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术后28例胆漏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_欧俊明

(广西省恭城县人民医院外三科;542500)

【摘要】目的:分析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8例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胆漏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治疗措施。结果:因主观原因所致胆漏例数19例,因客观原因所致胆漏例数9例;经常规引流处理后在(11.2±1.3)d后痊愈出院的患者有19例(67.86%);经内镜下治疗(14.6±1.9)d痊愈的患者6例(21.43);以手术引流治疗于(19.8±2.3)d出院的患者3例(10.71%)。结论:胆漏的发生大多与胆囊管残端处理不到位、结扎线脱落、T管拔除损伤等有关,因而应规范各项术中操作,并在胆漏发生后及时给予对应的引流处理,以促进患者的机体康复。

【关键词】胆漏;肝胆外科手术:原因:防治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02-02

肝胆外科手术在临床较为常见,是治疗肝胆疾病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肝胆局部解剖特征较为复杂,容易在术后出现大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疾病康复均极为不利。因而针对胆漏这一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28例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详情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28例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42.5±3.6)岁。患者表现为局限性、弥漫性的腹部疼痛,部分患者经手术切口或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过多胆汁,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漏,发生时间在3~7d。

1.2 治疗方法 28例患者根据胆漏症状的轻重程度分为I、Ⅱ、Ⅲ三个等级,分别应用保守治疗、内镜下手术治疗以及再次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接受治疗前禁食,并行常规抗炎治疗,以预防其他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的发生。I级15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明确其肝、腔中未有积液,予以传统的引流术治疗;Ⅱ级9例患者经B超确认其肝下或腹腔存有积液,予以内镜治疗,治疗伊始采用负压引流,观察其引流量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之后,给予常规引流术治疗;Ⅲ级4例患者已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在进行引流治疗时其胆漏量超300ml,甚至发生了严重的黄疸,需立即给予手术治疗,选取胆管引流、胆管吻合以及胆肠吻合术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28例患者治疗肝胆疾病时所接受的手术方式、于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以及胆漏治疗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完成数据的分析及处理,计数相关资料以百分比和例数来表示,并行卡方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生胆漏常见手术类型分析 如表1所示,开腹胆囊切除术+胆道探查这一术式占比25.00%为以下各术式中的最高值,其次为开腹胆囊切除术的17.85%,与其他术式的占比相较,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分析发生胆漏的常见手术类型

2.2 胆漏原因解析 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胆漏共计19例,其中T管放置及拔出7例,医源性肝胆损伤3例,结扎线滑脱6例,钛夹钳不全3例;客观原因造成的胆漏共计9例,其中双胆囊管畸形3例,迷走胆管3例,局部粘连致使解剖结构不清3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胆漏治疗结果 本次研究28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已痊愈,其中经常规引流处理后在(11.2±1.3)d后痊愈出院的患者有19例,占比67.86%;经内镜下治疗(14.6±1.9)d痊愈的患者6例,占比21.43%;以手术引流治疗于(19.8±2.3)d出院的患者3例,占比10.71%。

3 讨论

在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大量的胆汁液体或胆汁经由手术切口或引流管流出的现象被称之为胆漏[2],且常常伴随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临床上发生胆漏的原因众多,包括了以操作不当等的主观因素和解剖结构异常等的客观因素,客观因素难以避免,但主观因素却可以最大程度的去克服。因胆漏发生后患者极易继发感染,甚至威胁至生命安全,因而应在术后采用合理的手段对患者是否存在胆漏进行判断,并及时予以处理,以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在本次研究中,对常见的引起胆漏的手术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开腹胆囊切除术联合胆道探查术的占比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与胆囊切除后胆囊残端结扎不到位所致。胆囊管残端结扎线若不牢固亦可发生脱落,致胆漏发生,比如说胆囊管的残端预留长度不足,使得结扎线与胆管残端组织的连接量太少,牢固度不够,继而发生脱落,使得胆漏现象发生。另外,若术中对胆管残端的处理不够妥善,致使胆管残端肿胀、粗大,将直接影响到结扎的强度,使得结扎线闭合到一定程度时即出现脱落的情况。再者对于胆管的损伤主要原因在于手术切口大小及手术时间的限制等因素所致,部分医生因过度追求微创及手术时间的缩短,对于胆管解剖的控制和预测没有做到充分的重视,加大了胆漏的发生几率。此外,T管拔除有一个基本条件即窦道的形成必须完全和稳固,否则胆漏就极易发生。通常情况下T管的拔除需在术后半个月以上,而且应保证动作轻柔,以免发生胆管撕裂以及窦道损伤。若术中胆囊床过小,电凝程度不够则会造成肝内胆管及迷走胆管损伤,也是造成胆漏的重要原因。文中对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进行了总结,其中主观原因引起胆漏者共19例,客观原因9例,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尽管胆漏较难避免,但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依然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比如说于术后加强对切口的观察,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术中应避免手术器械损伤胆管,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并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和供给,在对胆总管进行探查时,应尽量避免因解剖操作损伤胆管血管,缝合切口时不可过于紧密;T管选择时应以稍小于胆总管内径为原则,并在使用前适当修剪短臂,固定后再次确认其松紧度及渗漏情况。在本次研究中,以胆漏程度的轻重程度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其中经常规引流处理后在(11.2±1.3)d后痊愈出院的患者有19例,占比67.86%;经内镜下治疗(14.6±1.9)d痊愈的患者6例,占比21.43%;以手术引流治疗于(19.8±2.3)d出院的患者3例,占比10.71%。

总之,胆漏的发生大多与胆囊管残端处理不到位、结扎线脱落、T管拔除损伤等有关,因而应规范各项术中操作,并在胆漏发生后及时给予对应的引流处理,以促进患者的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1]曾高云,李超,牛延军.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2):55-56.

[2]翁俊.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5):39-40.

[3]郑斌, 王永萍. 肝胆外科手术后10例胆漏的原因及防治[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8):99-100.

论文作者:欧俊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  ;  ;  ;  ;  ;  ;  ;  

肝胆外科术后28例胆漏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_欧俊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