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殊性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需要重视的研究课题
自从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逐步深化,成果日益丰富,对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推动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虽然立论时强调从当前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但未能准确回答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由于在理论上缺少明确的分类和定性,所提倡和反对的都是一些原则性意见,没有直接回答现实中哪些是要提倡的,哪些是要反对的,哪些是既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时间一长,会使人们感到“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进而产生了价值导向上的失误和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困惑。
第二,虽然立论时都反对实际生活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现实,本意也是为了解决两个文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但研究中仍然只就精神文明论精神文明,所得出的结论仍然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从而对实际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并不大。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来看,精神文明的成果总是由特定的物质载体、社会体制、法规制度等来体现的,即使纯粹就物质文明建设来说,它也不是与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关系。物质文明建设的效果客观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社会各种体制、规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更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因此,不把这些方面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研究,单纯就精神文明论精神文明,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体系提出来,并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内容上一致起来之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更没有理由不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说明,在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一个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重要课题,就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性,更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不仅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是分成若干阶段的,精神文明发展也是分阶段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曾把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新社会的道德发展区分为两个阶段,这就是“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道德”,和“越出阶级的道德”,即“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3卷,第434—435页)。 恩格斯在这里虽然只讲了道德的发展阶段,但对我们区分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仍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无论从我国社会实际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要求来看,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它的特殊性,都是非常必要和非常迫切的。
两项需要继续做好的实际工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有多方面的表现,就其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较为紧密的方面来说,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的曲折性,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转型的相关性,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其中一、二两个方面,我们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曲折性来说,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又要考虑今天的现实,更要着眼于将来的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与之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当有一个整体要求。从理论上把这个历史过程的过去、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党在一系列文件中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历史经验,同时对今天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清醒的估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复杂的……对于这种长期性、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就是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从长远打算,把各种复杂因素都考虑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的大环节来说,如果不能科学地对待历史,就不能说明今天的现实,如果不对今天的现实进行科学的研究,就难以达到将来的理想目标。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细致做好。比较来说,目前对历史的研究把握较好,对现实的研究明显不够深入,对达到理想目标的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说,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表现出层次性,思想道德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真正切合实际,切实有效。对于这一点,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两次通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都特别强调,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贯彻好这一原则。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这种层次性要求还仅限于中央决议中所说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上。而实际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层次是比较复杂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相应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当然也有一些职业道德、市民守则、校训等等,但在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反映特定对象的特殊要求。就是说,这种层次性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以便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方面,除上述两个方面在理论上比较科学、明确而只需继续做好实际工作外,还有三个方面在理论上的问题远没有解决好。要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富有成效,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科学认识问题。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在认识上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统一起来。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原则上肯定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应当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但实际上,人们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两个事物,从其差异甚至矛盾上去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不赞成这种看法,并认为不应当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作一个孤立的范畴去研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我们的认识只能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目前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有两个观点值得再推敲:一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缺欠,这种缺欠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弥补;二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在经济领域里存在,在其他社会领域要加以限制甚至取消其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自己活动的领域和范围。这两种认识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们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可能有片面的市场经济,也不能搞局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在思想方法上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会对实践真正起作用。
第二,关于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要完成从前现代化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必然涉及一系列诸如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模式转换等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同样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也有一个相应的转型问题,即一般所说的文化转型。这种文化转型自然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须与社会其他方面特别是经济体制、社会模式等方面的转型为基础和依据。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历史阶段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要求。这方面的研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以下三点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是由于社会转型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必须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不能在社会转型出现明显的问题之后再研究对策,而应当把握转型的历史趋势,从大处着眼,从全局考虑。二是由于社会转型是全社会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应的转型即文化转型也应当是全面的。三是适应社会转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应当只是描述文化的理想状态,而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势,努力探寻出文化转型的现实途径,即研究实际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必须怎样去做。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变迁十分深刻的历史时期,这种深刻变迁必然对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很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否顺利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人的发展。这就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是说,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和目的,抓住了人这一关键因素,就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研究,至少以下两个方面是要予以充分考虑的: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机制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最后成功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个人的参与已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群众运动式的参与,它更多的表现是以个人特有的素质进入具体的实际工作。这就需要对人的塑造以及单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二是培育“四有”新人的机制问题。历来总是把培育人的任务只看成是精神文明工作部门的任务,而实际上,没有全社会的目标一致的共同行动,培育人的任务往往会落空。很简单,在实际生活表明只要能挣到钱就是能人就有社会地位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大力批判拜金主义必然苍白无力难以服人。只有整个社会在运行机制、法律规范等各个方面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统一起来时,塑造人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实,切实有效。
上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看法,意在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必须把握好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完成这样一个大的课题,显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