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影视学生电影狂欢节谢飞谈“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展”_电影学院论文

世界各地影视学生电影狂欢节谢飞谈“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展”_电影学院论文

全世界影视学生的电影狂欢节——谢飞谈“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视论文,学生论文,狂欢节论文,作品展论文,北京电影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国际学生影展的由来、发展历程和现状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是从2001年开始举办的,到现在发展成为一个规模 较大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教学活动。2001年我尝试着实现自己的初衷,举办了第一届影 展。当时的规模还局限在导演系,只是吸收了几部国内的影片,而且还没有电影学院的 学生作品。第一届影展举办后,因为我出去拍电视剧(《日出》等)停了一年。去年,在 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扩大了影展的规模,举办了第二届影展,影片也增加到70多部,并 分成了七组分别来放映。我觉得影展最终的评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 与,通过观摩欧美乃至其他国家的优秀学生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进 而加强自己动手实践的欲望。所以从第二届,我们开始把国内(包括电影学院)的学生作 品纳入到参赛作品中。到今年第三届影展,内地加上港台的作品已经多达30多部。现在 全校、全国影视院校以及国际上的影视院校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影视作品展”都十分 关注,观众非常多,现场反应也十分强烈。我十分高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

2004年第三届影展的影片都是来自全世界影视学校的学生自由报名,多数是个人报名 ,也有一部分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报名。截止到2004年7月31日前,影展组委会一共收到4 63部报名作品,数量上比去年第二届增加很多。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国内影片的数量 明显增多。去年一共收到230多部报名作品,当时国内报名作品仅仅占到一半,今年只 是国内部分就收到来自全国40多所院校的237部报名作品,这说明国内的影视制作教育 发展很快。国内作品的质量有大幅提高,特别是电影学院,237部中有77部是电影学院 的作品,我想这与上一届作品展对学院学生的激励很有关系。

今年的第三届影展,学生拍的作品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胶片拍的,在欧美的学 校大量毕业作业是用35毫米或者16毫米拍的,是传统的电影专业技术训练,所以他们训 练的水平和技术上都比较高。而我们国内现在大多数是用DV拍的,或者好一点的专业录 像带拍的。我们电影学院还有一些胶片拍的作业,所以我把影展的名称叫做电影和录像 展览,它是两类。

最近这五年来的影视制作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次向影展提交作品的40多所国内 影视院校(含有影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选中了大概20所院校的作品入围这次影展。当 然国内影视院校应该讲还远远不止这些,但这说明这几年以来全中国的影视制作教育是 全面迅速发展的。这种迅猛的发展趋势应该归功于数字技术的出现,就是DV的出现。由 于教育成本的问题,影视制作教育一直很难大规模发展起来,但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 ,让活动影像能普及到百姓家中,所以这几年活动影像制作教育的发展才会这样迅速。 同时,如此迅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相应的影视创作人才,这就需要尽快提高教 学质量。我这次办学生影展的目的,主要就是提高影视制作教学的质量,开阔我们学生 的眼界,使大家能够了解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

这次是影展的第三届,看到它现在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及同学和观众所表现出的热 情,我感到非常欣慰。很多著名的导演都说过,学习电影最好的方式,一个是看电影, 一个是拍电影。年轻人在院校里,偏重理论的学习,他们需要更多地锻炼自己的动手能 力,并且把眼光放到广阔的外界中去。

在过去的五年中,电影学院由最初的几百人,一下子扩招到目前的3000多人,老师抓 学生作业的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下降。第二届影展对学生的刺激很 大,获奖的几部国内影片都不是电影学院的,我们只是在动画片上还保留着优势。作为 最老的传统院校,我们居然拿不出像样的纪录片和剧情片。院方今年投入了部分胶片, 大力支持学生拍摄胶片作业,像《龙套》和《草原》都是在此次学院支持下完成的胶片 作业。而最终几个胶片作业的实际效果也呈现出了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次影展让我很骄 傲能拥有15000多人次的观众,每场放映都座无虚席。同学们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尽 管有些片子很闷,但大家也依然坚持认真去看,去思考。因为现在大部分同学们都清楚 地知道自己只有在广泛地看片之后,投入到不断地创作实践中去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 标。

中西方学生作业制作水准的巨大差距

连续几年影展,引发我们最多思考的就是关于我们现在的影视教育问题。其实影视教 育在欧美最早是1919年的俄国,苏联革命以后成立了电影学院,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电影 学院。到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全世界很多大学才开始设置影视教学,而且逐渐也培养 出了一些人。比如美国在60、70年代,有几所大学培养出几个有名的导演,比如南加州 大学培养出的《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加州大学培养出来的《教父》系列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纽约大学培养出的《出租车司机》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于是全世界开始在舆论上对大学的影视教育持肯定态度。过去,导演的培养都是在制片 厂由场记、小工慢慢跟着师傅学出来的。在国内,影视教育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渐转 变的过程。中国的电影学校设立非常早,50年前就建立了,也算是世界最早的一批之一 。但是由于国家办的只有这一所,教育的人数也非常少。而且当时电影界对大学能培养 出电影工作者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本不会工作,看 不上学院的毕业生。虽然第五代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让人们对影视教育重新进行认识,但 影视教育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还是很少。这次影展共收到国内40个影视院校、系科的短 片作品,但这40多个影视院校、系科中的大部分才刚刚成立一两年,大多缺乏专业的制 作老师。连续两年的影展使我们明显感觉大陆的作品跟欧美作品,甚至跟新加坡、港台 的作品在技术上都有很大差距。

比如去年夺得大奖的影片《满足欲望》,是丹麦电影学院的作品,后来才发现,《满 足欲望》就是前一年奥斯卡学生电影比赛的最佳外语片奖。今年第三届影展的评奖,我 觉得比较科学,请了校内外专家和老师70多人组成评委团,对每部影片都进行打分,算 出每部影片的评委平均分。另一部分就是现场观众参加评分,因为这次影展每部影片安 排放映两次,大概将近1200到1400个观众,组委会每次能回收到七百到八百张有效观众 票,然后算出每部影片的观众平均分。最后,评委和观众对每部影片的评分各占50%, 这样最后评奖的结果完全是专家和学生观众的平均打分的结果。今年是瑞典影片《酒的 故事》获得最后的大奖,该片是用超16毫米的彩色胶片拍摄的,技术上非常成熟,而且 也有很深厚的人文内涵,评委和观众都给了这部影片很高的评价。

曾经有人向我反映,学院影展能不能少有一些国内的“垃圾”。的确,国内的部分作 品可能会挫伤了影展的整体水平,但影展的宗旨是要兼容并蓄。在交流会上,我说每个 观众都可以很喜欢一部片子,也可以嘲笑一部片子,但扪心自问,如果你去拍这种类似 商业题材,电视风格的东西,是否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今年有230多部中国电影送来,基本都是我一个人主审,的确看得我比较“痛苦”。现 在这批孩子主要是MTV中毒太深,自己的影片故事讲不清楚,也没拍好,实在不行就把 流行歌曲一放,配着画面很随意地剪辑,没有章法。现在的年轻人大量玩DV、看MTV、 看广告,这些日常的视听熏陶让他们觉得拍电影很简单,这是我们学生作品质量相对较 差的原因,也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专业影视院校就是要教给学生拍摄元素和技巧,以 及对待拍摄的认真严肃的态度。我曾经在赫尔辛基的国际影视院校交流上同很多西方知 名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胶片训练在数字化的时代依然要坚持下去。这次 影展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罗马尼亚甚至瑞典的35毫米黑白片,其实使用黑白胶片拍摄 是最考验摄影师和灯光师的,因为画面主要依靠黑白灰的色差来表现视觉效果。

学生作业要保持一定的制作水准就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对于一般在学院学习的学生 来说,如果没有学院或者其他额外投资的资助,的确会与创作形成一定的矛盾。但这并 不足以成为我们国内学生作品粗糙的借口。国外学生同样能在艰苦的创作条件下,创作 出优秀的作品。比如以色列作品《1 + 10》,这部影片的导演就说他们的学费包括作业 费用,剧本通过后,学校只提供摄影机,也许有少量胶片的钱,其他的钱需要自己寻找 。所以导演前前后后因为各种变故,总共花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完成自己的毕业作业。《 1 + 10》的制作费用总共是1500美元。我们电影学院去年投拍的几部胶片作业,胶片由 柯达公司提供的同时,学校为每部作业提供十万元制片费,这种投资已经算很高的了。 但我认为国外靠学生自己筹资的方式也很好。因为影视是市场化的东西,拍摄技巧和才 华是学生的一部分能力,另一部分就是学生自己的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公关能力 、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优秀影视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去年电影学院 毕业生六百多人,只有六部胶片作业,参与的也只有30、40人,其实应该每个人都应该 有机会做自己的作业。这是一个市场机制引入教学管理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客观条件需 要尽可能多地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当然,我们也有一部分作品是学生们自筹资金 拍摄的,就像电影学院的毕业作业《前程似锦》,就是同学互相合作、无偿劳动的结晶 。我认为现在为止学生作业是影视行业中唯一没有受到金钱污染的圣地,与你的同学和 伙伴在配合和帮助中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情。所以我也一直希望作品展始终保持教学和 学术的氛围,不要有太多商业气息。

另外欧美学生的短片作业中的演员素质都很高,他们会要求与大量专业演员合作,所 以我们能够在几次作品展中看到很多外国影片中许多中老年专业演员的精彩演出。比如 在美国,有很多受过表演训练又暂时无法从事演艺工作的人,他们十分愿意义务与学生 合作,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方式,值得我们的同学借鉴。因为我们的学生作业大多是同 学间互相参与演出,所以大多都是很业余的表演手段,这同样损害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 。

动画片方面国内的训练一直很不错。比如去年我们电影学院的一部分《影子》的动画 片得了动画类影片里的最高分。今年我们动画片最高奖颁给了一部德国短片,电影学院 提交的动画片只得了动画类的第三名,没有得大奖。现在全国各美术学院都开始了动画 教学,电脑动画的进展还是很快的。在技术方面,我觉得中国的教学和学生的创造性都 比较强,比如这次我选了一个我们学校同学创作的作品叫《微妙的和谐》,实际上跟美 术学院的泥塑做得差不多,用泥塑表现帕瓦罗蒂唱歌,并使他唱得活动起来。这是非常 美妙的三分钟短片,技术上也很不错。我们现在动画片的教学和制作方面最大的问题是 编导能力较差,往往创意非常好却缺乏一个好故事,缺乏相对成熟的导演手法。

一个三分钟到五分钟的动画作品可能会耗费同学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事先 并没有一个好的剧本或者导演来控制处理节奏,那最后影片出来的结果就很难掌控,这 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来进行改善。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国内动画片的发展,所以 还是比较繁荣。而且我们电影学院在每年12月底都有一个动画学院奖,全国有很多美术 学院和动画专业的学生送作品来,今年马上将要举行的是第四届动画学院奖的颁发。

至于说到中国整个电影业中的动画业问题,国内动画片业的商业运作的不成功,是因 为好莱坞的动画大片和日本的动画大片都是在商业市场的大公司的整体包装、运作和宣 传下才能出现那些大型的商业的动画片,而我们现在这方面基本是空白,现在国内还没 有人开始包装中国动画题材的影片和动画制作的编导。

国内动画制作业里如果能涌现出一两个像张艺谋或者冯小刚这样有才华和信心的导演 ,再加上有眼光的制片人能热心和他们合作、包装他们,才可能出现好的动画片,并在 市场上取得成功。当然这些美好的想象就目前国内的教学和现有学生创作水准之间尚有 一段距离,作为学习动画创作的在校学生,最有实际意义的就是在学校里尽可能打下好 的基础,等待机会。也许五年、十年后中国电影动画市场也开发展起来了,会有制片人 发现你这个人才去包装你,给你天地。

其实我创办电影节的根本目的就是想让学生们能够看到更多的作品,借鉴别人的优点 ,分析别人的缺点。国内这种比赛也很多,但大多都是请几位评委来评分,放映的规模 也很小,看到的观众也较少,虽然也能起到激励作用,但不像我们的作品展起到一个大 课堂的作用。现在作品展期间,每天都有一场作者和观众的交流会,反响热烈,经常讨 论两三个小时。很多作者都认为,自己一个短片DV作业会在这么大的影院放映,有上千 的观众观看,很难得,因而对待自己的缺点也非常严肃认真。所以我认为这种活动是非 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形式。

学生作品的艺术与商业性探索

《草原》是这次影展中一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国内作品,也是我自己这次影展中个 人比较偏爱的一部。这部作品证明了不懂藏语、不是藏族人不会拍出真正的藏族电影。 导演万玛才旦在电影学院文学系续本旁听了两年,他原来已经是西北民族学院中文系的 硕士生,外语是梵文,文化功底非常好。他曾经拍过一个DV作业《静静的嘛呢石》,故 事讲的是一个小喇嘛回家看到电视,就要求父亲将电视驮到寺院给他师父看的故事。这 部短片也获了一些奖,也是很优秀的学生短片。我自己也曾经导演过藏族电影,深深体 会到只有土生土长在藏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掌握了视听语言技巧,才能拍出《 草原》这样的电影。就像伊朗电影,为什么那么好,就是因为他们擅长拍自己的文化和 生活的故事。当然,万玛才旦学习电影时间还很短,视听语言的运用上还有些欠缺,但 他驾驭故事的能力很强。《草原》也送过几个电影节,应该对他会有所鼓励。

这次影展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娱乐性较强的学生作品,给我们启示很多。我们所熟知的 一些传统的电影节,比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都是关注艺术探索和技术创新的。很 多人反对他们,因为他们把那些颇受人们喜爱的商业电影拒之门外,是不符民意的。电 影随着自身市场的扩张,就需要更多的人进入主流,而同时那些致力于电影探索、艺术 创新的人就会在主流以外,遭遇生存的尴尬。通过一些电影节颁发奖项(不是所有的电 影节都含奖金),有助于维持他们创作的决心,鼓励他们探索下去。商业电影出于对市 场的迎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模式,所以拍摄商业电影并不是非常困难,是有模式 可套的。商业电影的目的是单纯指向市场赢利的,这是主流电影追求的价值。但我们知 道,像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这样的电影大师,在市场层面并没有什么成功之 处,但他们所取得的艺术价值,却一直指引着电影艺术发展的道路。

这次影展,有的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驾驭娱乐片的能力。比如这次影展在选择《平衡 末日》入围时,本来因为短片明显的商业标签而有过顾虑,但从影片放映时学生们的现 场反应来看,大家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还有四川的丁小洋,在《地狱开瓶手》中表现出 他对恐怖题材的理解和掌握,他非常聪明地构思了故事,观众无从预料四个角色是怎样 相继离奇死去的。但相比形式,今后他可能在人文思想上也要有所递进。还有来自上海 的《再见电话》在形式上致力于实验,但终归在思想内容上过于空泛,尽管作者是用半 年多的时间下足了工夫来制作这部短片,但是导演到底在想些什么,观众还是感觉不到 。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人文思想方面有所缺失。我和很多 老师都有同感,就是西方成熟作品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十分强烈,努力在作品中开掘生活 中的真善美并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中国学生作品中普遍缺乏人文思想,甚至有些作品是 纯技巧的东西,内容比较苍白,有的整体风格还很灰色,而且丑陋性特别多,这跟大环 境有关系,跟现在人文思想教育的薄弱有关系,这是很大的一个缺欠。哪怕是五分钟的 短片,所能表达的空间也不是窄小的。电影的人才在人文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应该是 均衡的,不能单方面平庸或者简陋。面对主流市场的趋势,我想鼓励年轻人尝试符合主 流市场需求的创作,也是一件好事。所以艺术片只有观众检验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 足。其实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胆大妄为只有在学生时代才能这样作,而我们则是为他们 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当然,目前中国拍摄大量商业片所遇到的困难是中国几十年来积淀的大量问题带来的 。最近一系列政策的相继连续出台,是国家逐渐重视电影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中国 电影错过了90年代多厅影院的浪潮,所以十余年来中国电影的院线销售急速萎缩,要唤 回曾经流失的观众变得异常困难。重新挽回市场可能将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加上目前 盗版的泛滥,使得人们走进影院去看电影显得更加困难。韩国电影近年取得的辉煌成绩 ,除了审查制度的宽松以及给予电影人创作自由以外,他们在发行放映政策上也作了许 多科学的更改,才造就了现在电影市场的繁荣。

有人说在电影学院这样的传统的培养电影人才的学校,因为从上到下对于商业电影的 普遍忽视,恰恰造成了国内商业电影人才的贫乏,我完全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支持有这 样想法的人其实表明了自己不懂电影的市场规律,因为市场的人才,不是由学校培养的 ,而是由市场培养的,比如张恨水和琼瑶,并非文学系造就的。学校重视的是基础素质 、理论修养的教育。艺术素质的培养,包括精英教育并不会扼杀商业市场的形成。相反 ,一个商业电影人才具备相当的艺术素质,还会提升影片本身的品味。

当然,通过看到差距我们就会有收获。我相信国内的学生们会做得越来越好。现在回 头再说为什么我自己坚持要搞这个短片展映活动,其实目的就是这个,要看到我们与世 界最高创作水准之间的差距,激励同学们提高自己学习和制作能力的这种积极性。所以 我觉得差距本身并不是最主要的,而且各种客观条件的落后也会慢慢克服,最重要的就 是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热爱影视的青年,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觉得应该能培养出很多电影 天才。

DV普及对学生创作的影响

这次影展,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DV拍摄的普及和与胶片拍摄的具体差异带 来的影响。DV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影像平民化,而且人们把DV和电影、电视区别得很厉 害,是存有误解的。我觉得不管是DV还是胶片,其实都是一个东西。电影从来都是科学 技术和人类艺术的一种结合,所以无论是胶片,还是录像带,还是未来的DV数字技术, 甚至高清技术,这都是人类技术手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形式。但本质都可以归结 为活动影像,我觉得这一点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我个人可以预言,将来胶片会被取缔,DV技术会普及。但传统胶片由于它有一百年的 发展历史,使用它比较成熟、严格,胶片呈现出来的影像,光影色方面比较讲究。现在 的DV基本也可以做到那么讲究,但是由于它太方便了,会对我们学生起到某些负面作用 。学生会认为我可以不学技术,因为DV机就像傻瓜一样,拿起来就能用,于是自己就可 以不认真学技术。特别是在拍作业时,认为用DV拍摄可以不用准备充分,这就容易造成 创作者非常不专业,非常懒。欧美大量的毕业作业还在用胶片,因为对专业的影视技术 人员就应该坚持用胶片来训练,必须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用DV来训练往往达不到这么 好的水平。

由于DV的轻便和灵敏,作者不需要刻意准备,而且现场所有人逐渐不再意识到你其实 在拍电影,所以慢慢流露出生活自然的状态。由这些角度强调,DV的确带来了一定美学 上的变化。当年法国新浪潮所带动的美学的变化,正是因为当时的创作者让摄影机轻型 化,不拘泥于摄影棚,拍摄可以直接走上街头。但再怎么走上街头,夜里11点钟,导演 还是要布光,所以拍摄现场的人仍然觉得这是在演戏。直到DV出现,有些创作者认为生 活的流动可以被迅速捕捉,即使公共场所的人察觉到你,因为越来越多人都在拿DV拍, 他们也就不以为意,从而削弱了刻意的表现。这种向真实靠近的过程,的确存在美学的 变化。但每部作品中任何一个镜头,都是主观的,都包涵作者因素的进入,比如你为什 么选择拍这里的天花板,而不是拍那里的地面;你为什么剪辑的时候把这段放在那段后 ,而不把这段放在那段前等等。所以作者始终是主观的,只不过需要在创作中平衡主观 和客观之间的比例和关系,这也就给了艺术创作以天地。如果一个人的艺术表现内容完 全等同于生活,艺术也就消失不见了。

这届影展,我特意表扬了香港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她用DV拍出了场景暗部的丰富细节 ,而不像有些同学,把作品拍得发毛,影像气氛全部弄丢了。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普 及和发展,也许有天胶片就停产了,但这一定是建立在数字技术达到更高标准的事实基 础之上的。而且作为资料保存,DV值得质疑。从最早的3/4带还有1英寸带,随后的VHS 带和超8带,直到现在的高清,模拟带保存的期限,还远逊于胶片,格式上也始终难以 统一。我最近找到78班的学生用3/4带、VHS带拍的作业,发现磁粉掉得一塌糊涂,而且 放像的机器也早已停产了。所以从专业技术角度看,我们一定要全面地认识科学的发展 。DV是个好东西,但在之前提到的学生创作心态的易毛躁等问题上,我们都应该想办法 在学习、创作过程中解决。

国际学生影展对中国影视制作教育体制的启示

这次影展最终评分,剧情片的前十名全部来自欧美,中国没有一部影片能进入前十。 今年和去年连续两届影展的确已经非常明显地显示了我们现在的影视教学跟欧美、跟先 进发达国家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我们在影视制作的基础、技巧、训练上不够扎实,特别是胶片的训练、传统技法 训练不扎实;二、西方在影视的编导制作方面的人才培养是精英教育,与我们学院目前 采取的一种大而杂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

先说第一个差距。影视教育中除表演外,其它各个专业由于制作成本太贵,容易停留 在讲授为主,制作为辅的方面。这是现在影视教学比较大的毛病,讲电影史,讲影片分 析,容易让学生眼光都非常高,什么都看不上,但是自己动手能力很差。所以搞影展一 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影视制作专业动手是第一位的,教学应该以拍 摄作业为主,学生天天动手,在动手过程中,老师同时进行讲授。老师可以随着学生的 创作随时指出学生创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景别没有正确运用,为什么学生没有正 确运用,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景别的功能;或者具体说曝光有问题,有什么问题,怎么调 整等等,而不只是讲,那样学生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懂。

通过这次影展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欧美学生影视基础训练普遍很强,特别是欧洲。今年 我们看到了法国、德国、北欧甚至东欧的很多作品都很成熟。去年第二届影展的金奖是 丹麦的,今年是来自瑞典的故事片。我们与国外差距最大的是影视制作的基础功、基本 技术的训练。西方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水平?西方很多影视学校是三年制,毕业时达到的 水平比我们四年制毕业的学生水平要高,原因就是因为外国学校的教育贯彻了操作为主 ,围绕制作作业教学。所以搞影展的目的也是想把这个教学观念带给电影学院,带给全 国的影视教学。国外的影视学生在毕业时,已经受到了一系列扎实的专业训练,而且他 们所使用的设备也是一流的。哪怕是一个十分钟五分钟的作业,他们也是坚持使用胶片 拍摄,并制作立体声。这样不仅作业的制作成本高,而且对作业的要求也很严格。因为 胶片拍摄时,是看不见效果的。这不像DV,可以边拍边透过液晶屏查看现场的呈现。所 以胶片拍摄就促使创作者必须在前期做全面的准备——而我们常说电影是准备的艺术( 好莱坞制作的电影每个镜头都是要提前一张一张画下来的)。国外不同专业学生通过这 样的磨练,逐渐让自己的作品都能达到商业制作的专业水平。

而国内现在的大学里相关影视专业的教学,大多局限于理论教学,课程也主要是文学 编剧、电影史、影片赏析等,从而忽略了像摄影、灯光、美术等实践素质的培养。这是 目前师资匮乏的表现,导致了这次影展国内学生入围的作品,除了电影学院有几部是胶 片,其它基本都是磁带拍摄,影片本身的粗糙和业余是普遍现象。而且因为DV本身所具 有的特性,造成了很多作者的随意,低廉的成本也让他们的态度有滑坡。这说明我们国 内的大部分影视训练还是不十分专业。目前的DV确实营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让从前昂 贵的活动影像走入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这种繁荣无疑让人鼓舞,但电影事业需要专业 的人才来带动发展。我们对于DV潜在的危害性认识得还不够深刻。我们不必埋怨什么, 这是目前国内学校和学生的现状,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发现自己。

欧美在影视教育这方面一直坚持精英教育,国外影视学校每次招生的人数非常少,而 且是全国每年招生,像法国高等教育每年招几个,而且只是考试就考半年,不单需要考 生来考,学校还要看考生有没有才。考生之前拍过电影都不算,学校在这半年当中会给 考生出一个题目让考生拍出来提交给学校看,学校看考生有没有才华,才能最后决定可 能收几个人。欧美很多作品得奖作者年纪都在30岁左右,而且他们可以学第二学位。西 方基本上学生招来的学生成熟一些,所以也就成才快一些。

中国有个女导演叫宁瀛,以前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后来到了意大利电影高等学院学习 。她考了剪辑专业,这个专业那年只有三个人,因为学校只有三台剪辑机,她接受的就 是精英教育。这就是说这种教育不是只要你想学,交了钱学校就能教你,而是有严格针 对性的。我们学院现在实行的是一种广泛的普及教育。所以中国的这种教育体制是一种 粗放性教育,这也造成了我们同学拍摄的作业质量不如欧美学生。去年的作业使我明显 感觉到,夜大同学的作业制作能力和文化能力水平高于本科,因为夜大大部分是有工作 经验的学生,有些甚至是影视界的人,生活阅历丰富,工作能力强。

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艺术教育成本比较高,要求师资比较多。还有, 艺术教育的师资应该是45岁以上的老师为主,而不应该是以20—30岁为主。

有人会怀疑“精英教学”是不是会包含了对于其他学生的不公?我想艺术人才的培养有 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我们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之上,必须找到精英培养与之的平衡。

国际学生影展的发展前景、影响和期望

影展目前还是一个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相信不久的将来影展一定会成为一个社会活 动,甚至成为国内一个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规模会更大,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和参与。还 可以考虑其他传媒的作业要不要参加评选,像MTV、广告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学术交流 。今年比去年有一个最大的进展,就是组委会尽量邀请参赛的学生到场,国内入围的28 部作品,再加上部分港台作品,共有大概34、35部作品的作者全都来到了北京,亲自参 加了这次影展,并且直接和观众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海外的部分作者也都来到北京一 起参加影展。明年我计划给一些路途遥远的作者,比如欧美的作者提供部分路费,请更 多外国学生作者亲自来参加影展活动,目的是为学院的同学创造更多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

今年影展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措施就是请了国内的大概近20家学校的影视制作教育的老 师来进行观摩,并举行了一系列关于国内影视制作教育的座谈。我觉得这样的座谈非常 好,使得国内相当一批影视教育的老师能一起看一看世界上先进教学的状态是什么,互 相交流一下,来促进国内的影视制作教学发展。这次很多外校老师来都感叹应该带更多 的学生来,并且希望影展的规模能再扩大的同时举办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比如特拉维 夫学生电影节已经举办了20多年,电影节总共一周的时间,几乎全欧洲学习电影的学生 都在那里,有很多有价值的学术活动,如大师授课、各种电影展映等,这些都是我们明 年和今后继续举办影展可以借鉴、参考的经验。

今年影展成功举办后,自身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觉得通过影展,每年能从中挖掘 出好的作品或者是优秀的人才,可能会引起国内电影业和相关影视业投资商、制片人的 注意,很有可能因此就会给这些优秀的创作者提供拍摄正式长片作品的机会。其实这在 欧美是普遍现象,只是我们学院的影展最近才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考虑和发展。我去过美 国南加州电影学院,就是乔治·卢卡斯毕业的学校,他们学校每学期学生放映毕业作品 时,全好莱坞制片人都会跑来看,虽然放映的都是12分钟以内的故事片,但这足以让制 片人发现真正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很有可能发掘出另一个卢卡斯、斯皮尔伯格。 所以全世界的学生作业展映、学生电影节都一样,是一个推广人才、发现人才最好的机 会。希望电影学院能认真总结前三届影展经验教训,努力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 作品展做成国际一流的专业学术交流活动,让它成为全世界影视学生每年一次盛大的电 影狂欢节。

标签:;  ;  ;  ;  ;  ;  

世界各地影视学生电影狂欢节谢飞谈“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展”_电影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