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纲[1]2000年在《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以知识技能为本质特征的无形 资产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无形资产 经营日益成为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微观机制。海尔、海信等企业资 本经营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企业购并中,重视品牌、技术、人力资本及企业文化等无形资 产优势的培育和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购并绩效,促进企业低成本、快速成长。本文 围绕购并中的无形资产优势转移这个核心,对企业购并的战略制定和购并动因、购并中无 形资产优势转移的效应表现、影响无形资产优势转移的因素以及购并对象选择和购并后期 整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在两方面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是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本质特征及构成等方面的无形资产基本理论;二是关于企业购 并行为的理论分析模式。通过研究购并中的无形资产优势转移问题,本文还就我国企业购 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有七章.其中,第一章为“无形资产析论”。在该章中,对无形资产的内涵、构 成、特征、管理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并为后面章 节的分析奠定了无形资产理论方面的基础。本章指出,无形资产是以知识技能形态表现的 企业经营资源;无形资产主要由市场资产、人力资本、知识资产和基础结构性资产四部分 构成;无形资产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第二章“购并中无形资产竞争优势的转移分析”。该章主要构建了基于无形资产竞争优 势的企业购并行为分析模式。在该模式中,主要源于无形资产的竞争优势被认为是企业购 并行为产生的基础,购并的动因就是为了实现竞争优势在企业间的转移;通过这种转移, 巩固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长期收益最大化。在企业购并中,随着无形资产优势 的转移,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协同效应,从而极大地提高购并绩效,即企业购并绩效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购并中竞争优势转移的程度。 第三章“购并中的品牌扩张效应”。主要内容:以品牌为核心和纽带,日益成为企业资 本运营的重要机制;在企业购并中,随着品牌优势的转移,可以产生品牌扩张效应;品牌 扩张效应受品牌的实力、被购并企业对品牌的支撑能力、双方产品关联度等因素的制约。 在对外购并扩张中,企业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品牌策略,即统一品牌策略、多品牌策略和 主副品牌策略。 第四章“购并中的人力资本协同效应”。主要内容:在企业购并中,随着人力资本优势 的转移,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潜能,从而极大地 提高企业素质和效率;在购并后期整合中,根据人力资本特性,做好人力资源的整合工作, 是企业购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章“购并中的技术扩散效应”。主要内容:企业购并行为日益成为先进技术扩散的 重要途径;在企业购并中,随着购并企业技术优势的转移,可以极大地提高被购并企业的 技术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企业购并绩效;购并中的技术扩散效应会受到转移技术的先进 程度、被购并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双方核心技术关联度等因素的制约;核心技术关联是选择购并对象时应参照的重要标准。 第六章“购并中的文化协同效应”。主要内容:企业文化对企业购并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协同效应受购并企业文化内涵、双方文化差异等固素影响;双方文化差异成为购并对象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Z 购并后期的文化整合有五种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整合模式其难度大小不民应注意的问题也不民 第七章“提高我国企业购并绩效的对策和建议”。本章指出:除了大家经常讨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资本市场不完善、政府过度千预等问题外,我国企业购并中还存在着过分关注短期利益、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无形资产优势的培育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企业购并绩效,企业必须重视无形资产优势的培育和运用。
何娟[2]2005年在《品牌资本运营论》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全球企业界经历了一个从产品经营到品牌打造、品牌资产价值资本化的品牌资本运营阶段,从而进入了全新的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成为资本价值和市场竞争经济的“原子核”。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也伴随着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品牌为核心的品牌资本输出,替代了传统的产品输出。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品牌输出成为一场无所不在的激烈竞赛,21世纪的中国也被带入这场没有国界和终结的品牌竞争之中。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外经营组织、产品纷沓而至,国际品牌在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三重市场空间中阻击国内企业与产品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转中的中国企业品牌从无到有,产生了象海尔、联想、长虹、红塔山、TCL等一批知名品牌,除了这些知名品牌外,其余稍有知名度的品牌在国际强势品牌的竞争冲击下,不是被强注商标,就是被挤垮,而更多的是被收购、蚕食。由此目前国内的民族品牌、各类经营组织暂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还无法与国际竞争者对垒。 为此,中国的企业品牌如何应对国际化的品牌竞争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中国国内市场是否会成为新一轮品牌资本输出的“加工厂”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中国品牌能否做大做强,中国品牌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化并在国际上成长壮大,也是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实力的问题。因而研究品牌资本营运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有关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品牌创建、品牌营销、名牌战略层面,而对品牌资本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和零碎,缺乏系统性,大多仅局限在经验性、案例性(知名企业实践经验描述)与单科性的研究水平上,
刘文纲[3]1999年在《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文中指出本文认为 ,无形资产是一种融经济、管理、科技、法律于一体的、重要的稀缺资源。由于它具有一些有形资产所不具备的特征 ,使它在企业购并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在企业购并中 ,依托品牌、专利技术、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 ,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并极大地提高购并绩效。但由于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受企业文化差异、被购并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支撑能力、经营领域的关联性等因素影响 ,使购并活动变得复杂起来 ,尤其是在选择购并目标企业时必须以无形资产优势能否顺利转移和发挥作为重要的标准。
刘丽萍[4]2007年在《企业购并中的文化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出现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并购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企业购并的主要动机是能增加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效应。本文拟从协同的视角对企业购并中的文化协同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把企业文化协同效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购并协同效应来进行研究。在对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试图厘清文化协同的内涵及内在机制;其次,对购并中的文化协同效应进行三维分析,从协同对象、协同能力、协同行为三方面来分析影响购并文化协同效应大小的因素;接着,对购并企业文化通约性进行研究,大致判别购并双方协同的可能性大小。这为是否进行购并,以及选择什么目标企业来进行并购提供了依据。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企业购并后达到文化协同效应的对策:购并前,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购并后,积极进行文化整合;制定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进行新型文化的制度化;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任鄂湘[5]2003年在《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明显加快,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为稳定国内市场,问鼎国际市场,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各企业都在寻求快速扩张的对策。购并作为企业扩张的有效战略,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企业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超越和领先竞争对手创造条件,为此,企业应从构筑、培育和强化核心能力的角度考虑购并的必要性。 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购并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核心竞争能力为导向的购并思维,研究了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购并间的关系,基于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的企业购并模式选择,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后整合管理以及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绩效的评估。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分析了我国企业购并失败的原因,介绍了国内外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的研究概况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则通过比较资源、能力和竞争力的涵义,综述了各种有关企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理论,指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激活机制和激活过程。 第三章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的总体战略,则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的总体战略模式,指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的战略前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及在此基础上的总体购并战略的选择,从而提出企业购并战略的总体框架。 第四章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模式,提出了企业为了构筑、提升核心能力的四种主要的购并模式:管理核心能力、市场营销核心能力、学习和技术创新核心能力、企业文化核心能力。并以实证说明。 第五章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后整合管理,购并后的整合管理是企业购并成功的关键一环,购并后管理中通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整合管理的模式,关键是战略性资产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要素层次整合和企业文化、管理系统、组织机制和人力资源等职能活动层次整合管理。 第六章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绩效评估,提出了购并绩效的评估模型,从成本优势、市场份额增加、无形资产提升和核心能力提升等四方面进行度量。
赵宏[6]2003年在《公司购并风险的预警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公司购并伴随了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始终,在西方的商业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进步,以公司购并为主的资本运营方式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公司购并正越来越成为一项高风险经济活动,其中蕴涵着巨大的风险;而目前对购并失败的研究还未见有较系统的学术成果,尚缺乏专门研究失败的方法论,没有把公司购并失败放在一个系统中去研究,对导致购并失败各种因素的结构性作用也缺少研究,造成实际购并操作中缺乏减少失败的系统理论与实践指导;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公司购并的实际情况,从购并主体公司的角度,利用预警管理的思想与原理,构建公司购并过程中的风险预警预控管理体系,从而降低公司购并的失败概率,最终减少由于公司购并失败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伤害。 本论文以公司购并活动中的购并主体公司风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公司购并过程中的尽职调查阶段、交易接管阶段、购并整合阶段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利用预警管理理论的原理与思想,建立了公司购并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对象、组织、目标体系,在公司购并风险因素细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司购并过程中的系统预警管理指标,构建了主成份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构建了公司购并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对策体系,并给予了具体运用的实例。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是: 1、提出了公司购并预警管理的思想。 2、对公司购并的主要过程及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严谨、系统的分析。 3、系统地阐述公司购并预警管理系统的理论模型和运行模式,对其构建原则、运行模式、工作流程、方法体系给予了详细的描述。 4、探索了公司购并预警管理方法,设计了公司购并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并引用了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评价。 5、建立了公司购并预警管理的对策模型及风险和危机的管理方法。
杨吴[7]2004年在《会计商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誉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中,争论最大,讨论时间最持久,至今仍有分歧的,莫过于商誉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商誉概念的细致分析,提出了商誉会计研究的对象是通过价值量表现出来的会计商誉,会计商誉不同一般所说的“商誉”概念的观点;通过对会计商誉形成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会计商誉按照产权交易与企业并购的关系可分类为“单纯所有权商誉”和“流通性商誉”,前者是产权交易中的金融资产定价差额,后者是由并购过程的偶然价格波动导致的价值转移,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演变着的;通过对正商誉、负商誉和自创商誉的深入研究发现,它们都只是一些人为规定的会计术语,不能满足会计商誉的性质和内在的分类要求,因此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待商榷;文章的最后通过对美国商誉会计准则发展过程的研究,证明了,会计商誉处理和准则的变迁之所以充满了神秘色彩,是由于已有的会计商誉理论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准则与现实中的会计商誉的性质和分类相矛盾所导致,只有建立起合乎会计商誉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准则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种神秘感,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经济功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魏江[8]2002年在《企业购并绩效评估模型和度量》文中指出本文试图就购并绩效评估指标和度量方法作研究 ,提出购并的经济绩效表现在成本优势、销售收入增加、无形资产增加和核心能力提升四个方面 ,围绕这四个方面对购并绩效作评价 ,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为此 ,本文在对指标作系统分析基础上 ,总结出对这四个方面评估的度量方法。在购并绩效测算评估中 ,最困难的是对核心能力提高作用于经济绩效回报的评估 ,因此 ,本文提出了核心能力作用于经济绩效的评估思路。
潘鸿[9]2006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热点。总体而言,西方成熟市场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其中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浪潮(1992-2000)刚刚结束。这些并购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基本保持一致,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合并方式,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相应地,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一般也是围绕并购浪潮的现实条件和效应,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然而,西方经典的购并理论中关于购并动因的解释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购并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在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背景和企业发行上市的宝贵资源,使得“壳”资源价值在购并重组中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壳”资源价值理论表明,收购者发动针对目标上市公司购并行为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被购并上市公司原有股东转移过来的壳资源价值,而且当收购者在被购并企业中取得了决定性地位以后,便会以各种方式从其他中小股东处攫取利益转移给自己。因此,沿着购并过程中的“壳”资源价值的实现和利益转移为主线,考察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购并行为的方向和脉络,尝试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购并推进的机理,探寻非正常利益转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揭开上市公司购并“黑箱”最直接和最可行的视角。围绕上市公司购并而展开的壳资源价值实现和利益转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一)内部交易,包括关联交易、抵押担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二)后续融资,即控股股东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大量交联交易,短时间内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达到再融资标准,通过高市盈率增发或配股套取大量资金;(三)内幕交易、二级市场操纵,即控股股东和相关利益主体(内幕交易者)凭借内幕信息或者操纵市场从二级市场获取巨大的流通股差价利润。本文沿着“壳”资源价值实现及利益转移的脉络,对中国上市公司购并的动因进行了研究。综观全文,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针对国内外购并浪潮的特点和现实特点,总结了国内购并的基本形式和类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购并过程中呈现出的背离经典购并理论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并以“壳”资源价值为切入点,初步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实现大股东非正当获利的机会,获取“壳”资源价值是我国上市公司购并的基本动机。针对上市公司购并前后利益环节的分析发现,购并完成后大股东进行利益套取的模式主要有内部交易、后续融资和二级市场操纵三种。在上述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后续章节中将分别对这三种利益转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从微观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中关于企业购并动机、购并绩效的研究结论,随后从适用性角度总结了经典购并理论对中国资本市场购并行为的解释力度。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购并的特点,发现现有经典的购并动因理论对中国的购并实践缺乏说服力。同时,有关大股东侵
张娜[10]2004年在《关于建立规范化企业购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公司购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购并的动机理论研究、企业购并的总体构想以及中国如何在企业购并浪潮中积极应对,成为我们必须考虑和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企业购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涉及到企业发展战略,且涉及到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购并构想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对企业购并进行理论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力求对企业购并作一般性地思考,并针对企业购并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企业购并的启动机制、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债权人权益保护机制、职工权益保护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企业购并的思路和构想。
参考文献:
[1]. 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效应研究[D]. 刘文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 品牌资本运营论[D]. 何娟. 四川大学. 2005
[3]. 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J]. 刘文纲. 经济体制改革. 1999
[4]. 企业购并中的文化协同效应研究[D]. 刘丽萍. 广西大学. 2007
[5].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研究[D]. 任鄂湘. 广东工业大学. 2003
[6]. 公司购并风险的预警管理[D]. 赵宏.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7]. 会计商誉研究[D]. 杨吴. 中南大学. 2004
[8]. 企业购并绩效评估模型和度量[J]. 魏江. 科研管理. 2002
[9]. 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D]. 潘鸿.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10]. 关于建立规范化企业购并机制的研究[D]. 张娜. 安徽大学. 200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核心能力论文; 合并商誉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品牌理论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商誉论文; 会计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