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长城路小学 26610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程”,“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体验情境:给每个学生一个布口袋,里面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并体验一下摸角的感觉。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角后,老师根据学生的体验也开始摸角,并要求学生说出摸角的感觉,以便帮助老师尽快找出角来。学生说:“角有一个尖头,扎得慌。”老师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学生又说:“角还有两边。”老师却摸出一只削得很尖的铅笔,学生又急于补充说:“角是平平的。”老师又摸出一片树叶。“两条边还应该是直直的。”这一次不等老师问,几乎所有孩子都按捺不住异口同声叫了起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巧妙地使学生真切体验、全方位体验,从而对知识内涵感悟得淋漓尽致。
二、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只有当学生将这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相应的认知结构时,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系统化。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起着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主张,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师课件出示一个大蛋糕:丁丁和冬冬要分大蛋糕,怎么分才是合理分配?
生:一人一半。
师:请你用小圆片代替蛋糕,找出一半,涂上阴影部分。
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一下,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一半的?
生:我先把圆对折。(学生把手中的圆对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为什么要对折?
生:对折后就一样多了。
师:分得一样多的分法,我们在数学上叫——平均分,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生:每份分得一样多。
师:“一半”是我们日常的口头语,那么,在数学中,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师:在这个数中,2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含义。
以上设计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就紧紧地抓住了分数含义的精髓。从表面上看是淡化了概念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引导到概念教学的核心处,点拨在建构知识的关键处,反而强化了概念的教学,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探究、共同发展提高的过程。
三、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也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再让学生进行方法探究与实践操作。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脑中的知识,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中提高
古人说:“言为心声。”没有心灵的丰满,就没有语言的丰满;没有心灵的高尚,就不会有高尚的语言。没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课堂上就不会有对学生的尊重,就不会有真诚的赞扬。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学数学”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扎实更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效果较好。教师不应只引导他们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思维训练,更要让他们体验到平等、信任、宽容和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下,积淀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论文作者:赵君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操作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