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通货紧缩,人民币和物价必须保持稳定_物价水平论文

中国不存在通货紧缩,人民币和物价须继续保持稳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不存在论文,中国论文,物价论文,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通货紧缩”是一个被国内外炒得沸沸扬扬的问题,特别是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对此作了肯定,主张实行适度通货膨胀政策。这事关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当前政策的取向,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通货紧缩论者运用的是西方经济学人中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是通货膨胀,就是通货紧缩,且不与货币供应状况相联系,只要物价长期(如2年)连续下降就是通货紧缩,而对物价下降的原因和结构不须作具体分析。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按照这种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我们认为,所谓通货紧缩,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到不敷正常需要而引起物价大幅持续下降和经济停滞的现象。因此我们的分析是紧密依据我国近年来的货币供应情况、物价运行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来进行的,得出了如下所述的中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结论。

一、“软着陆”以来货币供应没有紧缩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1998—2002年据《2003年中国统计摘要》计算和列入;2003上半年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7月11日网站。

从以上数据看出,“软着陆”以来我国每年的货币供应量,不仅没有紧缩,而且每年一直保持了11.9%—18.4%的幅度增长。如1998—2002年5年,M[,2]年均增长15.2%,M[,1]年均增长15.3%。这样高的增长幅度,除了通货膨胀时期外,是不多见的。

到底货币供应量增长多少适当?据当今著名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美国近百年经济发展的研究,认为年均增长3%—5%比较合适。又据已故台湾著名经济学家蒋硕杰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认为年均增长以10%为限较妥。至于我国每年增长多少合适,目前虽无定论,但这两位经济学家研究的成果应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那种认为我国近年来是通货紧缩的判断缺乏根据。

二、“软着陆”以来的物价运行基本正常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1998年以来我国物价升降的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2001年、2002年、2003年《中国统计摘要》摘录:2003上半年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17日网站。

从上表看出,“软着陆”以来我国的各类价格水平是有所升降的。但从国际通用的反映通货状况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看,是有升有降,波幅很小,只在正0.7%至负1.4%之间,如同历史上的物价稳定时期一样,属基本稳定状态。由于货币供应量适度,并未发生物价大幅地持续下降。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虽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指标,但它们的升降幅度确实稍大一些,持续的时间也长一些,其原因何在呢?尽管其中有不少商品价格是上升的,但这不是通货紧缩论者所垂重的,因而在这里存而不论,只概要地分析其下降的原因:

1.供给结构同消费结构、消费层次发生变化不相适应,特别是城乡低收入群体最终消费率太低的影响。这是最主要原因。

2.结构调整和变动中的正负两种因素影响。(1)对过去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而进行的调整,对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特别是不适应市场变化的乡镇企业)的调整和裁并,必然使那些供过于求、质量低劣的某些工农业品价格下降(最明显的是某些工业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服装和籼稻、玉米及其加工品)。(2)结构调整中出现新的不合理(如不少城市大商厦、超市的盲目发展和布点不合理),经营者为相互争夺市场而引起了竞相降价。

3.商品成本降低和企业效益提高的必然。近年来国家在降低关税、推进技术改造和推广新技术、减员增效、改善宏观和微观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企业成本降低和效益提高后,其商品价格自然会相应下降(最明显的是家用电器、交通通讯产品、机电产品等)。

4.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特别是一些工业品出口,由于没有竞争力,转入内销降价出售和粮、棉等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等重要农产品,其价格不得不下降。

5.“泡沫经济”逐渐消退所致。如开发区热、房地产热消退必然使过去涨得虚高的建筑装璜材料和房地产价格有所回落。

6.整顿市场秩序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为治理“软着陆”前发生的市场秩序混乱进行了大量工作,过去那种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价格等行为大大减少,使过去虚抬的价格自然回落。

三、“软着陆”以来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通货紧缩是经济下滑或停滞紧密相联的,即是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反映。而“软着陆”以来的我国经济恰恰相反:

数据来源:1998—2002年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摘要》摘录,2003上半年根据今年7月17日新华网。

以上数据说明,“软着陆”以来的我国经济不仅没有衰退和停滞,而且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正如国外媒体所概括的那样,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一枝独秀”。

四、几点认识和建议

1.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软着陆”以来我国所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不存在所谓的通货紧缩。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虽有某些不旺现象,其根本原因不是通货紧缩,而是供给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还不合理所致。因而对现行货币政策不宜改弦更张,实行扩张货币和货币贬值政策,或货币升值的政策。并应对来自国外的所谓“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言论保持警惕。最近泛起的要人民币升值主张,只不过是前一种观点的另一说法,不管有什么世界知名人士参与,都是意在要我国来缓解和分担他们国家经济不景气的矛盾困境。我们仍须像前几年顶住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压力一样,继续实行稳定货币的政策。

2.近年来出现的价格小幅升降基本属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它既是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正常结果和要求,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如果说某些商品价格水平较“软着陆”前有所降低的话,只是对那时高物价水平的必要回落和过去货币贬值的适当补偿。现行的价格水平,除少数商品价格外,从总体上说,是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安定,有利于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因而也没有必要对现行的价格政策改弦更张而实行普遍刺激提价的政策。

3.经济运行和价格变化中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诸如经济结构不协调,特别是分配结构不合理和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产业和商业布局不合理,一些产品受国际市场价格抑制,企业定价和管理混乱,政府定价失范和某些过热现象等问题,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还须坚持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张斌提供)

标签:;  ;  ;  ;  ;  ;  ;  

中国没有通货紧缩,人民币和物价必须保持稳定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