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和让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的对外宣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英译的分析,浅谈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特色词汇;外宣翻译;
1.外宣翻译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都曾经为外宣翻译作过定义,其中张健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实质,是两种语言之间从语言到文化、从形式到内容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意义转换与再释的过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宣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要具备全球意识,意识到中国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密不可分的重要性,并在中西方语言和文化巨大差异的挑战下,在从事外宣翻译时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声音。外宣翻译的宗旨是要立足于传播中国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重要性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路”,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让中国更好地“走出去”,让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中国特色词汇常常带有鲜明的词汇特征,构词灵活,形象生动;同时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因此,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显现出它的独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词汇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补充。因此,更加注重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也能更好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
3.中国特色词汇的外宣翻译思考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种版本的翻译也是层出不穷,如“One Belt One Road”、“the Belt and Road”、“the Belt and Road”、“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等,显然,如此多的版本当译者进行翻译时会觉得十分困惑,外国媒体在表达时也是五花八门。“一带一路”的倡议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意义重大,在英文表述上也同样需要严谨。“一带一路”中的“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一带一路”的简称套用的是成语里的“一……一……”式四字结构,如一心一意,一板一眼,但意思却与这些成语不同,其中的“一”并没有实指意义,而是指代抽象事物,主要用来平衡句子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015年9月23日,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对“一带一路”英文译法进行了规范:统一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带一路”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用“B&R”。“一带一路倡议”可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也可视情况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2017年9月的权威部门外文局对外发布了“一带一路”的英文版,确定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作为“一带一路”的官方翻译,并详细解释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起源及内涵。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出发,仅仅翻译成“one belt one road”。英文中的“One”侧重数量,“one belt one road”的翻译给人的感觉只涉及两条线路,与其他国家联系不大。而另一种翻译“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则是背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工具,更不是进行地缘战略博弈的筹码,而是我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是一种倡议 (initiative),而不是战略 (strategy)。这样的规范为译者翻译时指明了方向,使译文更准确、更严谨,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凸显中国风范。因此,一定程度的规范特色词汇的翻译是十分有必要的。
4.结语
成功的对外宣传离不开准确切实的外宣翻译。作为外宣翻译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外宣的受众是外国人,而非国人。为此,外宣译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译文处于受众可以认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每一位外宣翻译者都要树立“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一份外宣翻译是否成功,取决于国外受众能否真正地从外宣翻译当中了解中国,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其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大国发展理念,并最终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具体外宣翻译而言,其目的是让外国人正确地接受外宣信息。所以,对待外宣翻译,我们可以采取多变的翻译策略来服务于外宣翻译。外宣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宣效果。准确精实的外宣翻不仅能够表达观点,阐述立场,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猜疑与分歧,还能使国外受众心中对我国产生好感,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译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学会在“一带一路”视野下,不断更新翻译储备,将专业更好地和时代需求相融合。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词汇。翻译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需要最大程度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对原文的内涵和拓展进行分析和思考,词句要仔细的斟酌,反复推敲选择,真实重塑原文。想要翻译好中国特色词汇,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其重要性,还要把握当下的翻译现状,结合不同语境,调整好翻译策略,这样才可以有更好的译文,做合格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郑晓梅.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2]季明旸.基于“模因论”的中国特色时政词汇英译策略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
[3]王建春.浅析中国特色新词汇的英译[J].学周刊,2015,(28).
[4]邓毅婷.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策略与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8)..
作者简介:李保丽(1987.03-),女,河南省郑州市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郭雨洁(1989.09-),女,河南省郑州市人,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对外英语教学。
论文作者:李保丽 郭雨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中国论文; 特色论文; 词汇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 受众论文; 的是论文; 英文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