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腹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超声诊断声像图。同时,将确诊为小肠套叠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实施高频超声引导下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对照组患儿实施胸腹透视下进行灌肠复位,分别计算各组患儿治疗的成功率。结果:50例经高频超声诊断的患儿中,46例可以在右腹部明显观察到套叠包块的存在(1例患者同时存在两处套叠的情况),位于中腹部、左上腹脾曲部、左下腹部、脐上横结肠部的患儿各有1例,患儿腹部包块的超声横断面有“同心圆征” 或“靶环征”,且在纵断面有“套筒征”。经不同复位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灌肠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0%和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显像能对小儿小肠套叠的相关情况进行基本判断,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操作简便、耗时短,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中转开腹手术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高频超声显像 小儿小肠套叠 灌肠复位治疗 诊断价值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04.046
作者单位:271400,山东泰安,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急性小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多以阵发性腹痛、腹部包块、呕吐、果酱样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对其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患儿治疗方案的确定、预后的改善都有着重要作用。而选择高频超声现象技术对小儿小肠套叠进行诊断和治疗,操作简便,图像清晰,且应用的安全性好[2]。本文就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急诊彩超诊断,确定有非手术复位指征。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5例。
观察组患儿中,男19例,女6例,患儿的年龄在3个月到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0.5)岁;患儿的病时间在2 h到48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10.6±3.4)h。患儿中,伴有阵发性腹痛的23例,伴有腹部包块的的14例,伴有腹泻的5例,伴有呕吐的10例,伴血便或果酱样便的6例。
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女7例,患儿的年龄在3个月到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0.7)岁;患儿的病时间在2 h到47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11.3±3.1)h。患儿中,伴有阵发性腹痛的25例,伴有腹部包块的的13例,伴有腹泻的6例,伴有呕吐的11例,伴血便或果酱样便的6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主要临床症状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患儿采用的仪器为GEv730及LOGIQD8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设置探头频率设定在5-17MHz及7.5-10MHz之间。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将探头轻轻置于腹部,按照从上到下的顺下移动探头,对腹腔内各器官进行扫查,观察腹腔内是否存在游离性液体性暗区,选择肠腔(特别是右上腹部)进行重点扫查,同时对可疑包块进行横切面、纵切面、斜切面等多切面与多角度探查,确定包块的大小、位置,并对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进行详细观察,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肠腔积液、肠管扩张、肠腔内容物蠕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拍片并储存。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实施高频超声引导下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患儿在实施灌肠术之前,判断其脱水情况,计算体质,以此为依据按照2:1的比例实施快速补液(补液量在200-500ml之间)。同时,经肌肉注射阿托品、非那根(给药剂量分别为0.01-0.02mg/kg、1mg/kg)。检查Floy氏管气囊,确定其不存在漏气情况后,将其插入患儿的肛管,先向气囊中注水25-35ml堵塞肛门,然后与 Y 管相连,Y 管的另外两端分别与血压计充气球囊接口、灌肠袋连接。患儿初次注水的量在30-40 ml/kg之间,以血压计读数为依据,对灌肠袋的最大高度进行调节,保持灌肠的最大压力界限,以标记好的灌肠高度,记录其对应的灌肠压力值(维持压力值在6-8kPa之间[3]),在高频超声的监视下,将温生理盐水灌入到套叠部位的远端肠腔。复位过程中同时扫查患儿的肝肾隐窝、盆腔等处,观察是否有积液存在,积液量的变化情况。当在超声下可观察到生理盐水经回盲瓣进入小肠,并在到达小肠套叠头端后迅速冲开,患儿的主要征象消失,则视为复位完成,缓慢放水并退出Foley氏管。
对照组患儿实施胸腹透视下进行灌肠复位,在胸腹透视辅助下对肠管的充气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患儿是否存在穿孔引发气腹。对其实施清洁灌肠。先给予镇静解痉类药物,在直肠内插入双腔气囊管,充气,并将肛门堵住。患儿与空气灌肠机连接之后,注入空气,至气体到达套叠部位后,逐渐加压,观察到患儿的肠腔迅速扩张,并出现块影逆向移动的情况,至其突然进入后所有复位工作完成。
1.3 评价标准
灌肠复位成功标准是[4]: 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患儿的主要征象(如“蜂窝征” 、“类葡萄征”、回盲瓣“蟹爪样征”运动、末端水肿回肠“铜钱样征”等)显著改善甚至消失;复位结束后未见肠穿孔表现,且水压迅速降低; Floy 氏气囊导管拔出之后,有大量臭味大便(或者黏液血便、黄色水便)等排出;患儿可快速入睡,腹部平软,经触诊无包块,且水中不会出现阵发性哭闹或者呕吐症状。同时符合上述指标中的两项及以上情况为肠套叠复位成功。分别计算各组患儿治疗的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经高频超声诊断的患儿中,46例可以在右腹部明显观察到套叠包块的存在(1例患者同时存在两处套叠的情况),位于中腹部、左上腹脾曲部、左下腹部、脐上横结肠部的患儿各有1例,患儿腹部包块的超声横断面有“同心圆征” 或“靶环征”,其中,“同心圆征”表现为高低回声交替的多环状团块,”靶环征“则表现为中央呈高回声,周围低回声的情况;在纵断面有“套筒征”,其表现为对称的多层平行结构,高低回声相间。
经不同复位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灌肠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0%和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肠套叠是造成小儿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以4-10个月大的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5],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考虑到小儿小肠套叠的初期发病症状与肠胃炎近似,传统的X线摄片检查容易造成误诊,耽误治疗,引起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情况[6]。
本文患儿均给予高频超声诊断,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可以明确观察到横断面上的”同心圆征“或”靶环征“以及纵断面上的”套筒征“或”假肾征“,特征性强,可以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情况进行明确诊断。而对比高频超声引导下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和施胸腹透视下进行灌肠复位的临床结果,有高频超声引导组复位成功率显著优于胸腹透视组的情况。临床上常用的胸腹透视下钡(或空气)灌肠复位术也可能出现肠穿孔、钡剂外泄进入腹腔的情况,造成化学性腹膜炎[7],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另一方面,通过X线对小肠套叠的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具有受辐射时间长,对身体影响大的缺点。相对而言,高频超声的安全性、有效性都更佳。
在实施高频超声引导下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也要注意以下问题,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8]:术前充分镇静解痉;灌肠用生理盐水要维持在37-40℃之间,防止对患儿的肠管造成过度刺激;控制灌肠压力从低压力开始,最高压力应≤12kPa,注水量≤1200 ml;控制灌肠时间≤30 min。
总的来说,高频彩色超声诊断小儿小肠套叠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无创、可重复性强、无痛、显像率高的优点,能对小儿小肠套叠的相关情况进行基本判断,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中转开腹手术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宋莉.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疗中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10):1993-1994.
[2]夏文霞,许敬华,金海艳等.高频超声在小儿肠套诊断及复位中的应用价值
[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3):354-355.
[3]卓涛,胡小韦,岑君.高频超声引导水灌肠法在小儿肠套叠复位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3,42(16):1866-1867.
[4]薛新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医学综述,2011,17(21):3350-3352.
[5]王东宁,陶 ,张浩.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9):82-83.
[6]程颖.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64.
[7]金晔徐,斐燕.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2):146.
[8]李园园,徐庆,孙跃.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在小儿肠套叠整复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4):354-355.
论文作者:樊芹 吴越 蒋月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肠套叠论文; 患儿论文; 灌肠论文; 超声论文; 小儿论文; 腹部论文; 情况论文; 《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1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