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试炼 人性之辉煌——解读路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性论文,辉煌论文,灵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路翎,作为小说作家,早已为文学史家所注目,也为读者所熟知,但作为戏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却迄今为研究者们所忽略,更为读者所淡忘。但是,路翎的小说、剧本和文艺理论,是同一株生命之树上结出的三种文学硕果。它们之间以同一血脉所连接,所贯通。要认识和理解完整的路翎,就应该全盘研究他在小说、戏剧和文艺理论三个方面的贡献。笔者才力有限,这里只能就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和戏剧作一尝试性的解读。
解读一位作家的作品,最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该作家作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那么,路翎小说乃至戏剧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者答曰:高强度的心理描写,超常态的灵魂试炼。似乎路翎只是一个为心理而心理、为艺术而艺术的小说家,这里显然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偏差。笔者认为,路翎小说乃至戏剧中一贯的基本特点是,以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和超常态的灵魂试炼,对于人物人性的内涵予以发掘和升华,特别是对于人物人性之辉煌予以照明和绘写。
一
在研究者那里,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解读路翎一系列作品的关键或曰钥匙,在于他解释《饥饿的郭素娥》时说过的一句话:“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的,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然而,有必要指明,只有在弄清路翎所谓的原始强力和个性解放的准确内涵之后,它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理解路翎一系列小说及戏剧作品的关键和钥匙。
1948年,针对着“在香港工作的友人们”(胡风语,见《现实主义的路》——杰注)的指责,路翎曾发表过题为《论文艺创作几个基本问题》的长篇论文,文中对这两个概念曾进行过明确的阐释和界定:
“人民底原始的强力”是什么?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发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即阶级觉醒的初生的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
个性解放,也就是社会斗争,不然,这受着封建束缚的个性如何解放呢?而且这是一切场合一切方面的行动和斗争,一切场合一切方面的反封建反堕落的阶级斗争。个性解放,是从封建的诸关系下解放出来的意思。资产阶级是不能够把个性解放这一任务进行得彻底的,因为它底历史要求到了某一点就停止了;工农大众及其先锋队却能够,而且必须把它进行得彻底。
把路翎如上的阐释,与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相印证来看,女主人公郭素娥正可说是“人民底原始的强力”的化身。粗野强壮的农家少女郭素娥,在逃荒中遭匪,被大她24岁的鸦片鬼刘寿春收留。留在刘寿春家里的几年中,郭素娥拼命劳作,收获的粮食却被刘寿春拿去抽鸦片,留给她自己的只有对于粮食的饥饿和对于性的饥饿。山里建起矿区之后,饥饿中的郭素娥复苏了潜在着的生命欲望和美好向往。她毅然献身于张振山——“她所渴望的机器工人里面的最出色的一个”——并向他倾诉心声:“我时常想一个人逃走哦,到城里去。”郭素娥满心指望张振山能把她从刘寿春手里解救出来,带她远走高飞,没料到,张振山只把她当作泄欲的工具。绝望之中,郭素娥为了报复也为了生存,开始卖淫。当刘寿春伙同保长和流氓惩罚并准备卖掉她时,她更是以死相拼。这样的郭素娥,与鲁迅先生笔下的单四嫂子、祥林嫂们显然不同,酷毒的物质剥削和精神奴役最终没有使她沉沦下去,反而激起了她为捍卫自己而不惜以死相拼的个性力量,爆出了人性的火花。郭素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张振山的报复和对于恶势力的拼死反抗,集中体现了她身上固有的“人民底原始的强力”。这种原始强力在表现形态上虽然粗鄙、野蛮,但在总体指向上,是与个性解放、民族解放乃至于人类解放的历史要求相一致的。她所爆发的人性火花虽然有限,却不失为属于她自己的人性之辉煌。
小说中的魏海青,同样是一个满蕴着原始强力的人物。这是一个刚离开土地不久的矿工,有着闰土式的麻木。他真心爱恋着郭素娥,却又不敢去主动追求。发现张振山和郭素娥来往,魏海青出于嫉恨向刘寿春告发;眼见刘寿春们威逼并要卖掉郭素娥,他却没有勇气挺身相救。在郭素娥的惨死刺激下,魏海青才于悔恨中担当起自身的“精神奴役底创伤”,逐渐地趋于沉醒,以至于爆发了原始的强力,在与奸死郭素娥的流氓黄毛的决斗中献出生命,展示出自己人性深处的那份辉煌。
机器工人张振山,打从少年时代起,就参加革命,阅历过战争和刑场,残酷的争杀和惨烈的创伤,铸成他不被社会所容也难以能容忍别人的怪异性格。这样的张振山身上虽然也满蕴着原始强力,并超越了郭素娥的愚昧和魏海青的麻木,在某种意义上称得起是解放了的个性;但是,这种解放了的个性,与工农大众的社会斗争,也即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是相脱离的。他爱恋郭素娥强健性感的肉体,在占有郭素娥之后,却又以她为“不相干的女人”,不愿为她承担责任;他不愿与剥削者合作,却只能“一个人捣乱”。当得知郭素娥被刘寿春们毒打并准备卖掉时,张振山的个性陡然间昂扬起来,但他并没有去救助郭素娥,而只是放把火烧掉刘寿春的房子一走了之。这样的张振山,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物,当时的作用对比似乎还缺乏洞察力和批判力,正如他自己所承认:“张振山,似乎写得有些机械……”
尽管创作《饥饿的郭素娥》时的路翎,还没有能力准确地把握真正意义上的个性的解放和解放的个性,还不足以在“个性的积极解放”的层面上成功地绘写人性,但是,做为路翎创作道路上的第一块丰碑,《饥饿的郭素娥》已经预示出路翎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走向:于原始强力和个性解放这两个层面上,发掘和升华人性的内涵,并特别钟情和倾力于照明和绘写人性中辉煌的一面。
二
于原始强力的层面上,发掘和升华人性的内涵,照明和绘写人性之辉煌,是路翎创作的重心之所在。这种对于人性的绘写,得力于他所独擅的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和超常态的灵魂试炼。
秉承着原始强力的人物,大凡是苦难的贱民、水深火热中的小人物。与大多数的“七月派”同仁相仿佛,路翎本人就是一位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文学家。他两岁丧父,继父又是个收入不丰的小职员,拮据的生活和“拖油瓶”的屈辱感,成就了他倔强而敏感的精神气质。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学生的流浪经历和煤矿小职员的工作环境,使他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那些无知无识的小人物有了更为切实也更为深刻的同情与理解。1939年,路翎因投稿结识胡风,以此为契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矿区生活之中,在不长的时间内,写出《家》、《黑色子孙之一》、《何绍德被捕了》、《祖父的职业》、《卸煤台下》及《饥饿的郭素娥》等一系列于矿工身上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的中、短篇小说,初步显露了他擅长于以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和超常态的灵魂试炼发掘和升华人性内涵的独特本领。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饥饿的郭素娥》中郭素娥和魏海青身上的原始强力,这里再举短篇小说《卸煤台下》为例来讨论。该短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个至为关键的细节:矿工许小东失手把家里唯一的一口铁锅掉在地上,他久病卧床的妻子竟能应声而起,大呼“啊啊——不得了”。许小东自己也张开大嘴,“发出一种断断续续的愤懑的呼声。”紧接着,夫妻二人贴在一处,捧着这口已经打破的铁锅,迎着屋外透进来的光线,惊怖地注视那一个“致命的破洞”。这样一个原本寻常的生活细节,之所以能震撼人心,首先是由于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体贴入微,同时也得力于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和超常态的灵魂试练。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白:“再没有更痛苦,更无望地事了,比之于一个穷苦无依的家庭打碎了一口锅……”由这口锅的打破,引出了许小东因偷锅而被工头严成武解雇的事端。在被绝了生路的关头,许小东第一次爆发出原始的强力,喊出“严成武,老子记着你,老子恨死你!”的反抗之声。不幸的是,昏乱的许小东失足从卸煤台上跌落下去而致残,他的神经也随之失常。但作者对于许小东灵魂的试炼并不就此打住,随之而来的则是许小东妻子的被迫改嫁和一贯救助许小东的进步工人孙其银、唐述云的出走。在这种极限境地中,精神失常的许小东喊出“带我去吧!带我去吧!”的惨绝之声,最为充分地强化了心理描写的力度,也最为充分地照明和绘写了许小东个性不失其为辉煌的几分亮色。
伴随着1945年1月《希望》杂志的创刊,路翎的小说创作逐渐趋于成熟。同样是寻求原始强力的作品,比之于前一阶段来说,不论是在题材的拓展,还是在艺术的水准上,都迈上一个高台阶。
在这一时期中,绘写人性之辉煌,依然是路翎小说一个最为看好的方面。在《铁链中》的倔强老汉何德祥,因欠恶霸刘四几万元的债款,被镇公所锁在铁链中服苦役。眼见自己的老伴何姑婆跪倒在刘四脚下为自己救情。他感到莫大的耻辱,抓起手边的碎瓦片狠狠地砸向何姑婆。情感冲动中,他高喊:“我何德祥是连颈子都不会弯一下的!”并当众历数刘四的罪恶。这无疑是何德祥人生的辉煌。待到刘四走开之后,再一次情感冲动的何德祥却跪倒在被他砸伤的老伴脚下,喊出“姑婆,我把你一生害了”的忏悔之声。这是何德祥性格中另一种人性的辉煌。在这高强度的双重试炼中,何德祥的形象活生生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王老太婆和她的小猪》中的王老太婆,在人世上已没有任何亲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靠着借高利贷买来的一口小猪,使自己死后能有一套尸衣和几张纸钱;为此,她简直是怀着一份母爱来喂养小猪的。但这头不通人性的小猪,偏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冬夜逃出家门,致使王老太婆在追赶小猪时跌倒在泥泞之中,再也没有爬起来。于弥留之际,这孤苦的老妇人才终于拥有片刻的“欢畅”,现出些许人性的亮色——幻见美丽的外孙女,捧着光洁的大冬瓜来到自己身边,耳边也响起自己孩童里代曾经唱过的歌声……
短篇小说《凤仙花》写于1947年。这时的路翎,在创作上更趋成熟。同样注重于心理描写和灵魂试练,心理描写的强度已经有所缓和,不再一味地冲动爆发、剑拔驽张;灵魂的试练也不再一味地在变态疯狂、大起大落的超常态中进行,而是较为心平气和地从容写来,小说女主人公刘吉青,是一个爱讲梦的小姑娘。她的讲梦免不了要触犯大人的忌讳,她因此常遭贫穷而粗野的父亲的打骂和贫苦乡邻的耻笑。这一天,刘吉青栽种的、绽开了粉红柔静的花朵的凤仙花,被警察吴振民折断。夜里,围绕着这棵凤仙花,刘吉青做了一场又一场或喜或悲的梦。天亮之后,她发现凤仙花依然活着,便又快活地讲梦给瓦匠金老二听;金老二却以连根拔掉凤仙花来吓她。认起真来的刘吉青,流着眼泪恳求金老二“不要拔我的凤仙花”。金老二深受感动,以一句“我们大家都是苦人”来与刘吉青达成谅解,使得刘吉青这个“怀着梦想而证实了自己底爱情的姑娘”,有了辉煌的欢欣。
短篇小说《饥渴的兵士》同样写于1947年。小说中的沈德根,是一个因病被国民党军队遗弃的兵士。早在八年前,他就死光了亲人,除了这遗弃他的队伍之外,他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因此,身体稍有恢复,他便忍饥挨饿追寻队伍。路途之中,沈德根与一群赶车的车夫相遇,年青车夫金水子友善地向他喊出“老乡呀,结个朋友呀!”的召唤,吸引他来到一个到处歇着骡马、拥着忙碌的乡人的城郊集镇。沈德根走进乡人们中间,接受了乡人施舍于他的满满一碗饺子。此情此景中,潜在于他人性深处的一切饥渴油然而生:“他饥渴于这美味的饺子,饥渴于那‘结一个朋友呀’的呼声,饥渴于乡人们底亲切的感情,饥渴于乡土、奔驰的马车、妹妹底呼声,饥渴于爱”。一碗饺子刚下肚,沈德根就靠在茅草上死去。对于这样的一个苦难者,“茅草底浓厚的香气”和“乡人们底沉重的寂静”,可说是作者赋予他的隆重的辉煌的葬礼。整篇小说中,不再有与叙事相游离的心理分析和情感抒写,字字句句却又满带着作者极其深沉和凝重的情愫,读来是那么地平易近人,又是那么地感人至深。
就寻求原始强力的层面上看,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的张老二,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形象。张老二是流氓地主郭子龙家的老佃户,与恶霸地主吴顺广有宿仇。对于吴顺广一次次的迫害和郭子龙一次次的出卖,他逆来顺受,采取了最大限度的隐忍。即使在自己家田地被吴顺广霸占,与自己相好的寡妇何秀英被郭子龙诱奸的情况下,张老二还对郭子龙抱有一线的希望,那就是从郭子龙手里租到一点田地来耕种。渴望土地的张老二为捍卫郭子龙的田产,坚决抵制鲁老太婆骗买郭家田产的行径;郭子龙报答于他这番义举的却是不断的打骂,以至于挥舞皮带把他打得口吐鲜血。就是这场毒打彻底击碎了张老二赖以维系生存的那一线希望。在彻底绝望之中,张老二终于把一切思谋明白:
张老二躺了有半个钟点。在这个静寂而窒息的黄昏的时间里,他想到了去寻死。他想到他底一生太悲惨了。他太退缩,太胆小了,对不起一切爱过他和希望过他的人。他觉得现在一切都很明白了;如果他还能称做一个人的话,他就再不能在郭子龙底这罪恶无耻的房子里蹲下去。即使郭子龙的父亲也不曾对他好过,从来没有什么东家真的对他这样的人好过,那一切不过是由于他底忠厚的梦想而已……
这是张老二人性的觉醒。觉醒以后的张老二,采取极端的报复手段,用斧头劈死吴顺广。被捕之后,他在镇公所当众宣布:
我杀吴顺广是报我家两三代的仇;我自己做主!……我不杀郭子龙也是我自己做主的……
在这里,“我自己做主!”的宣言,标志着一个初步觉醒的老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达成的最高境界的人性之辉煌。张老二虽然最终没有正式跨入个性解放和阶级斗争的门限,他那自发的、血腥的反抗,恰是个性解放、阶级解放的基因和前奏。路翎另有相当一部分寻求原始强力的小说,是以人性的无奈(如《平原》、《滩上》、《程登富和线铺姑娘的恋爱、《易学富和他的牛》等)人性的堕落(如《罗大斗的一生》、《天堂地狱之间》等)乃至于人性的毁灭(如《草鞋》、《预言》、《英雄的舞蹈》等)为基调的,却也能以其独擅的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和超常态的灵魂试练,发掘出人性的内涵并升华出些许人性的亮色。
举《滩上》来说,小说中的纤夫赵青云,结婚刚刚半年,妻子就因贫病而濒临死亡。在这一天的早晨,他怀着满腔的愤懑来到江边,加入拉纤的人群,以嘹亮的歌声喊起拉纤的号子。婶娘赶来向他报告妻子的死讯,他依然紧拽着纤绳,在群体的拥护之下,坚持以破碎的声音喊着号子。直到船过险滩,拉纤的群体轰然而散时,他才淌下大颗的泪珠。在这不过千来字的短章里,作者写尽了赵青云人性的悍强和人性的无奈。
《罗大斗的一生》写的是愚昧者人性的堕落。小说中的罗大斗是一个破落子弟,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光棍,象别的光棍欺负他那样去欺负别人。他偷了人家的剪刀,对方赶来追讨时,他不敢当面承认,事后却对着树桩挥舞剪刀,大耍威风。除夕之夜,罗大斗被众光棍遗弃,他孤零零地来到街头上,用石头打击一个比他更为可怜的小乞丐。在与大户家女仆周家大妹偷情得手之后,罗大斗一面指望着周家大妹偷取食物供养自己,一面耍光棍威风欺辱于她,全然不顾对方对于他的良苦用心。被大户家捉奸并卖为壮丁之后,罗大斗依然不改其光棍作风,并在牢笼之中还向同伴们夸耀“老子梦见了狼”。第二天,壮丁们被集合起来带走时,眼见送行的父老乡亲痛苦欲绝的惨状,罗大斗才终于爆发出几星人性的火花,于心血来潮中,疯狂地向一块巨石撞击,裁决了自己卑污可耻的生命。
三
在论及《饥饿的郭素娥》时,我们已经谈到,当时的作者还不能真正地寻求“个性底积极解放”,还不足于在个性解放的层面上,绘写人性之辉煌。要讨论路翎于个性解放的层面上对于人性的绘写,我们应该从其长篇巨著《财主的儿女们》说起。正如诸多论者所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的主人公蒋纯祖,是一个秉赋着原始强力,感应着时代要求,追求着个性解放的精神斗士,又是一个为个性解放而殉道的受难者。尽管他“自私地为了光荣”的个性败坏了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所从事的诸项事业,他拼死追求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真正的个性解放的殉道精神,却是闪光的、辉煌的。
不过,标识路翎于个性解放的层面上绘写人性之辉煌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成就的,还不是《财主的儿女们》中的蒋纯祖,而是四幕悲剧《云雀》中的主人公李立人。正是通过李立人,路翎把对于“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寻求,推演到“为了人民的英雄主义”的崇高境界。
李立人是一个小城市的紫桐中学的代理教务主任。任教几年中,他热爱着这份工作和自己的学生们,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之于到学生家里家访。替乡人们办理田地纠纷和写一本“给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念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好课本”。相应地、他就“疏忽”了自己年轻漂亮的妻子陈芝庆。夫妻之间因此出现裂痕,以至于不可调和。李立人确信,自己呕心沥血所从事的这一切,都是在“和旧中国抵抗,和旧社会争取阵地”。妻子陈芝庆却以“为了灵魂而生活”的“有思想”的女人自居,不满意于丈夫的“疏忽”自己,不能忍受生活的平凡和清贫,神往着自己少女时代被人宠为“云雀”的那份光荣。在这种情势下,既是李立人朋友又是陈芝庆旧情人的王品群乘虚而入,以“爱情”的名义诱骗和纠缠陈芝庆,煽起她对于丈夫的仇恨情绪,促使她离家出走。
陈芝庆随王品群出走一个月后,与这场婚变相关的背景逐渐趋于明朗化。王品群采取“一擒一纵”的两面派手法,出卖同事和学生,与官方、校方达成交易,当上了小报的主笔,还要回紫桐中学取代李立人教务主任的位置;反倒把许给陈芝庆的要带她去上海重新开始生活的诺言抛到脑后。“被侮辱被损害”的陈芝庆,一旦看清王品群卑污的灵魂,就断然与他绝交,住进同事小张家里。鉴于这种情况,同事周望海对李立人提出应该救助陈芝庆的忠告。心高气傲的李立人不甘心当面承认自己内心深处惨痛的创伤和惨烈的矛盾,以“好兄弟,你是在恋爱呢!”的反唇相讥气走周望海。然而,就在周望海愤愤然推门而去之后,长期抑压在李立人意识和潜意识之中的悖谬情愫达到极限,引发出一场情感大爆发:
……人!生活得很可怜,很微贱。人!应该生活得尊严而高贵!……(望着前面,走向陈芝庆底画像)我爱吗!是的!那么我错了!我不肯承认错误!……为了自己内心的骄傲,我把她丢给骗子,我害了她!我应该强迫她走对的路,走我们底路,直到老年,直到我们软瘫了,牙齿脱落,脚步蹒跚,我们互相掺扶……人总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人也并不要神底渺茫的伟大。应该同情人类,爱自己和自己底爱人,不要太严酷地试验他们。……(长久的静默,忽然地抬起头来)可是人就是神!人必须完成自己,完成历史,完成神!人必须有这种骄傲,去试验自己——为了自己,为了将来!你不能指望这种平庸和懒惰,你不能也像我们底父母一样地空虚地消失在泥土中,你更不能——你没有权利自私,没有权利否定一切圣洁的鲜血,血不能白流!(大声)人们在这一大片土地上为理想而死,于是人类觉得欢喜和骄傲,升高而成为神!不然我们底生活有什么价值?……
在这一大段独白中,李立人关于“人不是神”的抒发情怀,是对于合乎于自然人性的个人幸福、男女情爱的充分肯定。进一步地,“人就是神”的抒发情怀,又是他在社会之大我与个人之小我,人类之大爱与男女之私情不能相兼、不能两全的悖谬情境中,对于牺牲小我以服膺于大我,牺牲私情与服膺于大爱的原则立场的绝对坚持。这种对人性之美好和神情之崇高,既双重肯定又有所取舍的大段独白,是李立人于自己的悖谬情愫中升华出的一曲极其辉煌的人性之歌;标志着李立人对于个体人格的最高意义上的精神完成。这种人格精神顺应着时代的要求和人类的进步,从而成其为“为了人民的英雄主义。”
在于个性解放的层面上绘写个性之辉煌的同时,路翎也写到了解放的个性趋于堕落的反面现象。《财主的儿女们》中的蒋纯祖、《云雀》中的王品群和《燃烧的荒地》中的郭子龙,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人物。举郭子龙为例来说,这是一个人性内涵颇为复杂的堕落者,被作者称之为“一半少爷一半流氓的英雄主义”。少年时代,地主少爷郭子龙与另一地主少爷吴顺广作对,在一场仇杀后亡命出逃而投入军界。他先后干过特务,当过营长,血腥罪恶的军旅生活,把这个地主少爷造就成为一个流氓恶棍。抗战期间,郭子龙在军界混不下去,便回家乡兴隆场谋求地位和荣誉。不曾想,吴顺广早已成为兴隆场“确实的统治者”。为讨回自家被人占用的房屋土地,并谋取乡保队队长的位置,郭子龙开始向吴顺广妥协,并与其做起罪恶交易来。外乡人的谋矿抢了吴顺广煤矿的生意,郭子龙不惜在外乡人的矿井上制造井塌人亡的爆炸事故。一心想霸占张老二家田地的吴顺广借故把张老二关押进镇公所,郭子龙表面上摆出救世主的姿态要救护张老二,暗地里却落井下石,霸占了与张老二相好的何秀英,又以获释为条件,诱骗张老二把仅有的一点土地抵押给吴顺广。做为地主少爷,郭子龙也有良心发现乃至爆出火花的时候。正是出于一时的良心发现,他把家破人亡的张老二请进自己家里。张老二住进郭家之后,郭子龙发现自己“行善的心”并没有换来张老二半点的感激之情,便陷入精神痛苦之中;不久,他又现出其混氓大兵的另一面来,不断对张老二施以打骂。待到张老二为复仇杀死吴顺广之后,渴望着当《英雄》的郭子龙,谎称是自己指使张老二杀死了吴顺广,不曾想镇长一句“你说话要负责任的!”的威胁,便泄了他的底气。泄了气的郭子龙反转过来便栽污张老二“有好几次想杀我,抢我的钱”。这番拙劣的表演并不能换来镇长们的 赏识,他全部的财产反被镇长当场宣布予以没收。这时候的郭子龙,几乎丧失了一切的生存资本和精神寄托,他却并不就此收场(或者说作者杂谒榛甑氖粤恫⒉坏酱宋梗T谝淮魏*
醉酒的歇斯底里中,郭子龙把自己趋于崩溃的精神再一次膨胀起来,最后当了一把“英雄”:
兴隆场!我的故乡!你们这些卑鄙的人啊!将来总有一种……一些外国人来征服你们,杀掉你们。我那个时候就高兴了:征服你们!杀掉你们!奴才!我说:你们是奴才……
对,跟我走!铲除人间的黑暗,打出光明的前途来……前进啊,杀啊,革命来啦!革命来啦!
这两段情感爆发,一者极其黑暗,一者又颇为光明,却出自同一个郭子龙之口,这无疑是郭子龙人性内涵中“一半少爷一半流氓的英雄主义”的极端推演。
在路翎的短篇小说中,也有几篇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来表现个性解放层面上的人性之辉煌或人性之堕落的,前者如《人权》,后者如《人性》。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作具体讨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路翎以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和超常态的灵魂试炼,来发掘和升华人性内涵,照明和绘写人性之辉煌乃至人性之堕落的小说和戏剧,是独标一帜的。他的《财主的儿女们》,对于个性的绘写和对于民族历史的宏观把握,而成其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诗巨著;他的《云雀》,以其真正意义上的“为了人民的英雄主义”的人格境界,而成其为中国现代戏剧中真正的一部崇高悲剧;他建国前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连同50年代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又标识着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境界。另外,路翎依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对于世界名著的感悟写出的若干篇理论文字,也自有其独到的见地。如果单就作品“文本”自身的艺术境界而论,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路翎是鲁迅先生之后的又一文学巨匠;拓展到世界文学的范畴上来看,胡风先生则早有定论:“即使仅仅算到1955年上,他也是世界文学上的人物……”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路翎先生于前年猝然离开人世,而学术界于路翎其人其文的研究却“还没有真正开始”(绿原先生语——杰注),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不能不令人齿冷心寒。笔者不才,也只能以这篇远不成熟的文字,来寄托对于路翎先生的景仰之心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