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2:企业奥运营销不应沦为烧钱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应论文,烧钱论文,奥运论文,专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个拥有最多人口的大市场举办一场全球最盛大的赛事,这将会为企业带来多少机会?
进入2007年8月,盼望已久的2008奥运将进入一年倒计时。正如曼德拉所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对于众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如何从奥运眼球经济里分得一杯羹,是眼下要着重考量的。诱人的数据摆在面前: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会,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
众多企业争抢奥运权益犹如在争抢一只能生金蛋的母鸡。人们梦想着把资金投掷到这个充满了美妙幻想的魔盒里。截至目前,跻身国际奥委会及北京奥组委授权的五类合作伙伴的企业达50家之多。在这个豪华版的“富人企业俱乐部”里,除垄断型的国企之外,诸如奥康、立白、思念等中国民营企业亦怀揣着加速成长的梦想,竭尽全力挤进2008奥运供应商的阵营。
但是,奥运营销并非一锤子买卖,拿到奥运赞助入场券并非就能使企业品牌得到巨大提升。现今,摆在面前的尴尬现实是——面对这么一个巨大的且持续的营销事件,诸多尚未深谙奥运营销的中国企业仍然不知所措,一些企业到目前为止甚至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组织、机制、计划。最新出炉的《中国奥运金牌价值投资报告》显示,众多奥运合作商仍未启动系统的奥运营销,导致目前公众对他们的印象仍然模糊不清,如雾里看花。
当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责怪这些企业的短视,因为参与如此规模宏大的赛事营销大家都是第一次。而不少企业因其行业类型限定,也未必会选择这种营销模式。再加上北京奥组委对于打擦边球的奥运营销的严格管理,2007年上半年奥运营销市场的冷清,一点都不奇怪。但应该提醒的是,奥运营销更像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工具箱,企业能否从中找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工具并予以有效组合,以自身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奥运商机,回避风险,最终帮助自己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并不像在跑马场进行赌博那样简单。故此,拿到高昂的入场券之后却睡大觉,或是莫衷一是的盲从,都将导致企业的奥运营销行为成为一场得不偿失的烧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