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论文_刘悦强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论文_刘悦强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杨屯镇中心小学 山东 聊城 252800

摘要: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而且是新课改提出的全新理念。新课标中清晰指出,理想的小学科学学习不能完全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进行适宜的动手操作和探索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安排动手操作,既能缓解知识的抽象和思维形象之间的冲突,还能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培养。本文基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动手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积极动手操作。只有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学生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才会更深,也更有助于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验证与运用,才能更深刻地感受数学。同时,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协调发展。

1培养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下述两点:其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欲望。科学教师依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探索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体会科学学习的快乐,使其自主学习。其二,能够强化科学知识的认知。对小学生而言,无法理解某些概念性的知识,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内涵,提高教学效率。此外,经过动手操作,还能深化学生的交流互动,而这既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大量的动手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因此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动手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很好的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具有促进作用。在经常性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孩子的各种品性会得到锻炼和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可以让孩子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会使小学生在学习上和实际相切合,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对学生的身心进行调节,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念和态度。

2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1收集信息,初获认知

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但不能完全受困于教材,应跳出教材,争取构建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课前,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生活实际,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并处理相关的信息。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教材资源得到丰富,并且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独立自主的性格也得到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制作学具,激发兴趣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课前教师与学生都要动起手来,准备好教具、学具。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制作学具的任务,学生就需要用心去预习新课内容。为了准备好学具就要手脑并用,从而动手能力、比较、分析、综合各方面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新课内容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3留心观察动手操作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达成动手操作以后,教师需指导学生把科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借此真正培养科学能力。为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整讲述整个动手操作过程,借此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2.4创设适宜的情景

小学科学涉及较多的知识,某些知识还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应以学生实际为切入点,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由现象发现本质,以此来深化科学认知。情境教学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样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大部分的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可以使小学生在其中的状态较为放松,进而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对教师的讲解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愿意在其中亲自实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比如,如果是在进行花草方面的主题教学,教师就可以先通过视频播放一些非常漂亮的花草,或者直接带学生到外面观察花草,进而让学生对花草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在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与想象把心中的花朵画出来,进而让学生加深对花草的认识,更好的激发想象力,提升动手创作的意识。

2.5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的科学学习耗时多而效率低,这一直是困扰广大科学教师的一块心病。造成学生学习的高消耗低效率的症结何在?笔者以为,除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与滞后等诸多原因外,主要是不少科学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关键在于广大科学教师如何开启学生的兴趣大门,使他们对科学学习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兴趣既是学习的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教师要千方百计开拓学生思路,拓宽兴趣渠道,使学生对学习能经常保持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2.6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分组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由学生独立操作并完成的实验。分组实验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起着辅助作用(如答疑解惑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认识和接触仪器,可以充分感知实验的乐趣,可以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发挥创造性。同时,学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验证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进一步说,学生操作行为的不断强化,对于其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应尽可能多地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能够促进集体配合,共同取得成功,同时,也是促进团结求知的小集体观察的好机会。分组,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验证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发挥个性,促进配合的好机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在“自主探究”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保证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充足的。教师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白纸和硬币,双手拿白纸,在白纸上放硬币,看能不能承载一定的重物,结果放一块硬币纸就被压得变形了。我引导学生:如何放上物体,使纸不变形呢?同学们分成一个小组,开始实验探究。他们把纸做成了拱形,在上面加硬币,随着硬币放得越来越多,纸拱开始变形了。为了不让纸拱变形,同学们又在拱足两边放上书本,以起到加固纸拱的作用。这节实验课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结束语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当作时代赋予教师这个角色的神圣使命,以此作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彦.谈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学周刊,2019(26):79.

[2]王小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39.

[3]张颖之.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史:百年回顾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04):45-50.

[4]张莉,姜楠,夏孟婧,张志勇.通过教学实验培养高校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275-277.

[5]陆广义.科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渗透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21):94.

论文作者:刘悦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论文_刘悦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