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起源新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文艺论文,新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01)03-0075-07
一、传统说法的局限性
(一)劳动起源说。其主要依据是:(1)最初的歌谣出自劳动号子,如《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ē hǔ),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又如《礼记·曲礼》:“邻有丧,舂不相。”其中“邪许”、“相”都是劳动之呼叫,引申发展为歌谣。(2)最初的绘画雕塑都是劳动对象或情景,如出土的陶器上多绘有鸟兽虫鱼,原始的岩画上多刻有稼穑田猎等场景。(3)最初的舞蹈多以劳动模拟为题材,如《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黑赤色),三曰遂(suì,育)草木,四曰奋(发也)五谷,五曰敬
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其中三、四、八项显然和劳动有关,似乎很有说服力。但原始人的劳动只是部分生活,而更多的时间是嬉游、争斗。可以想象原始山森中猩猩、猿猴、野人,在温暖丰收的夏秋,果实花菜鸟虫鱼随手可得,用不着整日辛劳;在闲暇快乐的生活中是否就没有文学产生呢?
(二)游戏说。其观点是:人类发泄剩余精力的冲动引发了游戏,演进成文艺。照他们的说法,假若没有剩余精力,只有劳动、战争的精力,便没有游戏和文艺。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三)心灵表现说。其观点是:人生来就有自我表现的天性,要哭、要笑、要唱、要跳,从而产生了文艺。此天性诚然存在,且不为人类所独有,为何不见其它动物的精彩文艺?
(四)模仿说。其观点是:人类从小就有模仿生活现象的本能,犹今之小孩模拟种田做饭,便形成了儿童文艺。这其实是上三种说法的一个具体形成手段。
(五)天赋神授说。其观点是:神仙万能,造化天地人类,自然赐予人间艺术。连孔子也称“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16.9节)。此说拿不出实证。当代科学家有人称地球人是万年前外星人和地球猿人结合的后代,但仍是假说而已,况且外星人的文艺来源又是个迷。
总上所述,文艺起源诸说都有道理,但都不完善。
二、文艺起源于审美爱美求美
礼减而进(增也),以进为文;乐盈而反(减也),以反为文。(《礼记·乐记》)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左传·宣二》)
文马不是斑马,也不是自有文彩的马,更不是画而为纹的马,古今中外未有画马染毛之例,文马即美骏马,马以雄壮为美,不以色彩为贵。文王、文帝也不是有文化的意思,而是美善的谥号。可见文、美古义相通。
(二)文、美古音相通。文美为一声之转,就是说二字古声母相同,因时代和地域差异,演变为两个相近的声母。美,《玉篇》作媺,和文同声。《广韵》、《集韵》、《韵会》都注美为无鄙切,亦与文同声。当代无、没二字同义,妹、昧、寐、魅字以未为声符,都是文、美古音相通的例证。
文,《礼记·玉藻》注为眉盆切,音珉,饰也,“大夫以鱼须文竹”,是文美古音同声的例证,尾、娓、毋、侮、鹜的声符也说明古音文、美同声。
古音同声便可能通假,如吾、我、余相通,呜呼、于戏相通。可见文美二字古代通假。
(三)古代的文学即广义的美学。当代美学是艺术的哲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这是狭义的美学。广义的美学应包括一切审美、爱美、美化的活动和科学,如文学、艺术等等。
文学二字首见于《论语 》11.3节: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的门生中,文学数子游、子夏最好,但文学的内涵是什么呢?请再看五段旁证: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世家》)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7.25节)
……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14.12)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16.1节)
以上六段话比较,子游的文学显然包含诗书礼乐,也就是今天说的文学、艺术等,即广义的文学。既然二者内涵相等,那么古代的文学即广义的美学。
(四)中国古代审美的特征。任何民族的审美都有功利性、伦理性、哲理性三种原则,并由这三种原则依次为主导形成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审美的特征是:功利性时间最长,在原始自主社会为主导;伦理性影响最大,在宗主社会和君主社会为主导;哲理性生命力最强,荣衰反复,在君主社会末期占主导地位,直到现代、当代。
原始人为了生存,审美急功近利。群婚利于繁衍和泄欲,人们便以群婚为美。敬神有利而无害人们便以敬神为美。劳动能维持人的生存,人们便以劳动为美。酋长指挥大家谋生,人们便以酋长为美。狩猎能手以纹饰恐吓野兽虫鸟,而且伤疤累累,有的民族便以纹身和伤痕为美。公平仁爱有利于人类共存,人们便以和善为美。功利性审美观引导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十万年的原始社会,而且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稳定可靠的农牧业条件等多种原因,到三皇五帝时代已逐步养成了以凝聚、因循、尚同、折中、调和、自觉、自修、自强为美的审美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已不再是人类惟一的、最高的需求,萌生于原始社会的伦理学便逐步占了审美原则的主导地位。社会结构的需求和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敬老、爱幼、尊长、忠君、孝悌、夫唱妇随的三纲五常为美,并铸定了中庸的处世方法论。
随着世界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伦理已不能包办一切,与社会共生的哲理便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人类觉醒。像中国的无神论、民本思想,国外的民主科学思潮等等,终于使哲理性成为中国人审美的主导原则。然而功利的基础、伦理的框架、科学的内容、中庸的方法作为中国审美学的特征,将稳定很长的时代,不被外来文化所冲动。
(五)审美、爱美、求美冲动发源了文艺。人类美化自身不知伊始,我国在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晚期遗址发现了2800多年前古人的装饰品,一件鹅卵形的磨制穿孔石墨片。又在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了18000年前的120颗穿孔兽牙,7个钻孔石珠,和一些骨、壳、石制的精巧饰物。有些饰物上还涂有赤红的铁矿粉,有些尸骨周围也撒有赤铁矿粉。这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雕刻、印染、粉刷艺术之一。它产生于爱美创造,而和谋生劳动的关系不大。
文身之俗不知其源,始见于《左传·哀7》:“(顺)大伯端委(盛服也)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倮以为饰。”吴人断发倮体或为清凉,文身则为恐吓虫兽及美丽。周文王的伯父仲雍断发文身则为与民同俗,称王执政。这可以看作是化妆艺术的最早记载。文身并非为劳动必需,中原人则无此俗,仍是缘于爱美。
泥塑陶器首见于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除发现有大量黑陶器皿外,还发现了一个陶猪,躬腰收腹,作奔驰状。这或许是我国最早的雕塑艺术的精品。这纯粹是起于爱美,与劳动谋生没有关系。
绘画之初不知何年。我国发现的最早石刻岩画在连云港锦屏山马耳峰南麓将军崖。画长22米,宽15米。画面分三组,内容有人面、植物、鸟兽、星云等,由图案和符号组成,好像是为纪念什么事件而费工刻凿的。图的上方是星云带,类似银河。星云中间有下圆上尖的飞飘物,有梯形支架图案,有天线图案。地上有稻苗或草,人只有圆头,有盔帽或发纹,面孔只露双眼,余为纹饰。身驱则以一线下垂为代表。有趣的是一人的头上连系着降落伞,伞上有一天窗孔和四个双唇张开的圆口状孔洞。这可以解释为古人爱美写生之作,也可以解释为对外星人下凡的记录。由线槽的宽、深、光滑看来,这是一项动员社会力量长时间完成的浩大艺术工程,并不仅是因为爱美而对劳动生活的有趣写照。《文物》1981年第7期对其有初步述评。
音乐起始无从可考,但应当比其它艺术更早。风声鸟鸣,人喊兽嘶均能给人启迪。对于爱美的古人来说,山歌问答,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应是自然的乐事,却声消无存。惟河姆渡出土的陶埙(xūn乐器)和骨哨,说明7000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了音乐艺术。音乐和劳动的关系比较密切,历为人们要用声音来吸引或恐吓动物,但这仅是音乐的应用而已。
舞蹈和音乐是分不开的,所谓载歌载舞是也。由现存原始部落看来,舞蹈可以求爱,可以退敌,可以驱兽,可以重现劳动的美姿和韵味。尽管一舞多用,且常模拟劳动,但它的起源仍出于爱美,塑造美。舞蹈产生的最早实证是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384号墓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彩陶盆。盆内侧画有五人连臂舞蹈的图画:五个少女发辫左摆,右脚前迈承重,左脚后支,尾饰随风后飘,手拉手翩翩起舞,也可以说栩栩如生。看来她们表演的既不是稼穑,又不是狩猎,而是步伐规范的纯技艺性舞蹈。这是古人审美、爱美、塑造美的最生动表现。
口头文学是古人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古人热爱生活,以神灵、祖先、酋长、英雄为美,就编诗歌赞颂,添枝加叶地传颂有关的故事。但由于文字、书写、印刷功能的滞后,直到商代才有记录流传下来,这便是甲骨文、金文、石刻、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传说、诗赋、歌词、历史散文、政治散文等等。正是这些宝贵遗产构成了狭义文学,今天的中国古典文学。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萌生
(一)文、王、巫、儒一脉相承。在汉语初创时期,文、闻、伟、威、王、皇、巫、舞、儒大约都是一种意思,一个声音。犹如暮、没、漠、茫、摸、朦、寐、妹、昧、墨同声,都是看不清要睡觉的意思。文则闻,则伟,则威,则王,则皇,则巫,则舞,则儒。后者随着时间、地域的差异和思维的复杂化,便形成了多种声音、多种概念,以至不同的文字。王皇为一声之转,今吴语仍不分。舞儒巫古音同声,犹呜呼通于戏。试想在原始群中,有文思的人便易成为头领,众头领便推举出王,王则掌管祭祀卜祝文化史志,繁衍蘖生便成了儒生。中国古典文学的萌生大抵也沿着这条线索。
(二)文者立言。古人爱美之甚者便有文思,便要再现美的事物,于是便创作神话,传述历史,鼓吹英雄伟人,贬斥邪恶坏事,歌咏男欢女爱,述说伦理亲情。于是便产生了口头文学,进而成为传说,后人则记录各异。例如: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去,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zī)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汁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化为黎甿(méng,民也)。(《五运历年纪》)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gèn,及也)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述异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zhǎng)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chǎng),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古天去地九万里。(《三五历记》)
文者之言,实为言笑文学。
(三)王者立命。王者在位,以天下太平,万方顺从,秩序井然为美,故诏诰垂训,申饬(chì)命令,言王者之道,霸者之威,忠者之诚,勇者之猛,叛者之劫,敌者之败。例如: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其非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尚书·甘誓》)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的也)。汝无老侮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其也)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yóu,谋也)。(《尚书·盘庚》)
五者之命,实即诰命文学。
(四)巫者立祝。巫者舞而而驱瘟,甲骨文为,似扶乩(jī,求方)之器。《周礼·夏官》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巫咸为尧帝医。《论语》13.22节载“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甲文中巫为帝驱风邪往往要用豕犬祭天:
巫既能通神,则为国师,掌祭祀占卜决大事之权,故常为五室大员甚至王储担任。商王谥号有沃丁、沃甲,或即巫丁、巫甲。巫者所立之言为祝,为诅,为咒,故甲骨刻辞、钟鼎铭文、诅楚文、易卦爻辞均应看作巫祝之作,且颇有爱美情趣。例如:
此简一事五卜已属罕见,又四卜雨从何来,实在没有多大价值,倒像是卜巫诗兴大发,有意创作了这段美化祈雨心愿的小品。再如:
甲午王卜贞:作余酒,腾祈酒,余步从侯喜,征人方。上下得示受余佑,佑不欢再卜,告于大邑商。无它灾祸?王占曰吉。在九月遘上甲,唯王十祀。
此简王亲为卜巫,满怀信心喜悦,翩翩舞祝:“我作酒,我祈酒,我带领侯喜,征夷方。上下敬祖我受佑,不佑还再卜,告于大邑商。”此时占卜已成,王问:“无它灾祸?”王占曰:“吉”。时在十祀九月,求告于上甲微。
卜辞中,“欢”通“还”,“在”通“灾”,“得”通“德”,敬也。这实在是商王美化卜祝的文学力作。
至于金石遗存中,长篇散文已多见,如著称的《大盂鼎铭》、《克鼎铭》、《曶(hū)鼎铭》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尤其是《大丰簋铭》,简直是一篇韵律优美的诗体散文,郭沫若先生对此有精辟的韵读颂讲,今不赘述,详见《两周金文辞大系》。这些作品虽不是贞卜文辞,但均是对祭祀、祭器的铭记,也属巫者的雅美创造。
《周易》是卜筮之书,其内容却是哲言、史料、文学小品的萃集。《渐卦·爻辞》用一个女子出嫁的故事讽喻了中庸坚贞的美德: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鸿渐于磐,饮食衎衎(kàn),吉。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用御寇。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jué,权间平也),无咎。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鸿者鸿雁;渐者,水中践实站立,如渐台。《左传·文五》沈渐刚克,即说明渐非沉也,此处引申为鸟栖立。爻词译为:
鸿雁落在河岸,丈夫苛刻严厉,言语沟通无险。
鸿雁落在山岩,饮食游戏坦然,吉祥和乐无边。
鸿雁落在陆埠,丈夫从军不复,妻子没有孕育,凶多吉少此行,却也利于御寇。
鸿雁落于树木,许多树杈可歇,倒也暂无忧愁。
鸿雁落在丘陵,妻子三年不孕,谁也莫动我情,安祥贞洁吉利。
鸿雁落在陆阜,羽毛可作仪饰,永为表率大吉。
卦爻之间于卜、史、文各界领会不同,从来各取所需,各得仁智,这正是《周易》的美妙,难怪世界称颂。
上述甲骨金石卜祝之辞应称卜祝文学。
文化日盛,则儒者益众,渐为学官文士的通称。于是孔子师徒秉承先儒周公旦的精神收集刊定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时伦理盛极将衰,孔子欲拨乱反正,故笔则笔,削则削,力图以《春秋》之义使“乱臣贼子惧”(《孔子世家》)。又有后儒作《春秋》三传,于是儒家经典初具规模。此为学人熟知,不再举例。然其诗歌之美、文章之妙脍炙人口,饮誉中外,故约定俗成名之经典文学。
总之,文者立言——言笑文学;王者立命——诰命文学;巫者立祝——卜祝文学;儒者立经——经典文学。四者构成了中国先秦文化的主体,中国古典文学就这样在美丽的九州大地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萌生了。
五、结论
难于评定的因果倒置使文艺的起源问题争论不休,其实未必皆无道理,何不平心静气,理清因缘,求个皆大欢喜呢?愚有一说:
文艺产生的时间:休闲时间。
文艺产生的地点:休闲场所。
文艺产生的主体:爱美的劳动者。
文艺产生的动力:爱美、审美的冲动。
文艺产生的素材:休闲生活、劳动生活。
文艺产生的程序:体力劳动实践、脑力劳动总结。
文艺产生的实质:塑造美。
文艺产生的意义:美化生活。
简言之,文艺起源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