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增长及其社会构成变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论文,变动论文,人口增长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13(2013)06-0001-07
本文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为15—34岁的成年人。当代青年不但在数量上是一个地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更高的学校教育、自主选择婚姻生活和职业生涯,从而对未来青年发展和总体人口构成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1990—2010年20年间广州青年人口总量与增长、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婚姻构成、就业以及职业构成状况与变动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青年人口总量与增长
(一)广州青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下滑,占总人口比例降低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2010年11月1日,广州全市1270万常住人口①中,青年人口达到552万人,占43.47%。1990年以来的20年间,广州青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青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分时段看,前十年青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后十年青年人口增长速度回落,同时低于同期总人口增长率。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2000年低3.91个百分点,仍然高于1990年的比例(见表1)。作为广东省省会和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广州集中了全省较多青年人口,但并非全省最高。2010年全省21个地级市共有4182.12万青年人口,广州拥有13.2%,略低于深圳的14.10%,远高于其他各市;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广州高于全省40.09%的平均水平,远低于东莞(57.87%)、深圳(56.92%),接近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山(46.81%)、佛山(42.95%)、珠海(42.45%)、惠州(40.98%)。广州青年人口绝对规模扩大、增速下降和相对规模收缩的特点,是广州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变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口变动因素中,出生、死亡、迁移流动直接决定人口规模和增长。由于广州青年人口的死亡率很低(2000年和2010年分别是0.64‰和0.17‰),因此下面仅从出生和迁移流动两方面分析广州青年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二)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广州青年人口自然增长比较平稳
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群体属于1976—1995年的出生队列,这20年是广州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水平从较高水平转变为低生育水平的时期。从以户籍人口统计为主的年度统计数据看,出生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只有1982年、1986年、1989年超过9万人,最大值为1982年的9.35万人。人口出生率从1975年的16.94‰下降至1995年的11.82‰(见图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0.99‰下降至6.25‰。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89年广州育龄妇女生育孩子数为10.71万人、总和生育率为1.8,已低于生育的更替水平②。根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广州该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363③。伴随着生育水平下降,广州0—14岁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下降,从1982年的26.57%下降为1990年的22.85%和2000年的16.43%(人口普查数据)。随着时间推移,从各年出生队列进入青年人口的数量增长相对比较稳定。
(三)人口迁移流动是广州青年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广州持续快速的建设与发展,聚集和吸引了省内外更多的人,其中包括大量青年人口流入求学、工作和居住生活。广州青年人口总量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青年流动人口④越来越多,已成为主要构成部分。2010年广州青年流动人口数量达到345.97万人,占青年人口比例超过六成(见表2)。从青年流动人口的户籍登记地看,广东省内和省外几乎相等(各占50.26%和49.74%)。户口登记地在省内的173.87万青年流动人口中,约有18.16%的流动人口属于市区内人户分离状况,数量约为31.57万人。从年龄段来分析,市区内人户分离的青年人口以15—19岁组占比例最高,30—34岁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3.33%和22.29%。这种最小和最大年龄组高比例的市区内人户分离现象与广州初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工作与居住地的分离有较大关系。
近十年青年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和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表明广州流动人口青年化的态势正在发生转变。虽然青年流动人口依然是广州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军,但所占比例已降至20年最低(56.28%)。在人口生育率长期下降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过程中,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各省区人口老龄化进程都在加速,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难以长期保持青年化的趋势。对此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
根据流动人口的户口登记地状况和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原因)的分析表明,务工经商是青年人流入的最主要原因,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年流动人口来广州是为了谋生;其次是学习培训。这与广州不仅是一个经济强市、而且教育资源也相当丰富的综合实力有关。
流入原因具有一定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青年流动人口流动原因的性别差异状况可知(见表3),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务工经商都是流动的第一大成因,其次是学习培训,比例最低的依然是寄挂户口。男女两性流动原因存在一些差异,务工经商、工作调动等经济因素方面男性所占比例高,特别是务工经商比女性高6.67个百分点,而在随迁家属、投靠亲友、拆迁搬家、婚姻嫁娶等生活因素方面女性所占比例高,特别是婚姻嫁娶女性比男性高4.06个百分点。男性流入更偏重工作原因,女性流入比较偏重生活原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比例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分别从15—19岁的44.5%、1.36%提高到25—29岁的79.61%、4.65%;学习培训比例则随年龄段的增大而减小,从15—19岁的36.01%下降到30—34岁的0.37%。
二、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
(一)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变
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是初中,其次是高中,虽然这与1990年和2000年的排序相同,但是初中比例在经历前十年大幅度上升达到51.56%后转为更大幅度的降低,而高中比例先明显下降后有所回升,初中、高中比例差距缩小,两者比例合计有所降低。1990年居第三位的小学比例持续大幅降低,大学专科、大学本科比例稳步上升至第三、四位。广州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在不断改善和优化,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变中(见表4)。2010年青年人口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例都高于6岁及以上人口,表明受教育程度构成显著优越于广州总人口。
(二)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存在性别差异
2010年,广州女性青年人口比男性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专科教育;男性青年人口接受初中、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一些(见表5)。相比总人口以男性在较高层次教育中占较大比例的构成,这些年来青年女性受教育状况得到更快的改善。
(三)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存在年龄差异
15—19岁组以高中、初中程度为主,合计比例超过80%(见表6)。20—24岁组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比例递减均匀,大学专科、本科比例是各年龄中最高的,合计接近40%。25—29岁组和30—34岁组受教育程度构成比较相似,都是初中占较大比例,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比例大幅递减。这种差异一方面反映出近年广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级教育的在校生规模相当庞大,另一方面反映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产业构成转型过程中吸引的大量流动劳动力的教育层次状况。
广州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的改善,既反映出青年人口素质的较大提高,也促进了广州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这对青年人口的生活和工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青年人口的婚姻构成
(一)青年人口未婚为主、已婚有配偶居次,婚姻构成基本稳定
人口的婚姻构成是指15岁及以上人口中,处于未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状况的人口的比例。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未婚占第一位,比例为62.66%,其次是有配偶,离婚和丧偶的比例很低。这与全市人口以有配偶为主(63.01%),未婚居次(32.39%)的构成正好相反(见表7)。尽管三个年份都是未婚居首位的婚姻构成,但与1990年和2000年相比,青年人口的婚姻构成变化主要表现在未婚比例明显上升,有配偶比例明显下降,未婚与有配偶之间的差距拉大,显示青年人口选择晚婚、不婚的倾向增强。
(二)男性未婚比例高于女性,女性初婚有配偶比例高于男性
2010年,青年人口的婚姻构成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是男性未婚比例高于女性,相应的有配偶的比例低于女性(见表8)。这种区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法定最低结婚年龄男比女大2岁。也就是说,青年人口中,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范围是22—34岁,而女性是20—34岁。
(三)将近九成的30—34岁青年人口已婚有配偶
从年龄分组看(见表9),未婚人口比例随年龄增加而急剧降低,30—34岁组未婚比例高于15%;初婚有配偶人口比例随年龄增加而急剧上升,30—34岁组初婚有配偶比例超过80%。广州青年人口的结婚高峰年龄段在25—29岁和30—34岁。
广州青年人口的婚姻构成稳定,从一个侧面说明青年家庭构成稳定,这有利于广州社会保持稳定。
四、青年人口的就业和职业构成
(一)青年人口普遍参与经济活动,就业率高、失业率低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16周岁是成为劳动者的最低年龄。这里对16—34岁的青年人口就业状况进行考察。青年人口可以划分为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构成)和非经济活动人口两部分。经济活动人口占青年人口的比例即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人口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普遍程度、劳动力市场的活动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2010年(见表10),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74.61%,高于全市劳动力参与率6.07个百分点。青年劳动力参与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25—29岁达到峰值后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占青年人口的比例就是就业人口比,衡量劳动者就业是否充分或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2010年,青年就业人口比为70.30%,高于全市5.6个百分点。青年就业人口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30—34岁达到峰值。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就是失业率。失业率为5.77%,略微高于全市0.16个百分点。失业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青年人口的总体就业状况较好。
与2000年相比(见表10),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就业人口比下降,失业率下降。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高低主要受非经济活动人口中的两类人群——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的影响。16—19岁和20—24岁组的降幅较大,表明较低年龄的青年人口更多地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更倾向于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不是较早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有利于较快提高广州整体劳动力素质,适应广州保持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社会构成调整的发展趋势。
(二)青年人口的职业以体力劳动者为主,职业构成向高级化转变
从职业构成看(见图2),2010年广州青年就业人口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最大比例(38.39%),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这与广州总体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类似,主要的区别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比例比全市高3.89个百分点,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低4.35个百分点。二十年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例经历大幅度上升和下降,回到1990年的水平,说明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转折性变化。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例持续大幅度下降,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比例稳步上升,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波动上升。反映出广州青年就业人口职业构成从低层级缩减逐级向高级化发展的历程(图2)。
(三)高龄青年人口更多从事智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广州青年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存在年龄差异。2010年(见表11),以智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群体基本上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30—34岁组达到最大,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比例在25—29岁组达到最大;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随年龄增长下降,特别是前三个年龄大幅度下降。这种变化与知识、技能、工作经验的积累有较大关系。
(四)青年人口职业构成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为“男工女服”
男青年比女青年更聚集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即工人类职业(58.94%),女青年比男性更多分布于商业、服务业人员(34.67%),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较男性高(见图3)。性别差异的特点除了反映出男女性别分工的传统优势,还说明女性教育素质的提升。
广州青年人口职业构成变化基本适应了广州推进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需求。
五、总结
综上所述,跨世纪的20年间,广州青年人口增长呈现青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增长速度放缓、占总人口比例降低的特点。这是比较平稳的人口自然增长和大规模人口流入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流动人口已成为广州青年人口主要构成部分,其总量和比例持续增加;省内、省外流入的青年人口约各占一半,接近五分之一的省内青年流动人口属于市区内人户分离状况;省外流入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大呈现上升趋势。青年流动人口的性别比偏高且有所增大,年龄结构趋于向中高年龄组集中。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年流动人口来广州是为了务工经商,其次是学习培训。男性流入更偏重工作原因,女性流入也比较注重生活原因。青年人口流动状况影响青年人口增长,也制约整体青年人口构成状况。
同时青年人口的社会构成处于开放、高级化的转变过程中。青年人口的受教育构成向中高层次转变。青年人口以未婚和初婚为主,晚婚更趋流行,婚姻构成基本稳定。青年人口劳动就业状况总体良好,劳动力参与和利用程度较高,劳动力素质提升,职业构成经历着高级化发展历程。女性青年人口在教育、就业和职业领域的发展变化较为显著。
未来一段时期(2011—2015年),广州青年人口规模与增长、社会构成的变化有可能延续最近十年的趋势,即规模增长、增速下降,社会构成继续高级化进程。这样判断的主要理由,一是广州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热点区域;二是低生育水平的后果将持续显现,青年人口晚婚、晚育、少育模式变化不大,在全国人口老龄化和继起的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叠加中,广州能够保持吸引省内外青年劳动力流入的比较优势。
注释:
①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②广州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广州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M].1991年。
③对广州12个区县市的总和生育率计算算术平均数得到。资料来源:广东省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广东分册·下册)[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④1990年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县、市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