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化建设的缘起探析_品牌文化论文

品牌文化建设的缘起探析_品牌文化论文

品牌文化构建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牌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品牌文化的内涵

品牌名称应属于名学的一个分支。任何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名称和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都需要有一个称谓。而品牌名称是名学中特指商品名称的标识。换句话说,品牌就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文化外化,或者说是商品流动态势面对消费者的文化诱惑。品牌实质上是一朵朵色彩斑斓的文化浪花,是一种大文化的宣泄。因此,品牌在自身的领域中构成了一种亚文化,它又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建构品牌文化含量的尺码。

品牌同商品的本质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正像人的名字同其本身的社会定位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样。因为只知道品牌,不了解所指商品的屡见不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物种名称(种类或类别名称),虽然也是商品,如小麦、大豆、马车、汽车、内衣、外套、海盐、硝盐、桌子、柜子等,但因为这些商品名称只有物种或品种的概念而没有牌号的因素,所以,不属于品牌文化的范畴,不在我们的研究之列。

二、品牌文化的起源

商品的品牌,肇始于商代。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贵族大墓中,“玉器1072件,玉器的质料经鉴定,有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蓝田洛翡玉、河南密县玉、河南南阳独山玉、浙江青田玉、辽宁的岫玉及湖北郧县竹山等地的绿松石,皆非本地能产。虽有部分可能是由国王或上司赏赐,但大部分就得通过购买”(注:杨升南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这些商品,用出产地域的不同以示区别,是在同一物种之内的异名,这无疑就构成了商品的品牌名称。

有人举《诗经·卫风·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絲,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布为例说明品牌文化的滥觞,这是不能苟同的。一是时间比较晚,更重要的是“布”是品(种),而不是牌(号)。那么,“白布”、“黑布”是不是品牌呢?当然也不是。因为“白与黑”只限定了布的类别,是任何人都能识别的商品,它不具备牌号的功能,又没有文化色彩。

关于布的品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有。《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引用曹植的话说:“欲遣人到邺,市上党布五十匹,作车上小帐帷。”上党是个地名,魏晋时仍设郡,治所在壶关(今长治市北)。据史料记载,上党郡所产的麻布在当时颇负盛名。因此,“上党”就成了布的一种著名牌号。因为当时各地所产的布很多,而质优且流通面广的布实属少数。左思在《蜀都赋》中,言在云贵一带质量上乘的布时称“布有橦(桐)华”(指当时云南保山一带桐华所产的布)。一个“有”字,赋予了这种布很大名气。因此,桐华布也成了布的一种优良品牌。

三、品牌文化的构建

(一)以地名命名的品牌

最初的商品交易,主要是易地交易。或者说,易地交易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当然,易地的范围有大有小,大到走府穿县,小至走村串户。故此,品牌文化以地命名就成了最简便也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了。

左思《魏都赋》,谈到了当时各地众所称誉的特产:“真定之梨,故安之栗,醇酎中山,流湎千日。”“淇洹之筍,信都之枣,雍丘之梁,清流之稻。”文中既肯定了特产的质量“醇酎”“流湎”,也言明了品牌的名称。这些商品的名称,大都是一地一产一品牌。而其中“淇洹之筍”是指一个较大的范围:“淇”是指现今河南省淇县,“洹”是安阳县。两地相邻,拥有同一名产,用淇洹二字概括,委实恰切。也为后世类似的命名树立了典范。

西晋大贵族石崇,在他的《奴券》中,也谈到当时魏晋时代的名产,“常山细缣,赵国之编,许昌之总(葱),沙房之绵”。其中除赵国之编,其地名是历史的沿革且没有说明是哪种编织不属于商品品牌外,其余的都是以地名体现商品的品牌的。

以地名命名的商品品牌,从商代开始,嗣后散见各个朝代。唐代李贺诗“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说的是“端砚”(今广东高要县)的采料。特别是到了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大量的产地命名的商品品牌。《归田录》里说:“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又如《汴宋竹枝词》谈到的:“义塘瓜与卫州桃,沙角红菱堆垛高。日午街心撑布伞,声声唤买荔支膏。”这里的“义塘瓜”指义塘甜瓜,“卫州桃”指卫州白桃。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六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干脯、莴苣、筍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支膏,皆用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甜瓜和桃,各地都产,作为商品,举目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产地名作为商品的牌号起到了一个识别的作用,无疑对宣传好的商品起到了张扬的功效。“钧瓷”(河南禹州市古属钧州)妇孺皆知,由于人文意识的强化(品牌宣传),得一件钧瓷,如获至宝。甚而言之,有些品牌还编成谚语进行传播。“许州葱(同前文许昌葱),汝州风”(注:沈括:《梦溪笔谈》引谚。),使商品身价倍培。

(二)以人名命名的品牌

以人名命名时间商品品牌与地名相比稍稍在后。以地名命名的商品,如果是以州县的名称命名,因为范围较大,多是良莠不齐,只能看整体效果。时间久了,也会毁誉参半。以人名命名的品牌,一般说来是指一个店铺或一个手工作坊所生产的商品。这样的商品多是第二次加工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也是消费者对商品精心鉴别首肯的结果。因此,以人名命名的品牌,是货真价实的人为精品,基本上脱离了地名品牌中的自然驱使。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晋朝最有名的酒“白堕春”(刘白堕所酿造),出土北周时期(556年~580年)文物中,见到有署名“郭彦”的土定(粗质陶器),都是以人名命名的品牌。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使杜康酒蜚声遐迩,誉延洎今。另外,魏晋时的“左伯纸”、“张芝笔”、“韦诞墨”(注:高敏著:《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出版。),都是以人名命名的品牌。

《老学庵笔记》说:“故都李和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北宋京城李和炒的栗子堪称一绝。

《枫窗小牍》中谈到了北宋京师的不少名牌小吃都是以人名或人名的概称“××家”命名的。现摘录一小段:“旧京工役固多奇妙,即烹煮盘案亦复檀名,如玉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羹,郑家油饼,王家乳酪,段家熝(卤)物,石逢巴子南食类,皆声称于时。”以“××家”命名的品牌,通俗家常,叫起来亲切顺口。文中涉及两个曹家:一个是肉饼物种,一个是从食类别。为了以示不同的曹家特产,命名者找出了一家的特点:肉饼家是一个年长的女性掌案,使用“曹婆婆”命名。文中运用惟一的人名只有“石逢”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家”是人名命名。

以人名命名的品牌,最初多以熟食为主。因为古代交通不便,熟食不便远距离携带,故而销售的地域相对比较集中,这样也便于识牌购物。当然,后来发展成其他商品那就另当别论了。如王麻子剪刀,沈永和花雕享誉神州,千里之遥都可以买到,不受地域的拘囿。

(三)以制作方式命名的品牌

制作方式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包括制作过程或质料的配备等。

北宋时有一种食品,名曰“把鲊”,其名称来源主要依据于该商品的制作方式。

《清波别志·前志》十二卷:“承平时,淮甸虾米(鱼虾)入京,浸以小便,则红润如新。……京师东华门何吴二家造鱼鲊十数,脔作一把,号把鲊。著闻天下,文士有为赋诗,夸为珍味。”李于潢的《汴宋竹枝词》对此也有描述:“隔坐闻呼博士声,路旁把鲊总驰名。梅花包子婆婆饼,携向徐家就瓠羹。”

“把鲊”,实际上就是熏鱼。不过这种熏鱼制作过程特别,并不是所有鱼熏前均浸以小便,只是“入京途中,为风沙所侵,有败者乃以水濯小便浸,一过控干,入物料,肉益紧,而味回……”(注:《清波别志·前志》。)从形式上看,“把鲊”,主要指脔制的方式。

后来的二锅头酒等,构建了同类的品牌。

(四)以质地或色、形、用命名的品牌

前文引《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药木瓜”(指药用木瓜)、金杏(指质色黄如金的杏)、魏晋时的龙须草席(指用龙须草编制的席)、六合麻纸、剡溪藤纸(麻与藤均是原料)、萱草面(指萱草磨制的面),这些均是以色、质和用途来命名的。

宋人陶谷撰写的《清异录》有这样的记载:“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人呼为张手美家,水产陆贩,随需而供。每节则专卖一物,偏京辐辏,号曰浇店。偶记其名,播告四方口腹者。元阳脔(元日),油画明珠(上元油饭),六一菜(人日),涅槃兜(农历二月十五日),手里行厨(上巳),冬凌粥(寒食),指天馂馅(农历四月八日),如意圆(重午),绿荷包子(伏日),辣鸡脔(二社饭)摩喉罗饭(七夕),玩月羹(中秋),盂兰饼饭(中元),朱锦(重元糕),宜槃(冬至),萱草面(腊日),法王料斗(腊八)。”

“元阳脔”,即大年初一吃的碎肉丸子。用“元阳”表明正月初一,足见其文化功底。如用“初一脔”则就索然寡味了。“冬凌粥”,其用途是清明节吃的粥。古代风俗,清明节期间三天不生火做饭,故名寒食。用“冬凌”命名,正中肯綮。端午节供应的“如意圆”,是以食品之形命名的。如意圆的油炸面食是一种艺术造型,类似麻花,但头部如黄豆芽,故名如意。“玩月羹”,是中秋赏月的羹汤,“玩”与“赏”在此处同义。至于“绿荷包子”,是溽热三伏享用的食品,用“绿荷”,给人一种清爽的感受。“涅槃兜”是一种集合食兜,用于敬佛。“涅槃”二字的命名,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文中还谈到每年正月初七(人日)供应的“六一菜”,七夕供应的“摩喉罗饭”,腊八食用的“法王料斗”等,因不解其含义,只能暂付阙如。总之,上述的命名大都已脱脂于人、地、质的阶段,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五)用店名命名的品牌

店名即品牌名,品牌名即店铺名,这就是以店名命名的品牌。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其创始人是清末武清县的一位农夫。他乳名狗子,因穷困,生活过不下去,逃到天津一家包子铺当学徒。后来他有了点本钱,就开了一扇门面的包子铺,店名叫“德聚号”。这狗子颇有心计,他研究了天津许多包子铺的优点,又创造性地改发面为半发面,变硬馅为水馅。这一改非同小可,包子味格外鲜美,从此顾客盈门,门前车水马龙。由于生意越做越红火,把狗子忙得脚不沾地,原来那些穷朋友叫他,他也没功夫和当年的穷哥们打招呼了,人们便谑称他为“狗不理”。狗子不但不生气,索性将店名也改为“狗不理”了。狗不理包子铺经营狗不理品牌的包子,类似这样合一的情况不在少数。较有名的如冠生圆酱菜铺经营的冠生圆酱菜,苏州潘大头店铺经营的潘大头牌炮仗等。更为简便的是那些销售品牌单一的小本生意,常见店名、品名合而为一。请看下文:“于是两个人又过起日子来了,在胡家宅胡同租了一间小小的门面,买了些茶叶,搀上些紫苏、扶风之类,贴起一张纸,写的是‘出卖药茶’。”(注:吴研人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如此的一张纸贴在门上,既可说是店名又可说是品牌名称。

(六)以人文意识命名的品牌

据《唐音揆要》载,“唐人酒多以春名”。如,梨花春、木兰春等。“春”给人以心旷神怡、融融春日、生机勃勃之感。用“春”命名的酒的品牌,还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由酒的绿色联想到春天,再由春天联想到春意盎然,实际上是一种用文化行促销的手段。

欧阳修的《归里录》,说到北宋京城的酒,有这样的记述:“宋门外俗为浴堂巷侧,有酒肆,号仁和酒,最有名。”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经营的“兔记”牌针,以画兔的形式作为商品标记。这些也是以人文意识为主的商品品牌。“仁和”与酒,可以说没有任何联系,而作为酒的命名,是同中华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理需求是吻合一致的。这不能不说是命名者的社会文化为导向的智能应用。“兔记”牌针,画了一只兔子在舂药。做针线活的针,与兔子本身也没有丝毫瓜葛。兔舂药的构图取材于我国神话故事,而作为商品的品牌,却给人以安乐、家康、长寿的联想,这应该说是品牌命名的较高境界。

四、结束语

总之,品牌文化的构建,使得商品本身在各个定位上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辉。人们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感染到了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具有人文意识的品牌,对后来的影响更大。它促使人们要殚精竭虑地给商品起一个好名称,使商品“穿上色彩斑斓的衣裳”。这不仅加速了商品的流通,还滋养了社会的文化含量。它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厚重,更加令人向往。

标签:;  ;  ;  

品牌文化建设的缘起探析_品牌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