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教育实践的隐形文化逻辑对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_高宇

浅谈中国教育实践的隐形文化逻辑对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_高宇

高宇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中国教育在教学实践当中,遵循的隐形文化逻辑,体现在反复练习的需要和熟能生巧的传统、坚信榜样带来的强大引力和批评的重要意义、致力于集体的社会活动、对日常生活中群体体育活动的提倡等等。这些被呈现出的隐形文化向他人反映着隐形的、不言而喻却又被大家习惯性接受的事物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充分发掘教育实践中的隐形文化逻辑,将其运用于教育发展,将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成效。

关键词:教育实践;隐形文化;教育发展

中国文化以儒家的传统文化为根源,从其肥沃而广袤的土壤中繁衍出中国文化强盛而有力的枝干,这些枝干不断往外扩展,触及了不同地域,形成了各个文化独有的特征。隐形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庇佑下,深深的扎根于枝繁叶茂的文化中,拥有强有力的渗透力,通过传统文化的点滴,渗进了各个角落。

中国近年一直在进行课程改革,国内的课程不断地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一味的西化,导致经典的教科书逐渐被取代,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趣味故事淡出了教育的舞台。我们在中国文化根植的土壤中学习西方的独立和个性,认为西方的文化更能彰显个性,突出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多数去到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不同文化的洗礼之下,越发认同他国文化。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发扬中国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希望文化尽量的融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它会像明媚的阳光一样,所及之处都将充满了温暖。而隐形文化作为隐形的、不言而喻却又被大家习惯性接受的事物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不需要任何的争论,也不用依靠明确的指令、监管或评价,就能被人们熟知并接受,把这一文化逻辑运用于教育,将会收获不可思议的成效。虽然隐形文化逻辑没有人能真正的从根本上或者哪怕仅是从表面上去改变它,那就只能选择接受并继续的传承发扬下去,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让隐形文化在人民心中扎根并生长。

目前,中国教育的传统课程,在进行中国特色的观念和实践时,大多是通过非正式的机制和意识形态进行潜移默化的隐形文化传播和传承。隐形文化具有扩散功能,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了教育效果,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刻意识记,在轻松自然的文化环境中学会了这些知识,同时也检验了这些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是无意注意的学习方式,因而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受到特别突出的压力和目的性,从而让学生能够较好的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些隐形文化。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那曲折而倔强的改革前行后,才发现对学生表现和技能掌握的传统要求、对榜样和批评作用的信念以及对集体活动的热爱……其实都应该是被保留和传承的。

榜样的示范学习一直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提到的有效教育策略,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批评指正则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发展新技能的必要措施;集体活动的热爱是我国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文化体现,有了集体归属感,能够真正意义上为集体努力,才能在保证了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去发展个人的利益,正如:“有国才有家”。这些隐形文化都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离不开隐形文化的支撑。教育中如何借鉴隐形文化逻辑去壮大各民族的文化,利用这一逻辑方式去促进教育发展、民族团结,也是促进文化发展,达到政治稳定的一个终极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此,有以下几点启示:

1、隐形文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发展结合。在文化教育中,教师需要从民间文化着手,选择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民族文化作为教育素材,将这些教育素材散落在学生容易触及的各个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耳濡目染,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这些文化展示也会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将会在好奇心和兴趣点的激发下自行探索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无疑是个值得一试的教育选择。

2、寓教于乐的进行知识教育。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立足于本土文化,通过各种趣味性的方式,将不同文化按照其主要元素,进行主体化、特色化、专业化。学习中,运用“民族文化面对面”、“文化找不同”、“文化抢答题”等活动,鼓励学生自发收集民族文化知识,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进而通过游戏进行进行对比识记,传承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独有的文化主体、文化特色、文化形式,这样有组织有体系的文化结构方式能够更好的被学生识记并掌握,最终达到文化交融的状态。

3、教育与文化精神相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竭动力,应该深刻地去挖掘、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中,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处理日常生活规范、学会与他人相处交际、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等,帮助学生理清文化与生活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很多隐性的知识内容,让其自幼就懂得社会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

4、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相协调。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久的任务,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新增加的元素,这就需要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新元素结合,才能赋予文化多元的活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被传承、发展、创新,只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才能被时代传承保存下去,因而,文化传承应注重时代发展变化,启发教育与激活创新相结合。

在教育中,合理的吸收新文化并将其“本土化”到自己的文化结构中,能够有效的帮助原有文化补偿和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文化的功用。因而,正确的认知中国文化的隐形文化逻辑,充分的尊重和利用隐形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取而代之的去接受他国文化,这样的态度和做法必定会使得中国文化受损,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在改革主义的推动下,将会出现一种由国内外教学文化混合而成的综合教学方法。在这个新型教学方法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形文化,比如记忆、表现、技能掌握、文本知识和批评进步就会作为正面的学习机制而凸显出其优越性。

?

参考文献:

[1] 国际在线《中国蒙台梭利学前机构认证标准》迈出“本土化”第一步[EB/OL](2015-11-09)

http://www.sdchild.com/news/xwsd/2015-11-09/58809.html.

[2]李香贵杨惠英 朱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成都市成华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约瑟夫.托宾 薛烨. 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4]程五一, 杨明欢.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8):97-101.

论文作者:高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教育实践的隐形文化逻辑对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_高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