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生的要素
——以原始宗教为切入点.
黄希雯
摘 要: 教育发生的问题需基于原始社会的要素进行合理分析。在原始社会的众多要素中,原始宗教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它渗透到初民的生活中,且与教育的发生密切相关。以原始宗教为切入点,将教育和原始宗教的“理论”与“理论”层面,“实践”与“实践”层面进行对应分析,探讨原始宗教这一要素与教育发生的关系。原始社会中的文化准则和模式深刻体现在原始宗教中,对社群文化内容的适应和传承离不开教育,因此从原始宗教意识和原始宗教活动两方面来说,原始宗教当是教育发生的重要要素之一。
关键词: 教育发生;要素;原始宗教;意识;活动
教育起源或教育发生问题是教育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多数学者从某个要素出发提出过单一的教育起源论。如法国利托尔诺提出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孟禄提出的“心理起源说”,苏联学者强调的“劳动起源说”。我国学者(胡德海、赵荣昌、程大琥等)不仅对此进行过讨论,更有一些新论出现,如“交往起源说”“需要起源说”等。然而,一方面,教育是个关系词,简单讨论人的问题是片面的,需建构整体性视角来对其进行认识。人类社会具有复杂性,由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实际上也是共同产生于各种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语言、生产方式、原始宗教等)中。以一个要素简单概括教育的起源是不够合理的,忽视了教育与其他要素种种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教育起源”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起源”强调源头和开端,指向某个点,这和单一要素是相似的概念;而“发生”则强调了事物发育的过程,体现了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故以下论述皆采用“教育发生”一词。
在深入探讨教育发生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对“教育”的含义做一定的了解和界定。只有对教育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依据其相关指向判定何种情况下何种内容是和教育有关的,从而找到最初的教育发生之“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的定义值得参考,“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1]。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正规性的学校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系统性、有计划性的学校教育尚未形成,教育散落于人们生活与活动的各方面,需要在广泛的领域中寻找教育发生的可能性。第二,教育是与人相关的,关乎的是对人的影响,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行为。动物看似也有“教”的行为,但这只是保存种族的本能,没有意识性、目的性和计划性,正如陈桂生学者提到的,“人类才有维护类的存在和发展的意识”[2]。因此,教育发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具有同时性,其相关问题要从最早存在的人类社会中去探求。这其中,原始宗教涉猎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民的思维、认知、规则、情感、道德、活动等,故对原始教育的研究可以以原始宗教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宗教
这里所讨论的“原始宗教”需超出阶级、政权的层面,视为一种文化系统,包括指定的行为和实践、世界观、文本、圣地、预言、伦理或组织,它将人类与超自然、超验或精神元素联系起来。[3]原始宗教应当在原始文化的历史形态范围内进行考察。[4]
音频处理的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音频的获取;另一个是音频的后期处理。在这两个过程中虽然后期处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前期拾音尤为重要,否则无法获得更好的声音。拾音的过程对于音频的再度创新和音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节目的拾音要求声音清晰、可懂度好、音质纯正、音色悦耳、空间感适度,具有生动的环境感。音乐节目的拾音声像分布连续、声像定位明确、宽度感、纵深度适度,空间感真实活跃、得体。节目处理恰如其分、音质变化流畅、动态范围与原作相符,形成统一的整体。下面我们就拾音过程中的技术细节进行分析。
1.提高绩效管理意识,营造绩效审计良好氛围。绩效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提出了较高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内部审计实践,要有新思路,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积极从实际出发,分层次进行探索,把绩效审计意识融人油田企业文化,提高绩效管理的参与度,将绩效评估程序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同时要突出重点,工作中要注意抓住影响效益的突出问题,摸清情况,深入剖析,予以充分揭露和反映,提高被审计对象适应环境变化、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
1.原始宗教发生及其原因
2.原始宗教的相关内容
为何能够产生和形成原始宗教?这存在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认识原因。恩格斯提到,“这种种关于自然界、关于人本身的性质、关于精灵、关于魔力等等虚假的表象,大抵是以消极的经济因素为基础:史前时期低级的经济发展把关于自然界的虚假表象作为补充,有时也当作了条件,甚至当作原因”[5]。初民当时的生活并非是颠沛流离、苦不堪言的,但受限于一定的生产水平,人们渴望进一步获取更多力量以保证生存和发展也是极有可能的。因此,原始宗教的产生首先依赖于其社会物质状况,人们是在真正的切实可感的环境下产生新的意识的。其次,初民的意识尚未彻底开化,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列维·布留尔曾提到,原始人的思维具有集体性、非理性、原逻辑性(互渗律)特征,他们往往将事物作为整体进行看待,感性程度较大,故容易产生错误的感知。这便是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等得以产生的认识原因。用马克思总结的话来说,“一切原始宗教不过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6],即原始宗教也同样由社会外部力量和头脑意识作用而成。
最早的原始宗教遗迹可参考两处考古资料,第一处为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尔河区域附近洞穴发现的尼安德特人遗骸(“尼人遗骸”),遗骸的位置多为头东脚西,且周围有红色碎石片及工具,这被认为是随葬物品;第二处为1939年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遗骸,周围有红色粉末及许多随葬品,比如骨坠、兽齿等。其中,“尼人”时代大概为十几万年到四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智人时代;“山顶洞人”时代大概为五万年到两万五千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期时人类已经有了葬礼的活动,而葬礼的相关活动又需要一定的原始宗教意识作为前提,因此,原始宗教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乃至更早就已经萌芽了。
狭义上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公司的长期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构成及比例,而广义上的资本结构则是指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成和分配比例。本文主要研究狭义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除意识外,活动也是原始宗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弗雷泽在分析宗教时曾提到,“我说的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这样说来,宗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这两者中,显然信仰在先——因为必须相信神的存在才会想要取悦于神。但这种信仰如不导致相应的行动,那它仍然不是宗教而只是神学”[11]。一定的思想和意识落到行动上,两者相互统一即构成真正的原始宗教,故原始宗教的行动多表现为相关的活动。因此,原始宗教的活动就成为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在对其有大概认识的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探讨教育的发生。
二、原始宗教意识与教育
考古资料中随葬品的发现并不能视为原始宗教的开端,因为要产生一系列的宗教活动的前提是人们具备关于已知物或未知物的意识。因此,原始宗教中涉及的意识将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教育与原始宗教意识关系密切,并从中得以发生。
1.原始宗教的意识
2.“理论”层面的教育发生
首先,教师要关心和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这是在课堂上达到民主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的基本条件。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使学生能把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从而激发创造性。尤其是课堂上允许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教师也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应避免产生学生因害怕违反教师的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压制的现象。
实际上,原始宗教中所体现的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持久和坚定的。人类在最初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事物的性质、功能等,逐渐产生了一些简单的思想和意识,这些思想和意识使得人类有意地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更丰富的东西。但在迈进的过程中,人类发现周围的事物及其运转方式远远超出他们所能达到的认知。渴望、惊奇、依赖等复杂的感觉便相互交织,人们将这些感觉投射到更广的领域中,试图找到落脚点。于是,就产生了种种新的思想和意识。著名的英国民族学家泰勒曾于19世纪提出了关于宗教的重要假设,即“万物有灵论”。他指出,原始人类最初就形成了关于精灵的意识,认为万物都有精灵的存在,从而将物体都看作是有生命的,与人相同。“万物有灵论”合理地解释了人类早期的思想状态,可以被看作是原始宗教中最早的观念,它成为许多宗教行为和活动的基础。我国的《山海经》中就有许多与“万物有灵论”相关的描写,将万物视作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其中既包括山、河、湖、海,也包括动植物,甚至将世间的许多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也归结为万物之主的意愿。此外,也有资料体现了人类在早期社会中关于原始宗教的一些观念和意识。如原始人普遍有图腾崇拜这一形式,在澳大利亚阿兰达等部落有一种称为“珠灵卡”的图腾灵物,是一块木片或石片,人们在上面刻上符号,认为其是图腾祖先精灵寓身之所,相信其有强大的魔力; 放置灵物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只有氏族首领才可以取动灵物。[8]
人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与原始宗教有关的思想或意识的,几乎涉及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丰富的认知世界。正是这样的认知世界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发生场所,教育中的种种观念、思想都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而形成。从前文给出的定义来看,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强调知识、价值观和信仰。从思想和意识的层面来看,教育其实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的传达,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基于现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超于现实,通过对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影响,改变人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方式,进而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与活动,实现对当下或是将来的指导意义。原始宗教意识亦是如此,它在当时几乎是人类关于万事万物的认知尺度。因此,原始宗教的思想或意识极有可能成为教育的发生源泉,正如陈桂生先生所说,“古代的教育原先基本属于德育或宗教教育”[9]。
2.“实践”层面的教育发生
教育本身具有意识层面的属性,当然要从广阔的意识域中寻找其发生的根基。实际上,“宗教,任何一种形式的宗教,无论它是高级的或是低级的,都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有功能的基础”[10]。原始宗教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丰富,其中的观念或意识更是对初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这从不少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足以窥见。因此,原始宗教是教育发生的重要要素之一,应当基于原始宗教这一要素分析教育的发生问题。
要分析教育发生与原始宗教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容易,但可以尝试从原始宗教意识传递或传达方式的角度进行简单探讨。原始宗教意识体现的是氏族群体内共同形成的观念,包括对自然的认识、对神灵的认识等,而这样的共同观念本身是从一个个体或群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或群体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就已然存在的成熟个体而言,最初产生想法的一些个体或群体通过语言与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将自己的思想扩大化,传递给他人,使其他个体或群体产生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的思想和意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教育的形式,通过不同个体或群体的交流而实现。“教育”一词是个关系词,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故它所涉及的思想和意识同样建立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上。另一方面,就尚未成熟的下一代来说,既然处于群体的共同体内,就必然要接受已被普遍认可的观念。年幼孩童的生理机制尚未发育完全,思想和意识也尚未发展成熟,成熟个体或群体对其进行的关于原始宗教思想的讲述、诉说等,其实都呈现出教育的特性。教育正是一种帮助新的生命体塑造新的思想和意识的活动,使孩童能够尽早了解与认识周围世界。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原始宗教意识的传递体现和借助了教育这一方式,又可以说最初教育的发生藏于原始宗教意识的传达之中。
从历史来看,自明朝初年到清朝初年,我国与朝鲜一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但并没有勘界。长白山之所以会成为中朝两国的界山,有一段颇为复杂的历史。
三、原始宗教活动与教育
原始宗教的客体可能与两类内容有关,一类是可感知到的自然类,另一类是不可感知的虚构类。可感知到的自然类内容包括风、雨、电,以及动植物等,不可感知的虚构类内容则有祖先、鬼魂、精灵等。基于此,原始宗教便逐渐出现了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然崇拜、鬼魂(祖先)崇拜、图腾(灵物)崇拜。自然崇拜是因畏惧、依赖自然存在和自然力量而产生的信念——自然存在多指动植物;自然力量则涉及天体、山石、河水、火、土地等[7],这些是最早出现也是较为常见的崇拜对象。鬼魂(祖先)崇拜是因对未知世界的幻想而产生的,人们建构了对灵魂的认知,认为灵魂不死,于是也就有了相应的葬礼活动的出现。图腾(灵物)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崇拜形式,是上述两种崇拜形式的结合,人们以实在物体为依托,以虚构观念为源泉,通过供奉物体或绘画图案来祈福、祝愿等。曾有考古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法国佩钦-梅尔洞穴内的斑点马壁画,此种壁画其实正是人类早期图腾崇拜的表现之一。
1.原始宗教的活动
原始人类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如将万物看作是有灵的。这样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指导了他们的行动。在生产与生活中,人类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不断增多,就某些物体对象开始产生一些基本性的动作来表达自身的敬畏、祈盼、感恩等情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尝试性的交流,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不同个体的多种简单动作经过语言媒介的作用相互沟通,不断整合,最终得到普遍认可,在群体中演化成连贯性的动作得以稳固和保存下来。而原始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正是这些被集体认可和保存的系列动作——它渗透到个体和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可能包括祈祷、祭祀等。拿祈祷为例,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曾描述道:在约翰·丹尼尔关于印第安人的整个船队在苏必利尔湖起航的故事中可以看到,阿尔衮琴族的印第安人在危险旅行时的做法——驶过200码后小划子停下来,统率者向神灵祈祷,“你创造了这个湖和我们——你的孩子们;你能够让水始终平静,而我们能够平安渡过”,统帅者继续做这类的祈祷5分钟或10分钟,然便将一撮烟草抛到湖里。其余的船也跟着这样做……[12]这即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一种体现。人类通过语言和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更与其他个体之间构建起联系。
3.原始宗教意识与教育发生
原始宗教活动能够以实践性的方式促使相互分离的许多元素产生联系,使不同的关系逐渐形成与稳固,进而统一起来;原始宗教不仅是早期人类对周围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和解释,而且具有礼仪规范和价值规范的效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力量[13]。教育与原始宗教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相同的实践性特征。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或信念,更是与人类行动密切结合的存在,它能够发展人的技能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将所习得的知识、情感、态度转换成实际的活动与操作,并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人灵活地适应和改造当下。除此之外,原始宗教活动在人类逐渐的认识和经验积累中是不断丰富与拓展的,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社会中,它几乎能够占据初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基本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具有与其相似的实践性,在某种维度上能与原始宗教活动产生重合。因此,涵盖领域广阔的原始宗教活动就有极大可能成为教育最初得以产生和发育的重要要素之一——教育基于原始宗教活动而出现和发展。关于教育发生的问题探讨需要参考原始宗教活动的相关内容,应当分析这些活动与教育的关系。
3.原始宗教活动与教育发生
在整篇小说中,“我”不管同父亲还是母亲都自始至终进行着看起来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的无效对话,“我不能把我要讲的事讲清,哪怕一点点”[3],所有的对话和沟通似乎也被文中反复出现的大雾所遮蔽,变为一团“更浓的雾”。
原始宗教活动丰富,本文仅以澳大利亚及其他土著居民可能都有的成年礼仪式为例,并加以分析。成年礼意味着男孩经历仪式性死亡,复活或者再生成成年男子,步骤可简要概括为:(1)在男孩约8岁时将其两颗下门牙用木制凿子敲掉,12个月后埋在地下18英尺深的地方;(2)大约在埋门牙的同时(即男孩出生的第9个年头)进行“割礼”仪式,此时,父亲弯腰对着孩子,给孩子取名字;(3)在男孩不经意的时候再次进行切割礼;(4)进行“维莱茹”仪式——成年男子们围着男孩,长者用刀划开自身某部位,让血溅到男孩身上,使男孩通过分享成年人的血液获得智慧和精力;(5)进行心理体验——男孩独自在森林里存活一段时间;(6)上述活动结束后,长者进行讲解,重述意义、标准、来源等。[14]在进行成年礼仪式之时,男孩实则是在接受广义的教育,他不仅逐渐习得群体中的行为规范和意义内涵,更越发清晰地感受到和认识到自身与他人、自身与整个集体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尤其是在“维莱茹”仪式中,男孩通过“血液”的方式与群体成员建构起一种自然而稳固的联系,从中学习到勇敢、智慧和传统。而在将这些东西内化的同时,男孩也将传承这样的仪式——教育作为传递文化和模式的功能便得以实现。可以说,原始宗教活动为教育中种种关系的建立提供了规范,成为最初教育发生的重要要素。
四、结语
综上,一方面,原始宗教的传递和传承需要借助教育这一方式,这种必然性有可能推动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最初的教育内容也需要从原始宗教中获得,教育在原始宗教的发生过程中得到充分滋养。本尼迪克特曾谈到,“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历史中,首要的是对自己所属社群传下来的那些文化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个人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个人已成为所属文化的创造物。到成人并能参加社群的文化活动时,社群的习惯已是个人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也成为个人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也已经成为个人的戒律”[15]。不可否认的是,原始社会中的文化模式和准则深刻体现在原始宗教中,而对社群传下来的内容的适应则离不开教育,故将原始宗教与教育发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具有合理性的。
总结来看,在明确了教育、原始宗教的概念后,我们对原始宗教作为教育发生的要素之一的事实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的角度主要从原始宗教意识和原始宗教活动入手。实际上,原始宗教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初民的原始宗教意识,两者必有交叉和重合。但为了便于讨论,也为了阐述清楚,本文选择对教育和原始宗教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加以论述,并进行“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的对应分析,以探讨原始宗教与教育发生的关系。对原始宗教这一要素的讨论也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教育的发生归结于心理或模仿等一元论,要看到意识、文化等要素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及在人们最初的较低生活水平中所起的物质性支撑力量,从而认识到教育发生问题的复杂性。当然,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因此,与教育发生相关的其他要素也应当具有社会性的特征,这样才有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意义和可能。
总之,竣工结算审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环节,是工程项目投资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审计人员作为“监督员”要不断摸索着前进,加强自身建设,促使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
[2] 陈桂生. 也谈人类教育的起源问题——与孔智华同志商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6(2):87-89.
[3]John Morreall,Tamara Sonn. 50 Great Myths about Religions[M].New Jersey:Wiley-Blackwell, 2013: 12-17.
[4] 孟慧英.再论原始宗教[J].民族研究, 2008(2):21-29+107-108.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M]. 武剑西,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18.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54.
[7] 朱天顺. 原始宗教[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26-38.
[8] 林耀华. 原始社会史[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407.
[9] 陈桂生. 教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6.
[10] 保罗·蒂利希. 文化神学[M]. 陈新权, 王平, 译. 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4.
[11]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金枝[M]. 徐育新, 汪培基, 张泽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77.
[12]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重译本)[M]. 连树声, 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92.
[13]陈荣富. 比较宗教学[M]. 北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37.
[14] 约翰·B·诺斯, 戴维·S·诺斯. 人类的宗教(第七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4.
[15]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 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2.
The Elements of the Occurrence of Education——Taking Primitive Religion as the Entry Point
HUANG Xiwen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occurrenc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reasonab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elements of primitive society. Among many elements of primitive society, primitive religion cannot be ignored, which permeates the life of the fi rst peopl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education.Taking primitive relig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ory”and “theory”, “practice”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and primitivereligion, so a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element and education. The cultural norms and patterns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are deeply reflected in the primitive religions, and the adapt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the community are inseparable from education.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imitiv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imitive religious activity, the primitive relig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occurrence of education; element; primitive religion; consciousness; activity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762-(2019)05-0025-06
收稿日期: 2019-04-09
作者简介: 黄希雯(1997-),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陈海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