度,盲目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追求“政绩”;忽视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以至于企业经济效益连续滑坡。结果,新摊子搭上了,却不能提供有用产品,占用银行资金,企业效益降低,财政收入上不去。财政、银行和企业困难的产生大多与此有关。

第二,对国有企业困难要作具体分析。从亏损面看,亏损最严重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在企业困难的原因上,除宏观环境影响外,企业改革中重外部改制、轻内部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亏损面大,主要是中小型企业亏损严重,多数大中型企业效益还不错。1995年发生亏损的工业企业有12284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户数的34.8%,而亏损企业的产值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5.6%,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2.9%。这说明占工业企业户数1/3的亏损企业,所提供的产值及销售收入只占1/6到1/7。实际上,亏损面最大的还是“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五小”企业和对私改造中建立起来的“二轻”和“二商”企业;发生亏损额较大的工业企业,主要是军工这一特殊行业以及煤炭、石油等原材料、燃料基础产业,这些行业发生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价格、资源及技术改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是企业本身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不能因为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而否定国有企业的前途和主导地位,这也是国家提出“抓大放小”的真正意义所在。

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很多,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内部管理始终没有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方面做的文章最多,从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利改税第一步、第二步,到承包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花样翻新不少,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不多;外部形式改变了,内部管理却放松了。特别是这几年企业改革中,很少有人谈如何加强企业的劳动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和产品管理。管理松驰,即使再好的体制,也发挥不出作用。

第三,国家财政总管分配政策的地位丧失,财权旁落,财力分散,“诸侯”和部门割据,是造成当前分配秩序混乱、国家预算困难、政府职能萎缩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都可以不经财政部门批准和审查,自行设立各种名目的基金、收费、摊派,使得中央政府应有的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权被肢解,形成了国家预算之外的“第二预算”、“第三预算”越来越多。这种财政不统一的状况在任何国家都是少见的。财政控制不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反而成了被挤占、被分配的对象,财政收入自然上不去,国家财政越来越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大银行、小财政”和“银行万能论”的思想蔓延于整个金融界,是银行系统身染沉疴的思想根源。近年来,理论界一些人士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发挥银行的作用,财政管“吃饭”就行了。实际工作中,银行不仅管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也管了企业的基建投资和技改资金,包括发工资也找银行贷款,银行作用是大了,其结果如何呢?银行不良资产越来越多,资金周转发生严重困难,甚至已经影响到整个银行信用体系的安全。

第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现成答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财政—银行”三者的新型关系,也没有现成模式。在当前企业、财政和银行同时出现困难的时候,寻找解决困难途径的过程,也就是研究探索三者关系的过程。所以说,目前的困难是对我们的考验,更是给我们提供了探索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调控规律、重塑新的财政银行关系、财政与企业关系、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契机。

国有企业和财政、银行全面陷入困境,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九五”计划、未来社会经济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摆脱困境呢?

我们认为,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应当把解决企业困难作为突破品;在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必要的宏观调控的条件下,理顺财政银行关系,保证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首先,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在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认真、负责地调整投资结构,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到实处。这是解决目前企业、财政和银行困难的前提。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解决企业困难将无从谈起。我们应当彻底转换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把经济效益真正放在首位。

其次,动员一切力量解决国有企业困难,这是解决整个经济困难的基础,当然也是解决财政困难和银行困难的基础。应当把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看作是巩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必要的权威作用,自上而下动员一切力量集中解决企业困难。对国有企业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对于那些长期亏损的“二轻”、“五高”、“五小”企业,灵活采取诸如租赁、拍卖、破产等办法处理;而对于那些决定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保住、搞好。一是要使它们真正转换经营机制,从内部产生活力;二是政府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从外部给予实际的支持,而不是空喊“搞活企业”。因此,国家适度集中财力以保证其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就成为现实的必要。

再次,健全财政职能,统一国家财政。强化财政分配职能,统一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切实扭转分配领域“诸侯”封锁、部门割据的局面;采取“清理、分流、监督”等措施,调整预算外资金政策,并加强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统一管理,充实预算内财力,健全专户存储制度;统一管理政府的内外债务,防止债务规模过大冲击财政平衡;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财政平衡和调控能力。这一切是整顿分配秩序的基础。

应当明确指出的是,财政不仅要摆脱自身困难,而且要在解决企业困难和银行困难中也处于核心地位。无论企业的不良债务还是银行的不良债权,如果解决不好,实际上最终都要由国家财政承担损失。而解决国有单位之间的这些债权债务问题,关键的一条是政府必须向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注入必要的自有资金。显然,目前国家财政负债累累的实际状况是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的。所以,调整国家财政分配规模,保证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就成为振兴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上述统一财政的措施外,对前几年过度的“放权让利”政策要作必要的调整;对因管理制度不严、手段缺乏造成的财政收入流失,则要下大力气加以纠正和杜绝。这个问题不解决,财政没出路,企业和银行解困也没希望。

最后,切实搞好财政、银行的分工、协作和配合,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切实提高宏观管理水平。财政银行都是政府的宏观管理部门,只是分工和工作侧重点不同,没有谁大谁小的区别,财政总管分配,银行总管资金融通,它们之间有不少交汇点,需要两大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共同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纷纭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需要这样。在目前,要特别强调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财政政策是从分配方面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银行货币政策则是侧重从流通方面调节经济。包括税收、预算、财政信用、补贴等工具在内的财政政策的运作,体现的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调节各方利益的分配关系;而以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再贴现等为主要工具的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向市场提供适量的、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能保证物价基本稳定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以,必须对目前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相互挤占、渠道不清等问题来一个拨乱反正,以正本清源。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基点应当是,从国家宏观调控总体目标出发,注重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及二者的综合平衡,在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从而达到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目前,要特别注意从财政赤字、国债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加强二者的协调。

(2)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银行的一系列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规范分配秩序和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目前,财政和银行都要多方筹集资金,并用好资金,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支持国家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解困和发展。微观经济搞活了,财政和银行日子才能好过。

(3)处理好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步关系,防止单项改革给其他体制带来新的矛盾。无论财政改革还是银行改革都要把搞活企业作为立足点。同时,在彼此协商的基础上,完善财政、金融法规,加强对财政金融领域及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财政监督和金融监督。

标签:;  ;  ;  ;  ;  ;  

对当前金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和建议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