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本体论的逻辑轨迹_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本体论的逻辑轨迹_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本体论的逻辑行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人类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行程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一生中重要转折时期复杂的思想总结,在这里,传统的精华和自我的创造、形上的思辩和形下的实证尚未完全有机统一,包含多个理论层次、多重节律。但就其主旋律来说,是一种人类学本体论沉思。

《手稿》中人类学本体论沉思呈杂乱状态,本文意在赋予其以条理化的系统形式,阐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

一 凡物皆对象性存在——存在论分析

人类学本体论是关于人类的本质、生存状况、生存目的、活动、价值等的本体论。那么,关于人的生存本体论如何可能呢?

当我们问人是什么、人如何存在时,其实还有个前提:存在物怎么存在?人的斯芬克斯之谜是存在之谜的一个子系。人是宇宙万物中一类存在物,这种奇特生命之根深深植于存在之本。存在是生命、人的逻辑先在,因而也是人的自身当下形式。存在物的存在论结构是生命、人生存方式中先验的深层本质结构。不从存在物的存在论看人,人便失去了元本体论的逻辑基础,一般存在论研究是人类学本体论研究的必要准备工作。

在《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一章里,马克思多次离开人的思考而走向对存在物、定在的一般分析。

1、定在存在的对象性

马克思反复地论述一个原理,即“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68页。 )对象性关系是宇宙中自然的普遍的基本关系,世界是一张对象性关系之网。任何存在物要活动,要进行对象性的活动,首先就得有对象;而且它自己也是别物的对象,是对象性存在。任何事物在这张网中都没有宇宙论上的本体地位。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制约的,互以对象为前提,因而都是受动的,没有绝对主体。于是,存在本体论走向非本体的存在论,抛弃了传统的实体本体论。

因而,建立了深刻的唯物主义前提。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中,理念、自我意识是绝对的本体、绝对的主体,是超对象性存在;对象不过是理念、自我意识的外化,是绝对主体运动中异化的结果因而是必须扬弃的环节。马克思说:“假定有这样一个存在物,它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唯一的存在物。”(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1页。)“非对象的存在物, 这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出来的,亦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即抽象之产物。”(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 第122页。)凡物都是对象性存在,这是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实体本体论唯心主义所作的深层基础性批判。彻底的唯物主义必须建立在一种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深入到定在、殊相与存在、共相的关系中才能加以彻底地阐明。

2、对象性关系是受动—能动的互动关系

因而,定在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此物—它物”是此物存在的先决性的整体结构,是存在物的二维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又可分为二个逻辑环节。第一环节是它物—此物,乃此物的受动;第二环节是此物—它物,乃此物的能动。受动与能动不可分,这就是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只是这里的能动、反作用尚具有自在性,还未自为化,受动—能动仅仅是原始的机械同一。互相作用是宇宙普遍的关系。对事物存在的这一开放性整体结构,《手稿》说:“对象性的存在物……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造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0页。)。互相作用者是互相规定的。

3、互相作用是否定、肯定的价值关系

因而,在存在论的价值论上(非社会价值论),此物—外物的互相作用是原本的价值关系,其内涵即否定肯定关系,在存在价值论层次上,所谓价值,就是它物对此物的否定(负)或肯定(正)性作用。这里,价值是普通的对象性关系,而非主客体关系。价值关系是宇宙普遍的基本关系,它物是对此物的否定性力量,同时,它物也是对此物的肯定性确证力量,正负二重价值是并存的。此物是本位,它物是此物借以存在或显示力量的中介。《手稿》举了太阳与植物的关系来说明论点:“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保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作为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作为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而是太阳的对象一样。”(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1页。)

生命的存在已具有目的性了——不管是潜在的无意识的还是明确的自觉的,追求正价值、肯定自身、确证自身就是其生存目的,是生命的本能冲动。

“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存在的物……人也有自己产生的过程即历史。”(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2页。)人是走出自在状态的自为定在,是能在。由此, 存在论走向实践的人类学本体论。

二 实践的人类学本体论

1、对象性的人是自我肯定的欲望者

首先,人是人类学本体论的本体。什么是人类学本体论的本体呢?马克思未明确规定,他只是说:“如果人的感觉、情欲等等不仅是(狭)义的人类学规定,而且是对本质(自然界)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03页。), “只有借助于发达的工业,也即借助于私有财产,人的情欲的本体论的本质才能充分完满地、合乎人的本性的得到实现。”(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03页。 )“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这里,马克思把人的非理性情感、欲望当作本体力量。那么,本体呢?很明显,人类学本体论的本体只能是人,并且归根结底是作为个体的人。其中可分为先天性本体内容即人始源的非社会性的感性生命存在与后天性本体内容即人内在的主体性力量如理性等,至于历史淀积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则具有先天后天二重性;而实践则非本体的构成部分,只是本体活动的方式而已;不存在实践本体论。个人是实践的人类学本体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再三反复地强调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1页。)。

人是抽象性质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性质的统一,研究抽象的共同的人性是不可避免的,而反对研究抽象人性的观点不过是片面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反辩证法观点。既要研究抽象的人性,又要研究具体的人性,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第一卷写道:“评价人的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 卷, 第669页。)

其次,在世是人生存论上的先决性的本质结构。正如“此物—它物”统一体是此物存在的先决性结构一样,人与环境的统一、主客统一体即人在世是人生存的先决性结构,因而也是其生存的经验结构,即人是对象性的存在。

人在世有二大方面: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0页。),人离不开自然, 自然是人开放性存在结构的构成部分,就此而言,自然不是我外在的存在,而是我存在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自然界是人……的身体。”(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49页。)另一方面,社会是我生存结构的一部分。对象性的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人存在的对象性必然要推出人存在的社会性这一规定,在可能性上,人的本质是自然性存在;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6页。)。“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5页。)

这一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得到总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

《手稿》说:“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人的活动是形形色色的一样,属人的现实也是形形色色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7页。)这里明确阐述了人的本质规定的多样性。因此,仅仅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歪曲了马克思的思想,这样的观点只注意人的现实本质而忽视了人的可能本质;仅仅说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也违背了马克思的思想,这样的观点没有看到人的本质规定的多样性。人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自然性、社会性仅仅说到了人的本质生成的条件、环境,而未揭示其内涵。在世是人生存论上的“现象学”本质结构,是人的宿命,我不得不在世。

再次,在世的人的生存目的是肯定自我。人不得不在世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人的匮乏性、被动性。“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情欲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在他之外存在着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0页。 )在世意味着我与对象世界的统一,也意味着我与世界的矛盾、对象对我的否定。人的存在状态决定了人的生存目的。由于我被否定着、虚无化着,因而我要求否定对我的否定,即肯定自身、确证自身、实在化自我,迈向自由、无限、永恒。人类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目的即保存自身和高级目的即发展自我。黑格尔说:“有限自身的本性,就是超越自身,否定自己的否定,并成为无限。”“有限事物作为某物,并不是与别物毫不相干地对峙着的,而是潜在地就是它自己的别物,因而引起自身的变化,……内在矛盾驱迫着定在不断地超出自己。”(注:黑格尔:《小逻辑》第206页。)

《手稿》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24页。 )这种自我肯定的根本方式、主要内容就是对象化,就是占有对象。“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的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7页。)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自身力量,“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2页。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

人的自身肯定和对象的为我存在,就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是人的自我价值和对象的为他性使用价值的生成。价值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价值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至于实践、认识则并非与价值活动并列为三,而是人类价值活动的二种主要形式。

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就是自在之我走向自为之我的过程。这里,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中介、手段而非本源)作用。

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创造着人和属人世界

在费尔巴哈那里,人仅仅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在马克思这里,人不仅是感性的对象性存在,更是感性的对象化活动者,是改造世界的自为主体,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手稿》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劳动人学,开始超越费尔巴哈,劳动、生产、实践等概念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诞生。

第一,劳动是对象化运动中人类自我确证的根本方式。人是对象性的受动存在,因而是不得不进行对象化的能动存在。对象化就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就是同化别物因而扩张自身,就是“自我—它物”的存在结构变化“自我—外我”的泛我性结构,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即自我肯定的完成。“一切对象也对他说来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等于说,对象成了他本身。”(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8~79页。)而劳动就是人借助工具、外力扩张性地进行着的对象化的活动,即扩张性地实现自身的目的性本质力量。这是劳动的深刻本质。人能利用工具和符号以劳动方式自为地肯定自身。“通过实践创造一个对象世界,亦即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97页。)“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51页。)

劳动肯定着人,也就创造着历史。“全部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4页。)劳动就是历史运动的根本动力,劳动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核心,其它许多原理皆可由此引出。可以说,《手稿》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诞生。

第二,对象化活动中人的历史主体性的生成。劳动实践提升着人,将人由自在的欲望者提升为自为的主体,使人与世界由一般对象性关系变为主客体关系。《手稿》称赞道: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16页。 )并说:“劳动是……人自为的生成。”(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16~117页。)人通过劳动、实践而创造自身,这意味着人与对象世界作用的双向性:一方面,人通过劳动而外化着自身,扩展自身,改造对象;另一方面,对象也通过人的劳动作用于人,这种作用内化、淀积于人,改变着人性和人的生理、心理结构。人的历史主体性即人的类本质即狭义人性便因此生成。

《手稿》说:“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50页。)这里,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三个基本层面:自为性、自觉性、自由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意味着人作为主体的自为性。自为性即创造性、主动性。在自为的基础上,主体性展开为自觉和自由。人是自觉的有理性的存在者。“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50页。)人是“作为能思维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6页。)理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理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对事物存在的共相即本质、必然等的把握,从而使生产劳动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动物只生产自己,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50页。)这种生产的普遍性就是生产的自由性。自由是自觉的自为,即是说,自由来自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论点不是在恩格斯后期,而是在马克思早期便首先提出来的,是用人类学本体论术语阐述的。

人通过实践创造、提升、超出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属人的对象世界即意义世界(广义,含认识对象),人生存论上的在世系统由自在的意义结构进化为自为的意义结构。

第三,意义世界的属人性:意义对象的主客相关性。《手稿》继承康德、费尔巴哈,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阐述了主客体的互相规定性,并特别阐明了属人的意义对象的主客同构共生性和主客相关性本质。

“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31页。 )“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来存在着,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9页。)一方面,属人的意义对象离不开客体,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另一方面,意义对象离不开主体,属人对象是主体赋予了形式和意义的客体,而非自在之物,同一自在对象对不同的主体呈现不同的形式和意义。“属人的对象不是在自然界中直接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的自然对象。”(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2页。 )这就是意义对象的两个尺度:“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9页。)

意义对象的主客相关律,标志着古代朴素的直观的独断主义客体论本原论思维方式向近现代辩证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它对于改革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美学,具有重大意义。

3、人类目的实现的历史过程

首先,原始社会的自然劳动,使人类基础目的得以实现。

其次,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社会,使人类目的得到片面实现。异化是主体在运动中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异化劳动是生产主体与对象化结果相分离、主体不能占有自己对象化了的本质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反过来支配、控制、奴化主体的劳动。这里,劳动者成了劳动的工具,成了属别人的劳动的工具。

再次,自由劳动,使人类目的得以全面实现。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在这里,人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成为真正的“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73页。)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本体论的逻辑轨迹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