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点_文学论文

泰国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点_文学论文

泰国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特征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轨迹论文,特征论文,纪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多年来,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来说,外国文学研究在我国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限于视野或囿于习惯,外国文学研究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即研究是以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学作品、流派和作家为轴心的。据笔者初步统计,在国内主要的外国文学刊物上对亚、非、拉各国的文学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超过25%,而且对象多为已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家及作品,如拉丁美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德里克·沃尔科特,亚洲的泰戈尔和川端康成,非洲的纳吉布·马哈福兹和纳丁·戈迪默等。笔者认为他们之所以得到研究者的青睐,主要因为他们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至今对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评论不多,有见地的研究更少,但他已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估计今后对他的评论将呈现趋之若鹜的现象。在外国文学界所谓的“非主流文学”研究常成了对西方大国国内的非主流文学的研究,如对西方国家内的黑人文学,犹太文学的研究,而对其母国文学的研究往往被忽视。而最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对“第三世界文本”的研究也常成了介绍西方评论家对其的解读。鉴于以上认识,笔者拟对泰国中世纪文学(13世纪——18世纪中叶)的发展轨迹和特征作一初探,希望能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唤起外国文学研究者走出“大国”和“大家”的误区,加强外国文学研究的世界性和对“小国”文学的重视。

泰国文学的起源时间由于泰人的起源研究还未有定论不能断言,但泰国中世纪文学最初形成于泰人迁徙时期(约7世纪——13世纪)是基本上得到共识的。在13世纪的素可泰时期,随着泰王朝的确立,文学的功用也逐渐明显,其最重要的形式是各种碑铭记事文学,内容多为崇佛,佛经和记述国王或伟人的业绩以及重要的社会活动和习惯,也包括传说和神话。素可泰五世里泰所编写的《三界经》(1345)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后人有深远的佛教影响。《三界经》的内容主要源于30部别的佛教文本,把世界划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有较强的崇拜意识和教诲意义。《三界经》中有由31个行星构成的3个世界体系,这含有天意的象征,表明当时人们对天象的一种自然崇拜,还有天堂,地狱的概述,有人和物的起源,有善恶报应的描述。比如对犯有情欲罪的人的惩罚方法如下:在地狱里犯有该罪的人情欲猛增,而他们的情人当时在长满尖刺的树梢上,当他们满身伤痕地爬上来时,他们的情人又到了地上,当他们回到地上后,他们的情人又上了树梢,如此周而复始的惩罚使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西绪福斯的石头是永远推不上山顶的,这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意识相似的投射对象。《三界经》也描述了名声、财富等的短暂性和天堂永恒的宁静,劝戒人们弃恶从善,以免轮回之苦,这也表明了泰文学中最初体现的忧患意识。这段时期的文学特征是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多为借用,但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机体和特殊需要,形式和内容还是比原作有一些改动。

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14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由于政权的更迭,不同的佛教势力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封建纷争的激化,文学论题的重心也随之有所改变。由于这一时期建立了较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管理体系,所以作为集权中心的国王的地位得到加强,开始被誉为“天子”。为了体现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文学的目的也常以此为中心,但不一定是以王权本身的具象出现的,可能是以其它寄托物的形式出现的,其主题常是忠诚,至死不渝等。同时,与国王甚为接近的婆罗门和佛教和尚开始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常成为宫廷常客,他们在宫廷中使用一种较为正式的宫廷语言来赞誉王权和维护统治。在这一时期,宫廷中宗教题材的戏剧也开始流行,这与当时欧洲的情况相似,这类语言不仅在宫廷内有影响,而且开始渗透到宫廷之外。如在民间称为波特拉孔的戏剧是一种受欢迎的节目,常在传统或宗教节日里表演。与中国传统的京剧相似,这种剧的演员一般是男性,一位扮演男主角,一位扮演女主角,第三位是一位补偿性配角,需要什么角色就扮演什么角色。这种性格谈化的倾向是因为传输的主要是信息而不很重视演员本身的性格和表演技巧。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广大民众除日常交谈之外,主要用民歌来讲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因而民歌成了口头传颂最广的文学形式。泰民歌最明显的特征是押韵,包括头韵,尾韵和准押韵。这些韵的功能主要是在口头传颂时可增加印象和加强效果。民歌常在群体活动时演唱,如在收割季节或宗教仪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女对唱(包括男女群体的对歌),内容常是表达爱情和希望,也常包括对大自然和历史事件的解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泰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较正式的场合下对民歌的形式要求更高,这样就逐渐演变成了诗歌的格式。诗歌的格律要求更严谨,特别是对尾韵的要求更高,对歌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合韵是否成功。

与许多其它民族一样,在中世纪泰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已成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内容常包括动、植物和妖魔故事。这类故事往往有很强的寓言性和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泰民族的思想意识。不少故事的情节与寓意与其它国家的文学(如格林童话)的寓意相似,如猴子性情浮躁,狐狸狡猾多疑,兔子聪明等,在神话故事中,主人公常得到神助或天助,或掌握了魔法和获得了神物,特别是魔咒的作用很大,但是主人公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是靠他本人的优秀品德,这与阿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很相似。如《树屯和曼诺拉》是流传甚广的故事(有的地方叫《鸟姑娘》,有的地方叫《孔雀姑娘》),讲的是一只神鸟变成人妻的传说,主人公由于不成熟导致失去了妻子,最后历经磨难才又获团圆。《魔王的故事》讲的是魔王想娶人间的一位公主为妻,而它的亲信们就给魔王讲了《狮王和狼王》的故事,故事讲的是狮王不听忠告与狼王结盟,结果使狮王家庭感情破裂,内外交困,这证明结局会是悲剧。《金色的海螺》讲的是王后生下一只海螺,国王听信恶妃的谗言,把妻子和海螺都赶出了宫廷,然后又把海螺扔到河里,后来王子(即海螺)得到神助,历经磨难,最后回到国王身边揭穿了妃子的谎言。骗子妃子最后被处死。

以上三个故事极具典型性,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当时泰文学的特点和功用,较深刻和较全面地展示了泰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底蕴。《树屯和曼诺拉》的主题远不仅是一个爱情的故事。它保留了早期人类对神秘世界的一种理解,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一种神秘交流互渗。当时人们对太空怀有一种神秘崇敬感,鸟能翱翔于天空,在某种意义上与星宿更接近,该鸟的灵性与神性体现了人类本能的一种渴望,神鸟的故事的主题实际上与《三界经》中的星缩概念有关,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直接描述天堂或地狱的艺术手法已有改变,往往借用了另外的寄托物。作人妻,神鸟比男人更为崇高善良,它象征性地体现了一定的女性崇拜的底蕴,体现了泰民族远古时传承下来的女性崇拜的潜意识。主人公树屯历经艰辛的寻妻过程有双重解读,一是表象,即主人公作为男人的长处和弱点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二是实质,主人公实际上泛指的是人类,标忘着人类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上下求索的历程。在生产力还处于落后阶段时,人类更需要一种毅力,不仅需要接受体力,才智,忍受力等方面的考验,而且需要心灵的考验,然后才会在心理和行为上成熟。主人公失去妻子的痛苦就影射着精神的磨难,而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又加上各种具体的磨砺,主人公最后在天国与妻子的团聚象征人类的成熟。因此,在主人公的个别意像的背后,凝聚着泰民族更广泛的探索精神:无论处境如何,始终渴望着人生的顿悟,渴望着充实与超越,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完善中会付出代价的,人生就是在考验你是否能承受这种代价的过程中到达终结。但在这个故事中的寻求还有朴素性和朦胧性的特征。

《魔王的故事》中的魔王和公主,狮王和狼王的关系也早已跃出了个人之间是否般配的表层含义。这种亦人亦兽的原型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另一种思想意识。在泰国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中,人们较难把握自己的命运,特别在泰人迁徙时期,东南亚先后出现过几个强大的国家,如吴哥帝国、占巴国、哈里普吉国、薄甘王国等,还有一些从属或独立的较小公国,泰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有时可能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存亡。作为决策者的国王在重大问题上更得小心,但君主本身的地位和威信妨碍了别人直接对君主进行教诲,所以不同的角色披上了动物的伪装。这种动物的寓意是反映世界的一种非现实的表达模式,它呈现了貌似荒诞的具象世界和非理性的情节,通过动物表述了隐含的意义,这样还可越过具体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想象力,通过多种角色的叙述而较全面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金色的海螺》中的海螺意像已不是以海螺的现实意像而出现的,它成为一种载体,象征着某种东西的实质可能是隐含在其外壳之内的,如果仅凭常识判断经常导致失误,海螺被扔进河里,后来得到水下王国那伽国王的救助并得以生存下来的故事有很强的回归自然的意识。人类最早的聚居之地往往是在江河边,江河在传说和神话中常是人类永恒母亲的象征,因为千百年来江河都哺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水源和天然的食物和运输线。所以海螺虽被扔进河里,但他实际上是回到了一个家,比他出生时的命运更好,在河里他受到的照料象征着他与自然的和谐亲近,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他在人间遭受的不幸,填补了他离开母亲后的情感空白。海螺后来的寻母故事象征着当时泰人寻觅身份或族源的历程。由于泰国建立之前的历史较为复杂,而且在今天泰国所在地区留下可作为依据的确切史料很少,所以泰人的起源在历史上众说纷纭,其中包括中国川北陕南起源说,阿尔泰山起源说,中国南方起源说和越人起源说等,但有一点是得到共识的,那就泰人到今天的泰国定居是经过艰难迁徙的。虽然后人对先辈在迁徙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的具体情况并不太清楚,但他们可以猜想在当时的条件下靠驮兽和步行通过高山、峡谷和原始森林的艰辛,这种经历的文化内涵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一代代的泰人心中沉淀下来,有时就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海螺寻母过程的艰难历程既从深层次上反映了泰人寻找自己身份的底蕴,又暗指了早年跋涉的艰辛,那已不是现实经历的偶然聚合,而是业已逝去的岁月的回音。同样,国王最终处死了奸妃既体现了奸臣骗君自食其果的传统题材,又表明了国王对自己真正角色的认可。

泰国是一个佛国,有9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这种宗教情感强烈的社会氛围构建了泰人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意识。在泰国中世纪时期,僧侣就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僧侣所在的寺庙已远不只是一种居住地,而成了一种圣地。人们到庙宇来表面上是进香许愿,捐款布施,而僧侣是在讲经念佛,而实际上人们更多的是来寻求一种精神寄托。人们在寻庙的宁静中,内心世界的感受将会转换,在那时刻人世间的忧虑、痛苦、不平等、地位、身份等具象都已消逝,在虔诚和恬静中达到超然物外的禅境。

泰国的佛教源于印度,但是由斯里兰卡直接传入的,素可泰王朝于13世纪正式确立了佛教的主导地位。泰国的佛教经文也多是从梵文或巴利文的古典作品中翻译过来的,当时翻译和抄写并没有很严格的标准,而且译者或抄写者有时也常根据自己的理解,所以后来的文集常有不同的版本,要考证出文本的准确原意有时也难,但多存在着某种佛教思想的连续性和同一性。15世纪中叶,波隆摩戴莱洛迦纳国王登上王位,为了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他在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和完善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发展了宫廷文学以宣扬君主的伟业和佛教教义。《阇陀伽》(即《大世赋》,是由巴利文原作翻译过来的,《大世词》是根据巴利文原作改写的。)是关于释迦牟尼涅槃之前最后一次轮回的故事。《阇陀伽》具有深远影响,原因之一是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用泰文写成的唯一的佛教典范作品,熔佛教故事和佛教教义于一炉,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功不可没,原因之二是由于当时的宣传手段多靠朗诵,而《阇陀伽》的内容不仅宣传爱心义务,忠诚等美德,也痛斥了贪欲,残忍,妨忌等丑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得到从上到下的欢迎,朗诵逐渐成了一种宗教仪式。久而久之,《阇陀伽》的地位已不仅是一种有影响的宗教作品,而且成了一种心灵或精神的寄托物,常构建了后人的诗歌、散文、美术等作品的基本主题。《阇陀伽》全书共13章,然而一次一般只能讲一章或两章,随着时光的流逝,各章的结构和主题得到逐步完善,既有独立性又兼顾了前后呼应,对后来泰文学的篇章结构安排也产生了影响。时至今日,《阇陀伽》的内容也常出现在课本中,成为泰国经典文学的组成部分,而举办《阇陀伽》朗诵会常带有庄严庆贺的气氛,可见当年的余响今日依然不绝。

爱情也是当时诗歌的主题之一。如著名的长诗《帕罗》讲的是帕罗王与邻国两个公主的爱情故事。帕罗王爱上了邻国的两位公主,但公主的父亲是在战争中被帕罗王的父亲杀死的,所以他们不能公开相爱。公主在森林精灵的帮助下把帕罗王诱到她们国家来,他们偷偷地在夜里相会,后来被母后发现了。母后忘不了丈夫的死因,就令人杀死的帕罗王,最后主人公全都死去了。在举行完葬礼后,两个敌国订立了永久的和约。该诗的情节与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情节非常相似,但《帕罗》一诗的主题不仅仅是一出爱情悲剧,它同时暗指从前在东南亚存在过的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表明国家关系的紧张可能导致流血牺牲,旧仇新怨都应早日通过谈判来解决,而不应由悲剧来缓解的。诗中森林精灵的角色具有复杂性,它既可帮助人们实现愿望,又可能因它导致最终的悲剧,这体现了当时泰人对不确定外授的矛盾心情。

17世纪泰文学的发展的另一特征是诗歌重形式,出现了五种主要的诗歌格律,有的极为复杂,押韵很严,有时走向极端。这与法国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那个时期的宫廷与法国路易十四的宫廷相似,养了一批诗人,他们常以迎合喜爱诗歌的国王和大臣为已任,相互竞争、比赛,促进了诗歌形式的多样化,因此这类诗歌更重视形式而不是内容,情节链往往淡化,主题受制于格律。

到了阿瑜陀耶王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国王波罗摩柯在18世纪上半叶为了强化集权和巩固政权更加依靠佛教教会,因此佛教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当时探玛蒂贝亲王写的两部著名的叙事诗都与佛教有关。《南陀巴南屈》讲的是那伽国王南陀不敬佛而偷了天上一颗星,佛祖派了一个门徙去惩罚那伽国王,他最后服了罪,皈依了佛门,这个故事有较强的回头是岸的蕴意。《帕马来屈》是泰国文学中篇幅最长的叙事诗,描述的是圣徒帕马学会了咒语后,来到地狱了解罪行的起因,然后回来告诫人们不信教或不遵守教规的严重后果。帕马的故事与德国浮士德的传说有相似之处,体现了一种探源意识和教诲心理,表达了想了解无限深奥又无限复杂的世界的心情。帕马从地狱回到人间和最后升入天堂有新生的寓意和重赋生命真义的内涵,他回来时已经变成新人,能用新义解读人生。

泰国中世纪文学从形式上来看以神话、传说,诗歌和民间故事为主,从题 材上来看多与佛教内容有关,论及人与人,社会与人的具体冲突的极少,特别是几乎没有以“小人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主要因为当时的导向者多是君主和僧侣,加之最初没有印刷术,雕刻抄写也极大地局限了知识的传播,而且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平民百姓在生活中忙于耕耘,闲暇的时光较少。而且泰国佛教情感甚浓,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或多或少都受到佛教的熏陶,君王常依赖佛教宣扬忠诚,忍耐,用佛教掩盖和调和矛盾,而平民百姓对佛教更有一种虔诚之情,并由岁月凝聚成一种渴望摆脱纷争获得心灵平静的意识。但是文学毕竟是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载休,如果我们抛开这些文学形式的表层含义,把泰国中世纪文学置于整个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上来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泰国中世纪文学在泰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其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隐含着当时泰国历史和文化的底蕴,展示了泰民族的思维形式,民族特色和历史衍变的诸多方面:那貌似简单的动物故事可能揭示出泰人的哲学思辩和理性思维,那繁难的诗歌形式可能展示的是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挪移和转化,那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可能体现出泰文化的传承性和功用性,与别国文学相类似的故事可能映射出泰民族的历史沿革和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那简单的原始意象的演变可能映衬出泰人思维在时间纵轴上的前后呼应和在空间横轴上的跨跃构建,甚至那对服装、饰品、民居和寺庙的描述也可反映出泰民族当时习惯认可的审美标准以及社会群体的要求。如果我们能窥破泰国中世纪文学的语义层面,看到其不同的文学形式蕴涵着的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看到泰民族的心灵与其他民族的心灵有那么多的契合点,远隔千山万水而民族之间的潜意识交流竟达到了那样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就更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探索其隐含着的业已逝去的岁月的底蕴和剖析那历史和文化的深层结构,超越地理范围和历史时间的表象去理解泰民族在文学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有时是永恒的。

标签:;  ;  ;  ;  ;  ;  ;  ;  

泰国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点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