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翟尧菲

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翟尧菲

摘要:准语言是指伴随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眼神、身态、动作,以及语速、声音等。在自然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是总用纯粹的有声语言,而是常常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眼神及身态动作等。准语言包括了辅语言,或副语言和体态语。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准语言;课堂教学;运用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运用语音,按着一定规则表达思想的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之间用来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准语言的表达方式更细腻,更含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看是不经意的眼神,常常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触动学生心领神会式的愉悦,激活学生举一反三式的创造力,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本语力从准语言的角度,反映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分类和运用。

二、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准语言是指伴随着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眼神、身态动作以及语速、声音等。在自然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是总用纯粹的有声语言,而是常常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眼神及身态动作等。准语言包括了辅语言,或副语言和体态语。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好准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自觉地提高自己准语言的修养,充分挖掘语言的潜能,就有助于加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弥补有声语言的某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美国著名学者德惠斯载尔曾估计,在两个人交往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体态,语言的方式传递的。另一位著名学者艾伯特梅热比曾提出这样的公式: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占38%)+表情(占55%)+有声语言(占7%)。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析拉曾经对语言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词语+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美国的另一位心理学家阿伯特、梅哈拉也说:“在感情交流,无言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他们所说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无言的举止其实就是准语言。由此可见,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了。

三、课堂教学中准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

据观察,从当前教师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准语言的运用普遍存在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多处于自然形态,问题较多,直接影响到知识信息的传递交国书效果。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类型的弊病:

一是乱。即准语言的使用混乱。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动作,不包含“有语义信息”的准语言。比如,有的教师讲课时,爱习惯地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这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事力;有的教师讲课时还习惯地将两眼望着天花板,或者一边讲课一边眺望窗外,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等;有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与学生谈话,眼睛根本不与学生对视,造成了对学生的一种轻视表态,使行学生对与老师所讲的难以接受和信任。这些准语言不不仅无助于有声语言的表达,相反对知识信息的传达起着阻碍作用。

二是滥。准语言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只是有声语言的补充,是为了讲课的需要而设计的。如果使用的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就会给人似乎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不利于学生的思索与信息的反馈,也有些喧宾夺主。

三是俗。即准语言的设计和使用粗俗,缺乏高雅沉稳之感,难登大雅之堂。学生经常会把老师当成自己模仿的对象,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运用准语言的时候,也要经过精心的考虑,合理地设计,自觉地提高自己准语言的修养,充分挖掘准语言的潜能,使其在课堂教学中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准语言

准语言是用表情、动作、身态来传递潜在信息的,它是一种具有一定语义的伴随语言。

(一)表情语言

它是指教师面部不同的肌肉活动和面部表情和活动所传递的信息。

笑语:微笑语是教师通过不出声的笑所传递的信息。微笑语是师生交往的最基本的语言。微笑能强化师师沟通的功能,增强师生交往效果,微笑是一种富蕴真、善、美的语言。微笑,表明了理解,体现了宽容,传递了友谊,代表了赞美。在微笑中,师生的心灵得到了沟通,人格得到了升华,人情得到了融洽。例如!师生交谈时,边微笑边谈话,学生觉得新切,可信,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微笑与其它体态语言配合,可以代替有声语言的沟通。成功的师生交往中,微笑体现了对学生的真诚、信仰和关怀。当然,也有个别班主任敬于言笑,笑口又难开。会微笑是一种教师的职业修养,老师,为了你的人格魅力,应该学会微笑。

(二)动作语态

它是教师以动作语言来传达情绪或信息,给学生的一种准语言。透过实际的肢体动作,老师可以做很自然且有效的表达,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手势语:手势语是教师通过手和手的活动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教师招手、摇手和手动等动作,手势语为教师表意增加了感情色彩,使教师的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它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还能比言语更清楚的表达鼓励或制止学生的行为。例如:食指放于嘴前表示安静,坚起母指表示很好、赞同等,这些课堂上手势运用有效且不会干扰教学的流程。

教师使用手势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内容需要。手势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明明你讲的内容平静恬谈却非要来一个激昂的手势,只能有害无益。

第二,自然流露。手势不是附加于演讲内容上的培装饰物,而是感情表达的一种辅助方式,要与内水乳交融。为手势而手势只能给人生硬的感觉。

第三,协调得体,上课不是表演,但手势对塑造教师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阐发作品精髓,营造良好氛围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使手势和谐,自然、得体。

(三)身态语言

姿势语:指教师身体在某一场景中以移动、走动、变换位置所伟递的信息。

许多老师因为身体与学生距离较远,而无法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种阻力。教师经常站在教室前方,或坐在桌子后面,都是明显的例子。学生较喜欢与他们接近的老师,使人更有温暖友善的感觉。而在于学生谈话或“一对一”的教学环境下,较接近学生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喜爱他们,善解人意的好老师。相反地,当师生间距离被拉长,教师面临的沟通情境会呈现“单向”的情况。教师能善用与学生间的身体接近,来显露新和力及真诚心,相信必能延伸自己的影响力。

准语言,饱含着师生间的默契。作为教师的我们,尽量避免说骂教育,有时候往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解决一些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其曾经这样说过:“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让准语言曾进师生间的默契,让教育的功能隐蔽在师生友好和谐关系中。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出版2000年11月第2版

(2)张君达、刘以林《教师体态交流技巧》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版

(3)李敏《教态变化技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

(4)韩菊,吕凤滨《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石油教育2002年第四

论文作者:翟尧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翟尧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