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线的设计与思考_文本分类论文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主线问题的设计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线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获取和加工文本信息,感知和运用文本语言,并通过对文体、作者观点态度、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合理的问题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广阔的问题世界,激发和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体验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引导学生由较低思维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而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在问题设计和课堂实施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不顾学情,生搬硬套

      有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备教材,不备学情,照搬教材中的习题,没有根据实际学情对现有问题进行取舍,设计的阅读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学习动机减弱,兴趣索然。

      (二)层次单一,缺乏探究

      有的课堂上教师常为提问而提问,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不同题材的阅读课文的问题设计模式雷同,缺乏新意。浅层次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得不到语言和思维的有效训练,教学质量自然不理想。

      (三)引导缺失,排斥求异

      因为课堂时间紧张,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忙着请学生回答。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就迫不及待地请其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提供给学生适当的“脚手架”。对于不完整的或不恰当的答案,不能通过有效的追加问题来引导、厘清,而是简单地告知预设好的“标准答案”,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问题不均,理解断层

      很多时候,教师在读前导入耗时过多,问题过散,目的性不突出;围绕文本的读中活动形式单一,细节性问题过多,思维层次较低,缺乏对文本信息的深入加工和处理;读后拓展性问题过大,有的则脱离文本主题,语言实践活动低效。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会造成阅读课的重心偏移,本末倒置。尤其是读后拓展性问题,如果设计太多太大,课堂中基于文本的阅读活动就会减少,出现由于信息梳理、加工不够而造成的理解断层;对于读后问题若没有明确的讨论角度的限定和语言输出的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就容易偏离主题,言之无物,缺乏必要的层次和逻辑,有时甚至偏离作者的真实意图,失去拓展和延伸的意义。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会发现关键在于教师缺乏对文本脉络的整体把握,在问题设计中缺乏阅读主线的引领,这使得他们在阅读教学中过于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细节信息,设计的问题相对较为孤立,彼此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较差。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无法获得流畅的阅读体验和信息输入,也就难以培养出色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要想获得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理出清晰的阅读主线,设计精当的主线问题。

      二、主线问题的概念及阅读问题的分类

      (一)主线问题的概念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线问题概念,源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所提出的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理念。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活动是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

      和语文课文相比,英语中的文本较短,但由于是非母语,学生需要更多的问题引领才能获得更透彻的理解。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更加需要能在整个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的、线性的一个或几个“主问题”,我们称之为“主线问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线问题,是指能够贯穿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它(们)能够把那些零散或繁杂的提问串联起来,成为服务性的支架式问题。因此,主线问题一般有如下特征:(1)紧扣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情;(2)凸显文章主旨,突破重点难点;(3)明晰文本思想,实现环环相扣。

      主线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种设计首先应该是基于文本解读的设计。备课时,教师要逐字逐句地研读文本,弄清作者通过文本所传达的主要思想,筛选出重要信息,分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设计主线问题。通过合理有序的主线问题设计,我们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过程,使教学行为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阅读问题的分类

      用主线问题组织阅读教学,我们不仅要设计好主线问题,还需设计相应的支架性问题来帮助主线问题的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以什么形式出现?按什么比例“线性”地排列?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来了解阅读问题的分类。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按思维层次可以分成识记(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六个等级。结合他的认知目标分类法以及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英语阅读问题大致分成三大类型:信息输入(Input)型问题、信息加工(Process)型问题和语言输出(Output)型问题。

      信息输入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略读或找读的方法,根据对文本内容的识记、理解和领会,以画图、连线、填表、排序、补全信息等方式收集处理文本的细节信息,是相对较为低层次的阅读思维训练方式。以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 Reading Part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为让学生描述地震造成的损失而设的“What happened to the city? Can you circle the numbers in this paragraph?”就属于信息输入型的问题。

      信息加工型问题则帮助学生加工和处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建立起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以了解文本大意与篇章结构、分清事实与观点、对重要信息的推理与判断等,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这个类型的问题往往是最为关键的。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是在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所搭建的一座桥梁,是学生对文本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Intake)的过程。同样以“地震”这篇课文为例,让学生圈完数字后问:“Which number has shocked you most? Why? 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all these numbers?”这样的问题就属于信息加工型问题。

      语言输出型的问题重在训练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信息输入和加工型问题,学生已经对文本信息进行了理解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通过语言输出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评价这些信息对文本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看法或得出结论,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或表达出来。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接着以“地震”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完文本信息后问:“How does the writer organize the text? Do you think it a good way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 Can you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ime order?”这些问题就属于语言输出型的问题。

      通过对阅读问题类型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在确定主线问题以后,在阅读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类型的支架性问题,以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更加带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

      三、主线问题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尽管根据文体或话题的不同,阅读主线问题的设计也会相应变化。我们可以遵循一些基本步骤来进行主线问题阅读教学设计(见下页图1)。

      从图1的流程图可以看到,以主线问题为引领的阅读教学设计是一个流畅、系统的过程。而在这些步骤中,确定主线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第一到第三步之间可能需要反复循环,多次进行文本的研读才能最终确定主线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哪些方面入手来设计和确定主线问题呢?

      四、如何设计主线问题

      (一)从文本的标题入手设计主线问题

      可以从标题的内涵解读入手,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标题补充或替换修饰成分。

      课例一: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 Reading Part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抓住文章标题的内涵进行解读,设计了以下的主线问题:“Why didn't the earth sleep? What happened? What were the results?”围绕这几个主线问题,教师设计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Para 1

      ·This was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Why didn't it sleep? What happened?

      ·Did people sleep? How do you know?

      ·What about the other things or animals? Did they sleep? What did they do?

      Para 2

      ·What happened to the city? Can you circle all the numbers in this paragraph?

      ·Which number has shocked you most? Why?

      ·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all these numbers?(Follow-on questions like:What do you feel when you read these numbers?)

      ·Did people still sleep?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Can you use a word to replace this phrase?(Follow-on questions like:Which word is better? Why?)

      Para 3

      ·What were the results of such a terrible earthquake? Can you read this paragraph aloud and find it out?

      ·What was destroyed?(Follow-on questions about vocabulary.)

      ·Nearly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It seemed as if the city was dead.Now would you please read it again with emotion?(Students read to the music.)

      Para 4

      ·Was all hope lost? Who brought hope to Tangshan? What did they do?

      ·Did the city sleep?

      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板书部分重要信息(见下页图2)。

      经过对于这么一连串问题的回答,学生有了足够的信息输入,通过信息加工型问题对于重难点也有了突破,但还是考虑到学生是中等生源,又是高一上学期,教师于是设计了如下语言输出型问题:

      ·Can you retell the text using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lackboard?

      【解读与思考】在上述阅读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标题中“the earth didn't sleep”这个主线反复问学生:“(The earth didn't sleep.)Why didn't it sleep? Did people sleep? Did other things and animals sleep? Did they(the people in the city)still sleep?”然后又抓住“What happened?” What were the results?”这两个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去圈注文中的数字,找出为了说明“Nearly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作者所用的gone,useless,dead,trapped这几个表示毁坏的词。整堂阅读课完整流畅,水到渠成,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原则。既有对于语言的处理,如请学生用其他的词替换at an end,并比较哪个词更适合这里的上下文;也有对作者写作手法的推敲,如询问学生作者想用这些数字来表达什么,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视角。由于问题设计层次难度合理得当,“脚手架”也搭得比较扎实,学生们都能够较好地完成课文复述的任务。语言的输出紧扣文本质量也较高。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配合课文的主线,教师的PPT全程都是黑白,直到最后一张投影“All hope was not lost.”这句话出现时才插入了绿芽和其他彩色图片。第三段的处理也独具匠心,教师先让学生朗读并找出这样一次地震的后果是什么,因为有听课老师,学生读得响亮又整齐,但在找完信息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的时候,学生的声音很自然地低沉了下来。教师为了让学生读出情感还配了音乐,课堂的氛围营造得相当到位。这堂课最后在“A Beautiful World”的歌声画面中结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和平世界的美丽。这样的阅读课学生才是真正读出了乐趣,读出了情趣。

      (二)根据文体特征设计主线问题

      课例二: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改编自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一个戏剧剧本,文体特色比较鲜明。我们通常可以作这样的主线问题设计: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or" part before the lines?

      ·What are stage directions included and what are their functions?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dialogues of the characters?

      ·Find what Henry says or does in this scene,use your own words to describe how you think he feels and decide what kind of person he is.

      【解读与思考】在这个主线问题设计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接触文本,了解戏剧的特点和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以及它们的重要作用、戏剧的冲突(对金钱的欲望)、人物的性格剖析等,然后运用这些要素去分析推断本文出现的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在输出环节,可以结合主线问题的内容,利用剧本的朗诵和表演帮助学生改进语音、语调,用语言和动作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通过这些主线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与英语戏剧的第一次接触有深刻的体验,也能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戏剧表演的兴趣。

      (三)围绕人和事来进行主线问题设计

      这种设计主要适用于故事或小说类的文本。

      课例三: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同样是这个戏剧,在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中,有一位教师是抓住了“Why is Henry chosen for the bet?”这个主线问题来展开教学的。

      【解读与思考】这位教师从Beginning环节的“Why may Henry be chosen for the bet?”来分析Henry被选中的可能性,到Development部分“Why is Henry chosen for the bet?”,再到Ending环节的“Why is Henry a perfect choice for the bet?”三个部分中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问法和语气,显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语言输出部分,又抓住前面分析出来的poverty,honesty和money三个关键词,设计讨论问题:“How do you think about ‘poverty’,‘honesty’ and ‘money’ in your life?”这种设计打破了一般对戏剧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迥然不同的问题设计思路,基本不涉及文体特征,关注和挖掘文本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课例四: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 Reading Part "Come and Eat Here"

      这个文本是很典型的叙事性文本,我们可以利用故事的发展来设计如下主线问题:

      ·Why had it been a strange morning?

      ·What did Wang Peng find in Yong Hui's restaurant?

      ·What did h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解读与思考】这几个主线问题实际上是与故事的发展相呼应的,以这三个主线问题为基础,我们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支架式问题:

      Para 1

      ·Wang Peng sat in his empty restaurant feeling very frustrated.(Background:Who? Where?)

      ·It had been a very strange morning.(How strange?)

      ·(What was the matter?)Something terrible must have happened...

      Para 2

      ·Wang Peng followed Li Chang into a new small restaurant.

      Para 3

      ·Curiosity drove Wang Peng inside.(What did he find in i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Peng's and Yong Hui's menus?)

      Para 4

      ·At the library Wang Peng was surprised to find...(What did he find?)

      ·Wang Peng felt more hopeful as he...(What did he decide to do?)

      在厘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后,我们就可以用“Can you help Wang Peng improve his menu?”这个语言输出型问题让学生来改进一下王鹏的菜单并对这份新菜单做个评价。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单元话题的回应,学生的语言输出应该是非常贴合健康饮食这一主题,这样以文本为基础的输出是很必要的。最后让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Who would win?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will end?”问题虽然不多,但是因为都设在关键之处,就像是一位讲故事的人在把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四)从不同教学目标的预设入手来设计主线问题

      相同的文本,如果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问题的设计就会截然不同。

      课例五:选修六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 Reading Part "An Exciting Job"

      通过解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围绕标题,以第一人称先介绍他的工作以及他对这份工作的评价,然后介绍了他第一次工作的经历,最后再次强调他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不变。全文中心突出,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因此,有一位教师作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设计:

      ·Why is a volcanologist's job important?

      ·What kind of work do you think a volcanologist do?

      ·Which one causes more damage? A volcano eruption,or the lava flows down the mountain? Why?

      ·What made the author realize that an eruption occurred?

      ·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using "lucky" in the sentence "I was lucky enough to have a much closer look at it."?

      ·What did the scientists do after the eruption?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job? Why?

      ·What do you think of volcanologists' job? Do you like it? Why or why not?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 volcanologist should hav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author?

      ·Are you enjoyable for being a student?

      然而,另一位老师在导入话题后选择设计了以下这些问题:

      ·If you were the writer,what would you write in the 1st/2nd/3rd paragraph?

      ·Do you know th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Read and check if our design is scientific.What does the writer talk about in each part of the text?

      ·Find out the words that indicate the writer's feeling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words?

      ·What does it take to do a job well?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job with the pattern given.

      【解读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位教师抓住了“job”这条主线,关注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对文中出现的与火山学家这份工作相关的重点信息、好词难句进行解读,最后是对这份工作的评价以及对自己作为学生所持有的态度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这些问题的设计是连贯的,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非常有效的一堂阅读课。而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有关工作的短文,主线在于“How to describe a job?”因此她处理了词汇、段落大意、作者对工作的情感态度,这些内容都是在为最后一个任务作铺垫。虽然由于对学情分析不足,支撑性的问题预设不够到位,这堂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能完成任务,但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是对应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这种设计是有效的。

      五、主线问题阅读教学设计的意义

      主线问题阅读教学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能够有效解决一般英语阅读课堂上问题多、散、乱的现状,通过主线问题的引领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把可有可无的不必要问题去掉,同时能促进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于促进教师与学生英语阅读的教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利用主线问题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整体阅读意识和探究发现的意识。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更加精准的解读,去体会文本的语言美、结构美、寓意美;不仅从文本的语言对文本进行鉴赏,而且对于文本的关键信息、组织结构、背景内涵、文化价值,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观点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和解读。只有在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精当的主线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理解文本和发展思维。

      另外,利用“主线问题”组织教学,能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必须先理后问,必须更加注重问题的质量,对于所设计问题的科学性、指向性以及问题分布的均衡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宋朝尤袤在《全唐诗话》中有云:“百锻为字,千炼成句。”阅读问题的设计也是这样,好的、有生命力的阅读问题设计要求我们认真研读文本,鼓励我们的创新思维。精妙的问题往往不是唾手可得,而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并改进问题的设计。有的时候,个人的力量还不够。可以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想法集中到一起,选出好的问题设计,从而促进整个团队的教科研意识。

      从教学实效的角度,如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千锤百炼设一问,讲求每个问题的质量,学生各个层次的思维都能得到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教师要尽量少问一些像机关枪扫射一般短平快的问题,多问一些需要学生思考、能促进思维的问题;少问一些面向全体却只有几个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多问一些针对两人或几人的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少问一些“你们知道什么”的问题,多问一些“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的问题;少问一些预设好的问题,多问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设计出高质量的主线问题,以此来获得更高效的阅读课堂。

      有效设计阅读问题,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提升学生综合语用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提高阅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主线问题设计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和很有希望的努力方向。在阅读课的不同阶段,设计训练不同理解和思维层次的问题,并紧紧围绕文本主题来设计问题,这必定能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笔者虽然就主线问题这一概念作了很初步的诠释,也列举了主线问题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几种方法,然而针对具体的文本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么从更多的角度开发设计主线问题,还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课堂实践和探索。

标签:;  ;  ;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线的设计与思考_文本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