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倾向与当代中国大学生_后现代主义论文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倾向与当代中国大学生_后现代主义论文

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与当代中国大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中国大学生论文,倾向论文,当代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7)06-0085-05

人类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步入了“后现代社会”,①“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文化倾向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正式出现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美国扩展到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波及全世界影响至今。“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现象被吸附到它那里,形成了巨大的思想文化景观。詹明信就明确指出:“‘后现代’就好比一个偌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他还同时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眼前这个既源于美国又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后现代文化现象”,随着全球化浪潮,它已经“笼罩着世界上的所有文化”。[1]而“‘后现代主义’之所以会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上成为一个‘响词儿’,实在是应该归因于某个特别的契机,以及为数有限的几部论集在国内的传播”。[2]这个契机就是美国詹明信教授1985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的讲学,其讲稿以中文书名《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出版,在中国文化理论界产生很大影响。加之伊哈布·哈桑、佛克马等人的著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讨论至今还十分热烈。

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给我们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描述

在后现代社会,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工业化状态”。“机械化、标准化、极度的专业化和承包分配化,这些在过去只决定实际工业商品生产领域,而如今它们已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部门。农业已一步一步地与工业一样变得工业化;流通领域,如信用卡之类,与生产领域一样活跃;娱乐形式也和劳动组织一样健全”。[1]换言之,工业化的组织管理渗透到了农业、商品流通、文化生产、娱乐消遣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脑化、电子资讯、绿色革命、新殖民主义等形成新的国际秩序,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新的消费类型;有计划的产品换代;时尚和风格转变方面前所未有的急速起落;广告、电视和媒体对社会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彻底渗透;市郊和普遍的标准化对过去城乡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紧张关系的取代;超级高速公路庞大网络的发展和驾驶文化的来临……”[1]而丹尼尔·贝尔则高屋建瓴地指出,在现代社会里政治领域追求的是“平等权利”,经济领域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在经济主宰社会生活、文化商品化趋势严重、高科技变成当代人类图腾的压迫局面下”,思想、艺术、文化领域则追求“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个性化”、“独创性”和“反制度化”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导精神。[3]在后现代社会,由于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不仅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认知范式和行为模式,而且使许多事物失去了往日的神圣性、神秘性和纵深感而被“非神圣化”。[4]这一切的一切,对现代社会诸多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

后现代主义以其怀疑精神和解构能力,披上了一系列“反”(counter-)的外衣:反文化、反美学、反智性、反文学、反价值、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反整合、反有序、反中心、反深刻……而批判与反抗则是其内在的核心力量。

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目的是想通过反文化的激进方式,使人们对旧事物一律厌倦,从而达到文化革命的目的。实质上,它是一种以反文化为其内容和特色的新文化,因此,对传统文化来说具有特殊的历史蕴含,它既是终结,又是新的开端。当代文化变迁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过去多数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乔伊斯②和毕加索③等现代文化艺术,如今不但不再怪异和令人抗拒,它们甚至已成为经典,而且现在对于当代人似乎是相当现实的。在今天的社会和生活里,只要你环顾周遭,就会发现许多事物都被五花八门的“文化产业”所诱惑、所统摄,文化已经成为“快餐文化”,而“文化快餐既不再是人们理解或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也不是只有少数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精英才能领悟的阳春白雪,而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日常消费。它完全是文化工业和商业化的产物”。[4]

后现代主义的反美学,表现为“后现代文化与美学浸润了无所不在的商品意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此归于失效,商品秉有一种‘新型’的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5]现代主义文化和文学虽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激进的试验,也破坏了一些传统的规范和原则,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文化与文学的基本品格,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巅峰时期,高等文化跟大众文化(或称商业文化)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美感经验范畴”。[1]可在后现代社会里,一些主要的界限和分野消失了,高等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线越来越令人难以厘定,“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美的生产也就愈来愈受到经济结构的种种规范而必须改变其基本的社会文化角色与功能”。[1]后现代主义的反美学,表现为它是一种视觉美学,电影、电视、声音、图像等给现代人造成巨大的冲击力、眩晕力。正如贝尔所说:“声音和景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3]

后现代主义的反智性,明显地表现在知识性质的改变。在后现代社会,由于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继而完全改变了知识的性质。利奥塔尔就指出:“在这种普遍的变化中,知识的性质不会依然如故。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料,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6]“数据库将是明天的百科全书,它们超出了每个使用者的能力,它们是后现代人的‘自然’。”[6]特别是由于电脑和网络,“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7]由此导致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都随之而发生了变化。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知识的基础是语言,伽达默尔却又说“语言既是桥,又是墙”,知识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而成为商品化的重要领域。而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将成为现实,正如贝尔所说的那样,作为以知识组织起来的后工业社会,将是科学技术作主的时代,知识和教育将是社会分层的标准。

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学,主要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性质和特征。一方面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巨大成就,使文学艺术变得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另一方面现代科学与技术又使无所不在的文学艺术,改变了其自身的性质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文学艺术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神秘性消失了。曾经几何,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文学艺术家和文学艺术作品都受到人们仰视和膜拜。今天,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并无艺术天赋和必要艺术修养的人,也可以依靠计算机和网络,利用其中的线条、色彩、图片、图画格式,运用计算机提供的剪刀、浆糊、画笔、插入、效果等,在计算机上设计、生产出十分“精美”甚至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它们甚至不亚于任何古典的美的艺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文学原型、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结构要素等,人们根据自己的想像任意拼凑剪贴来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并且堂而皇之地公开“发表”,从而实现自己的作家梦。一切都可以批量复制,商家复制给你,你复制给朋友,朋友复制给他的朋友……文学艺术在今天甚至被技术化、工业化。美国的图像研究专家米切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则出现了“语像时代”的来临。他说:“对于任何怀疑图像理论之需要的人,我只想提请他们思考一下这样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即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文化的时代,一个景像的社会,一个外观和影响的世界。我们被图画所包围;我们有诸多关于图像的理论,但这似乎对我们没什么用处。”[8]

后现代主义的怀疑精神、反抗意识和解构能力,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电视、电脑、广告、媒体等“景像”对社会生活的彻底渗透,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家的神秘地位以及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时空观念等都遭到了颠覆性的破坏与消解。“世界正飞速进入交互时代,这一时代改变着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的每个方面”。[7]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科学观所揭示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几乎完全更新了现代人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人的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崇高的理想得以实现,被压抑的欲望得到宣泄,理想、抱负、情爱、仇恨、不满、狂欢、眼泪甚至变态,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网上开放,在网上裸露。昔日的深度模式如能指与所指、意识与无意识、符号与意谓、现象与本质等,统统被取消了。人们不再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探求能指下面的所指,不再深究意识背后的无意识,也不再追问符号的意谓,它们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抹平了,充满着诱人的快感、狂欢。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观念举隅

虽然我们并不认为中国已经处于“后现代社会”,而事实上,在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的时代,由于文化的超越性和精英们引进的急迫性,后现代主义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却是日盛一日。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显著的冲击。大学生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理念、新危机、新希望,相互冲突与碰撞,既有让我们高兴激动的,也有令我们忧虑深思的。在忧虑之余,我们不得不正视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此笔者仅举几例,大家一起来思考:

例一,《大话西游》中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诸如此类的语句已经渗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不仅如此,漫画《论语》,水煮《三国》,戏说乾隆,搞笑诺贝尔奖,交配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等,许多大学生甚至喜欢王朔的“痞子文学”和“无知无畏”的文学批评,出现“I服了YOU”、“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吓坏了花花草草”之类的无厘头言。“郁闷”、“无聊”、“分特”④等已成为大学生使用的高频词。这样的话语、言说和搞笑方式,凸显出大学生们当下的无奈与迷惘。

例二,国学妹妹——中国戏曲学院大四女生白鹿鸣,[9]国学论坛楹联版块的版主,自称是白居易53代传人,其宣言是:“我很传统,因为我出自国学世家/我很崇高,因为我立志献身国学/我很妩媚,因为我是个漂亮女生/我很自豪,因为我身材特好特好”,“我跳舞,是为了腾空出世/我挺胸,是为了凸显优势/我扭腰,是为了翘起臀部/我甩头,是为了恣意放纵”。而且毫不掩饰地说她“最擅长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竟然在孔子像前摆布兰妮似的POSE,招来一片“亵渎圣贤”的斥骂,可“国学妹妹”面对网友的鄙视竟然说:“我不认为自己是在亵渎/我是在拯救/拯救的方式有很多种/我只是选择了最极端的一种/我献出我自己/包括身体、口碑和其他所有”,还说“孔子说食色,性也。我去慰他千年的寂寞,他也一定是很高兴”。无论真实与否还是某些媒体的恶搞,但这种言行显然是对传统的颠覆和解构,对权威的漠视和亵渎。

例三,沈旭、张帆历经两年时间,在北京、上海、郑州、南京等地高校,对大学生群体从“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的态度”、“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信仰状态”等五个方面展开了社会调查,撰写成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10]在传统语境下,大学生被视为国家栋梁、社会改革先锋、民族振兴的同义词。然而,此调查报告却表明,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一部分人在能力与道德上呈现出与传统的明显断裂,“享受孤独、追求物质利益和实现自我幸福”、“寝室亲密关系变质、社会信任度下降”、“社会参与度降低与社会责任感萎缩”以及“信仰危机和传统道德塌陷”……正在影响着当下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少人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游离态度。

例四,大学校园情侣的身影,性与爱的迷失和分离。我们再放眼当今的大学校园,最不难找的可能就是情侣的身影,几乎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爱情的足迹。与恋爱公开化相连的就是同居指数的增加。谈恋爱了就可以住到一起,不相爱了就分手,在大学校园已屡见不鲜,这已经明显地颠覆了传统的恋爱观。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失和不稳定,助长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廉价的幸福观,加之后现代主义式的媚俗的生活方式的流行,出现了性与爱的迷失和分离。

例五,书籍文化逐渐被视听文化所取代。后现代主义文化冲击下,人的心理倾向、认知范式和行为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性质的改变,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DVD、磁盘、U盘、MP3、MP4、移动硬盘、数据库……,特别是高速度、多媒体、网络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和交流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目前仍处于主宰地位的书籍文化逐渐被视听文化所取代,严重地影响着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11]置身在现代化的校园里面,置身于对电脑、网络、网上冲浪、泡吧、QQ聊天、ICQ、BBS、MSN、Google、百度、bt下载、迅雷、ppstream播放器、博客、播客等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同学中间,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或者不上网,那他(她)肯定有形单影孤的感觉,会被周围的同学们视为老土。网络在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思维习惯,破坏着大学生的读书心态。当然,这种破坏也波及到社会普通成员。大学生们在阅读和学习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极为担心的现象,如重网络轻纸本、重英语轻母语、重消遣轻求知、重时尚轻经典、重读图轻读文、重泛读轻精读……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严重,令人深感不安。还有极少数学生竟然用掷硬币来决定自己一天做什么,把硬币抛向空中,如果正面朝上就上BBS,如果背面朝上就上QQ,如果硬币立起来就去学习。极个别人甚至一起床就开始玩《传奇》,半夜了还在宿舍激烈地打CS。⑤以“传奇”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在大学校园中十分盛行,一些大学生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荒废了学业。

需要申明的是,笔者在这里所举的例子只是当下大学生中存在的极个别的现象,而且笔者也只是转引已经出现在媒体中的几个现象,目的是想从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这个角度来作分析和思考。同时,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这也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对此恕笔者不在此罗列和分析。

三、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当代中国大学的负面影响及思考

当代中国大学生出现的诸如上述新现象、新特征、新倾向,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与社会、学校、家庭等直接有关。从社会而言,与当下变革与转型时期全社会信仰的失落、心理的浮躁等大环境密切相关,加之高昂学费的显性压力、就业困难的心理压力以及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种焦虑感。从学校来说,目前的教育机制、评价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还尚有不少滞后的地方。在电子时代、网络发达、影像盛行的情况下,课堂的吸引力显著地下降。从家庭的角度,当下的一代大学生在家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友的娇宠溺爱,直接塑造了他们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而笔者之所以把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与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和分析,是因为笔者在高校工作了二十余年,一直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和文学更是特别关注。首先,大学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机构,其中的大学生更是首先接触到一些新的东西,包括后现代主义文化。加之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的思想意识极其敏感,使得他们更易受其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于扭转大学生的思维定势,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激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应充分肯定。

但是,如前所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怀疑精神、反抗意识和解构能力,与当代大学生猎奇附新、追求新奇刺激和轰动效应、渴望参与和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刚好合拍。而不少大学生其实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又知之甚少,难以辩证地、历史地、批判地借鉴和继承,他们往往是囫囵吞枣、各取所需。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一样,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性判断事物,青年大学生只知道他们喜欢就够了,并不追究喜欢背后的原因。他们只知道跟踪自己的感觉和心情,并不愿意思考迅速变化的世界,从上个世纪末“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到如今“我只知道跟踪自己的心情,别的一概与我无关”,于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审美情趣、言说方式、行为举止等才出现了上述转引的新现象和新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化所披上的“反”的外衣,其反理性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逆反心理,也导致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享乐主义的产生。他们特立独行,不再循规蹈矩,崇尚独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

后现代主义文化突破僵化的思想和独断论的禁区,影响到大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触角和审美体验伸向自己完全陌生和苛求的任何精神领域,从而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特殊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消费主义相妥协,从而影响到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消费的现代性、价值解体,对神圣美好事物的虔敬之心和美好情怀被狂妄之心和低俗情感所取代,“玩”和“性”则是其享乐主义所追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传媒扩张和意识话语造成了新的“文化霸权”,消解一切意义、价值、深度,走向平面化,使青年大学生更容易丧失理想、沉溺于颓废堕落的生活状态,甚至发展到无原则的宽容、滑头、顽世、玩人生、玩文学、玩文化……文化快餐、流行文化,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空间和新的生活方式,其娱乐方式诸如上网冲浪、看大片、打游戏、跳舞蹦迪,电子化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追求的时尚,泛娱乐化倾向在大学生中十分突出。

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中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既有积极意义更有消极影响,这使笔者想起西方后现代学者的主要干将之一阿兰·洛德威曾说过:“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更深意义的颓废,因为一个人怀疑除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和世界存在,把自己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社会的集体之外,对社会进步而言,是十分危险的。”基于此,我们认为,面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日甚一日的冲击和不可避免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第一,全社会应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我们知道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的作用,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全社会要意识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全社会都应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意识、言语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要从政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从公共生活的角度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的转变上作出良性的引导。

第二,学校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大学是社会新思潮的发源地,大学生又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所具有的较强思辨力、对各种思潮的敏感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思考和消化新的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身处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面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的影响和冲击,其价值观体系中的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不可避免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出现精神的迷茫与彷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当下中国大学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既要担负起为大学生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公民教育的责任,更要完善其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的养育所”。因此,学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继续深化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转换思路,尝试用民主的思维和大学生群体进行沟通,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视为一次机遇,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和谐、人文、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第三,家庭要关注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家长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就一味地迁就、娇宠、溺爱他们,应该注意他们思想言行的新变化,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消费、交友等。虽然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事实是现在有少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校园的一切一概不知,放任他们为所欲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大学生群体自身,面对风起云涌的各种主义、思潮、倾向,应该理性地对待。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更是要一分为二地批判继承,自己应坚定正确的信念,以大学生特有的朝气、敏感、激情、反传统精神追寻自己的价值理念,努力找回日益失去的人文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尼采以惊世骇俗的呼喊“上帝死了!”把欧洲严重的信仰危机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他说:“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害了他!……难道我们不能使自身成为上帝,就算只是感觉仿佛值得一试?”[12]在尼采看来,上帝既死,这带来的价值真空可以使人着手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成了价值的建立者、评价者。当最高的信仰死亡以后,人们面临的必然是全面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人既不必再听命于已不存在的上帝,什么事都可以做了,但做什么呢?没有寄托、没有信仰、没有目标的人又能做什么呢?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呈现出分化、断裂、多元化倾向,作为大学生群体应该正视我们自身的这些变化,面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的影响,更应主动地去甄别和选择。我们既不是海明威们的“迷惘的一代”,也不是中国版的“垮掉的一代”,我们应该具备新的良知与觉悟。希望当代的大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空间发展个性,多元并存,和而不同,塑造健康人格,创造富有意义的生活。

[收稿日期]2007-09-08

注释:

①后现代社会、后现代主义社会、消费社会、传媒社会、讯息社会、电子社会、高科技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使用的频率最高。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后现代社会”。

②乔伊斯(Jams Joyce,1882-1941),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自传体小说《一个艺术家的画像》(1916)、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和最后一部作品小说《芬内根的觉醒》(1939)。乔伊斯对现代小说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③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画派主要代表。他主张画家的职责不是借助具体物象来反映现实,而是创造抽象的形来表现所谓科学的真实。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④“分特”,是一个外来词,来源于英文单词“faint”,在BBS上网友们用以表达诸如难以置信、吃惊、无法忍受、受不了等意思。

⑤CS,是电子游戏“反恐精英”的简称。

标签:;  ;  ;  ;  ;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倾向与当代中国大学生_后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