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文化是指垦区在长期的行使国家赋予的职权活动中逐步凝聚的日趋稳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体制、指导思想等。其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北大荒人整体的凝聚力,激发北大荒人的创造力,有利于彰显北大荒精神的良好形象。“好风凭借力”,垦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北大荒文化的推动。那么,如何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北大荒文化呢?在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努力创建有垦区特色的北大荒文化
加强北大荒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垦区的实际出发,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广泛吸收基层职工群众、企业等文化的精华,创建有垦区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是要创新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是培育现代化的北大荒文化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从北大荒文化的构成来看,无论是浅层次的物质文化,还是高层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需要通过适当的文化载体表现出来,而群体性的特色活动正是组织干部建设北大荒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特色活动,广泛发动职工参与,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干部职工不断进取,将北大荒文化落到实处。使个人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激发干部职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开展谏言献策活动,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找准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动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通过建立文化展示平台,将垦区的新闻作品、摄影作品、书画作品、文学作品等文化成果展示出来,使之成为北大荒文化的阵地。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北大荒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建设北大荒文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发现自身问题、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培育现代化的北大荒文化进程中,要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创新管理机制,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垦区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在目的上,追求员工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式:一要实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就是在运用制度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形式,规范和约束干部职工行为的同时,借助文化的力量,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管理,给员工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使其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要实施情感管理。以情感人,以情聚人。要把员工视为亲人、朋友,从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关心、帮助,使他们安心工作,乐于工作;要创造一切条件给员工提供学习深造、培养锻炼、晋级晋职的机会,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毋庸置疑,每个员工由于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方面不同,必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人员的配置上,要做到将适当的人,用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是创新教育机制,就是要教育员工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做到即由单纯的灌输型和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单纯强调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的业务知识学习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传统的枯燥乏味、呆板、空洞说教的方式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趣味教育方式转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要鼓励和引导员工参加学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培养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二 、把握时代脉博,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丰富创建北大荒文化的内涵
丰富北大荒文化建设的内涵,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北大荒文化建设和加强垦区员工队伍建设相结合,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是北大荒文化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的结合点,要抓住培养和造就新型垦区员工的这个根本,通过文化建设这个载体,广泛开展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培养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围绕以人为本开展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内容上的针对性,要充分挖掘和讴歌垦区队伍中在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新人和精神风貌,树立起先进典型集体和先进人物。以身边的先进事迹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领导班子要起好表率和带动作用,要强化法治意识和德治意识,善于运用细致入微、春风化雨的情感管理法,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团结友爱,和衷共济,锐意进取,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北大荒文化建设与推动形象工程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通过文化建设这个窗口,进一步宣传垦区的良好社会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北大荒文化要体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特点,在娱乐中使垦区方方面面的科技、文化等知识得到普及和宣传,在宣传中使广大群众受到教育。近年来,垦区各地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各地都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因地制宜,赋予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用健康向心、催人奋进和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陶冶广大干部职工的情操,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是坚持北大荒文化建设与促进垦区工作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要按照有利于垦区事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要求,配齐、配好必要的办公设施,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公条件。同时,开展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员工变被动压抑地工作为主动快乐地工作,达到“快乐工作”的理想状态。四是从干部的切身利益出发,关心群众的疾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创建北大荒文化中,要把管理触角深入到员工的生活领域,把改善员工的生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解决好员工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工作,尽心工作,舒心工作。
三、增强社区居民对北大荒文化的认同感,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发展的方向。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只有努力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满足群众对社区文化的需求。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社区文化对居民具有增强认同、共建家园的激励作用,扩大交往、促进融合的沟通作用以及树立文明健康新风的导向作用。社区建设的指导部门应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要站在培养人、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的高度来看待和抓好社区文化建设。根据不同社区的地域特点、人群特点和资源特点,培育具有不同特色和风格的社区文化,将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有机融入社区文化中,使社区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
二是加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社区文化室、图书室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面对功能异化的文化室和名存实亡的图书室,区街应采取措施,还社区文化室的本来面目,使社区文化室成为面对居民群众免费开放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区街应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开展创建标准社区文化室的活动,扩建和改造面积小、房屋旧、环境差的文化室,购置文体器材,订阅图书杂志,将社区文化室建设成为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具备图书室、电教室、电子阅览室、体育活动室和纳凉室等综合功能的文化场所,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文化天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园地、未成年人的活动阵地。
三是调动和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社区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少,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人工作忙,生活压力大,空闲时间少,另一方面则是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内容单一,没有满足现代都市人追求时尚、新潮的心态,不能吸引他们。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工作者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要以心换心、设身处地地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社区居民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空余时间和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社区文化活动形式上新旧并存,内容上雅俗共赏,规模上大中小型兼顾,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参与度,让全体社区居民共享社区的文化成果。否则,缺少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即使有再大的规模,再新的形式,再好的内容也只是做的无用功。
四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目前,社区文化资源的状况是社区直接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居民需求,而社区内各单位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又由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管理上的原因,很难提供给居民使用。因此,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必须探索社区同社区内各单位在文体资源上共享的新形式,如通过辖区文明单位联谊会、地区党建联谊会等渠道,争取将地区单位的文体资源纳入到社区文体资源体系,对居民实行免费开放或按成本低价收费,使社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的文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补充了社区文体活动场所的不足,又避免了文化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
五是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居民的文化阵地。一是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文体活动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社区通过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将居民吸引到社区中来,形成凝聚力。二是以邻里文化为依托,增强社区文化的沟通力。邻里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一种深入,要充分利用邻里文化节、小区居民网络交流平台等新型文化载体,为居民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社区居民的和睦相处。三是以社区教育为抓手,增强社区文化的引导力。以社区教育学校建设为龙头,构建社区教育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教育需求,通过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蓬勃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四是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增强社区文化的生命力。以社区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组建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到社区科普、教育、文娱、体育、卫生、环保等社区文化的各个领域中来,使社区文化建设更具生气和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论文作者:王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北大荒论文; 文化论文; 社区论文; 垦区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居民论文; 文化活动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