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职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论文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论文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游晴英

摘 要: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11条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内容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各个方面。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始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对比,最终就如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打造世界级教育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高素质职业人才作保障。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教育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直备受瞩目,目标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目前,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的9个市的经济总量接近纽约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巨大,实力丰厚,前景无限。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主攻方向,香港和澳门有一大批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的能力,在特有的条件下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也是在大湾区里最强的,而珠三角地区在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上,是世界几大湾区中优势较大的。因此,希望把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打造成一个综合、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

然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一直是广东这个经济大省长期的痛。任何领域的合作或协同,都面临着解决利益问题。利益首先是共同利益,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宏观战略设想获得各方的高度支持,粤港澳三地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大都认为大湾区是很好的发展机遇,这表明在宏观层面的共同利益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民意基础。其次是各自利益问题,亟须三地的高校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和磋商。比如香港已经拥有多所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为大湾区培养科技、工程与医疗人才并提供研发服务,但是也要问香港高校将得到什么?珠三角巨大的腹地和产业可否能为香港高校的师生提供更大的科研试验场。另外,珠三角高校若和港澳高校合作,又将得到什么?提升国际化程度还是科研实力?这大都是涉及具体层面的问题,不适宜用战略规划的思维来推进,而需要通过对话、讨论和协商来解决。尤其需要各城市和各高校展开广泛的对话和协商,厘清各自的优势和需求,为接下来制度层面的对接建立基础。下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思考。

频综产生射频激励信号,其频率在时间上按三角波规律变化。激励信号经发射机放大后,通过发射天线转换成电磁波信号向外发射。电磁波信号遇到目标后,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将回波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RF),经低噪放放大后送入接收机。由于回波信号具有一定时间延迟,回波信号延迟后与本振信号就存在一定的频差,频差关系如图2所示[6]。

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1)成本与效益受到双向挤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效益与成本的“双向挤压”,“在创新能力、生产效率方面,拼不过欧美发达国家;就劳动力成本方面,又拼不过越南、印尼等周边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对比,中国的人工成本优势也在逐渐趋弱”。因此,导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成本与效益方面都面临较大的挑战,急需转型、打破这种双向挤压的状态。

大型起重作业必须编制《三措两案》,并逐级审批。严格审核起重机械检验证明及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吊装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指挥人员不得兼做其他工作,应认真观察起重作业周围环境,确保信号正确无误,严禁吊装物体从人的头上越过或停留,遇大雨、雷电、大雾、风力6级以上等恶劣天气,严禁露天起重作业。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不但有学历同时有技能;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目前珠三角地区很多职业院校注重学历教育,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往往会被忽视,导致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失衡。很多职业教育学院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相关的岗位工作,缺乏必要的岗位技能。由于很多职业院校的老师存在刚毕业就直接成为专业教师,这就导致很多教师本身自己都缺乏一个行业的基本岗位技能。同时,各个职业院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又存在缺失,这就导致一些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有学历,无技能的尴尬场面。高职教育不应只盯着全日制这一块,应该加快建立与企业转型相匹配的培训体系,并利用资源多开展一些非学历培训。

(3)社会制度与人文差异的问题。大湾区存在着人文与社会的差异问题,社会制度与人文差异限制了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与其他湾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制度,同时还存在着相对比较独立的关税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流动、商品物资的流动以及资金的流动、信息的交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些障碍就会限制了三地的深度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粤港澳大湾区构建高度融合的大湾区城市群。另外,人文差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社会制度与人文历史、法律体系、法制观念、思想文化观念、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粤港澳三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融合不够顺畅。

“预防腰椎管狭窄症,第一,要保持正确的坐姿,要坐直,腰不能弯着。第二,不能躺卧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因为躺着的时候,你要么屈颈,要么屈曲胸椎和腰椎,否则的话你是看不到电视的,在这种情况下腰椎的稳定性特别不好,得腰椎管狭窄症的几率就更大一些。第三,我们要用正确的姿势搬运重物,要直腰、屈髋、屈膝来把重物搬起,而不是直腿弯腰,搬运重物时不正确的姿势会造成腰肌的扭伤或者劳损,也会增加腰椎管狭窄症的风险。第四,我们要积极锻炼腰背肌,主张做小燕飞或是游泳。其他的运动锻炼对身体也有好处,但是对腰背肌作用很小。”

同时,产业联盟创新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可以以“大湾区、新职教、新标杆”为指导方针,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满足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三年工作规划(2018-2020年)》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开展专业规范化建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瑞士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探索针对大湾区产业特点的跨校、跨境、校企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联盟培训平台,开展师资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建设成果转移中心平台,促进产教融合;组织成立质量评测工作组,探索构建质量评测的新指标等。

2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2.1 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布局与大湾区的发展不匹配

香港和澳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法和体制都是值得粤港澳大湾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打造中国自己特色的大湾区人才培养体系。

2.2 人才培养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

(2)创新发展方面的短板问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广东在创新发展上也面临着显著短板。例如,在装备制造产业,关键零部件90%以上都要依赖进口;电子信息产业,90%以上的芯片都依赖进口;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中,伺服电机、减速圈和驱动器80%以上都依赖于进口。这些重要的工业与信息领域都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同样,在智能制造领域创新能力也存在严重的短板,导致这些短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业高精尖的人才匮乏。

2.3 人才培养体制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与教育融合,存在着人才培养体制差异的问题。主要实际性难题在于粤港澳三地教育体系的差异、教育模式的暂难通约以及其在国际声誉、本地产业支撑、生源与就业市场的不平衡性。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更大。比如,香港的职业教育非常有特色,在国际视野、管理机制、专业认证的理念上都比广东要办得好一些,但是广东在规模、结构、就业市场上则要更胜一筹。所以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探索

3.1 取长补短优化大湾区人才培养体制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可以依托大湾区产业联盟打造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内有众多科技公司,各个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可以与大湾区的产业形成联盟,打造成依托产业联盟为实践、实训基地的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9个市的经济总量接近纽约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巨大。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主攻方向,香港和澳门有一大批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的能力,在特有的条件下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也是在大湾区里最强的,而珠三角地区在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上,是世界几大湾区中优势较大的。因此,人才培养可以依托大湾区形成人才培养的产业联盟,打造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人才与产业的整合,把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打造成一个综合、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澳门方面,澳门职业教育与人才培训的主要是以政府主导为重点,针对部分有较高技术要求成分且人才紧缺的行业,政府推出“职学创前路”计划,并以规定薪酬、给予补贴和职学金的形式,帮助行业吸引人才。澳门职业人才培训制定职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长期目标;同时,充分发挥澳门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前导作用;整合培训资源,加大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创造条件保证各个专业领域人才都持证上岗;同时调动内地资源,充分发挥两地教育资源的效用。

粤港澳大湾区内高职院校数量为6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81%,每年大湾区内有达数十万人次的高职毕业生。在为大湾区建设输送了大量高级技能人才的同时,这些高职院校亦面临着众多问题。比如,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大湾区的发展不匹配,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热衷于设立如会计、物流、保险等与传统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专业设置目前相对还比较少。这与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转变的步调不一致。目前,大湾区的第二产业正由传统制造业逐渐向高新制造业转变,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比正在逐年上升,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布局需要与大湾区的发展相匹配。

3.2 依托大湾区产业联盟打造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人才培养可以结合粤港澳三地特色,通过借鉴各方的人才培养优势,取长补短,打造中国自己特色的大湾区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借鉴香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1)注重设计实践思维。针对每门不同专业、课程,使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来构思想新的想法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将设计思维作为一门课程或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当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值得借鉴;(2)重视情景式教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香港职业训练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力推AR/MR/VR等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沉浸到该环境中,可有效解决学生实训难和实训安全的问题;(3)香港学徒训练计划也是值得大湾区人才培养进行借鉴学习的。学徒制即在职培训+修读专业课程,就业进修相辅相成。学徒制度在香港历史悠久,与当地工业背景、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课程通过课堂、学生活动、体验式学习活动进行,采用探索式学习法作为教学手段,课程包含自我引导、作决定、适应性、责任心、与时俱进,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

零电位检测法采用的是直接测量的方式,不需要精密的仪器进行计算,将存在故障的电缆芯线连接后进行应用,采用相同的电压值进行处理,在整个过程中电阻丝任何一个故障点和电阻丝完好的任意一点对应位置预设后,能找到故障发生的位置,实现电缆技术的有效应用[2]。

但该方法的诊断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须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只要在一部4点、二部7点、三步14点,四部2点”,即只要在“四部27点”阳性按压点上以大拇指适度力量按压,每点十秒鈡左右即可,患者头痛、头晕、颈部不适感迅速消失,眼睛发亮”,符合“两部2点或两部2点以上”有助于确立诊断。该方法不仅对该病有诊断作用,同时亦有治疗作用。

3.3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

粤港澳大湾区设想是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教育应该做“强创新要素”,通过构筑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职院校、特色学院链条集群和学科集群等方式,塑造教育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生态。除此以外,还应该全面打造“互联网+”智能化创新型教育,推进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并推动地区、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已成立。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过程中,当可借鉴“博洛尼亚计划”的有效经验。首先,应当从中央政府层面出台高等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或由11个城市成立专门委员会并起草后提请中央政府发文,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具备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制度基础。其次,建立第三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评估和比较各地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短板,制定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准入条件和方案。最后,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可在部分基础接近、优势互补的高校先行试点再逐步铺开。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在这方面必须有所突破,高等教育集群方能真正产生更大影响力。

3.4 托湾区教育资源,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直备受瞩目,尤为令人关注的是,大湾区的建设重点之一是将该地区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而其建设基础来源于大湾区活跃的产业群和为此提供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集群。粤港澳三地拥有众多高水平大学,香港多所大学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深圳近年来在大学建设方面颇多大手笔,澳门的大学亦发展迅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基础和势头让人看到比肩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希望,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显然作为“最强大脑”的高等教育集群应成为其重要支撑。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具备国际水平的大学基础科研以及十分活跃的企业研发,但由于各有发展理念和路径,这些创新要素尚未能产生更好的叠加效应。因此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来统领并实现理念交融,让高等教育集群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缔造。如今无论是香港的几所高校,还是内地进入“双一流”的高校,都还是过于偏重学术研究尤其是论文发表,而对科教融合以及科研成果应用方面还重视不够。如果继续强化这种路径的话,港澳高等教育可能会游离于大湾区的建设,广东高等教育也只能依然在对京沪苏的苦苦追赶之中迷失自我。

4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亟须走出一条超越现状的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缔造需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紧紧围绕当地经济产业提供一流的研究支持和人才支撑为中心,而不是军备竞赛式地把各种大学排行榜和ESI学科排名作为瞄准的靶心。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粤港澳三地特色,取长补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湾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最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粤港澳的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N].光明日报,2019-03-11.

[2] 陈龙狮,等.关于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建议[N].澳门法治报,2019-03-10.

[3] 贺蓓.粤港澳大湾区180所高校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N].南方都市报,2018-07-15.

[4] 曾煜婷.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经验,推动广东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2018(24).

[5] 谢梦,张晴.中国20年学术职业研究的探索路径与结构解析[J].高教探索,2018(1).

[6] 杨瑛.基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适用性研究[J].大学教育,2018(11).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07(b)-252-03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14.252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8 年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GDGZ8Y0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游晴英(1975-),女,汉族,福建人,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研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

标签:;  ;  ;  ;  ;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