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168(2008)03-0005-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又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深刻自觉。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一般说来,意识形态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中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的是该阶级共同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1](p.52)这段经典的论述,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
首先,意识形态是现实利益关系的表达和征兆,所谓超越现实利益关系的纯粹精神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的物质利益是其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深刻的根源,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以及由生产关系所制约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是人们为谋取利益而活动的结果,也是制约现实利益关系的原因。一切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都可以在这样的因果关系中找到最终的根源。因此,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是由一定社会利益群体的思想家抽象、提炼和升华出来的反映该利益群体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
其次,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根本利益之争,只要阶级、政党和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真正终结。由于利益关系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因此,考察意识形态的相关问题,必须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特定的利益所决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中来认识。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就会有相应的主流意识形态。一定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变化,都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有所反映。
再次,抓住事物的根本,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意识形态是先进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东西,判断其是否先进,不取决于宣扬它的理论家是社会贤达或知名人士,也不取决于意识形态机构拥有实际权力,而取决于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人是谁。如果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是大众,那么,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大众的根本利益的思想理论,就是先进的。反之,抹杀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回避直接的活生生的物质生产的意识形态则是虚假的。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从大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2](p.167)这段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在不同的所有制基础上,人们必然会有不同的情感、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之间的根本对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的。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人们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越丰富,就越增强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从而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更雄厚的基础,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种以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为依据的,反映人们生动的生产生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统一思想、鼓舞力量、凝聚人心的作用。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着它的彻底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彻底的,它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自秦统一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经济是封建的经济,反映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学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毛泽东称之为“旧文化”,是这种社会形态下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人要建立的,是与上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截然不同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历史告诉人们,这种新政治,就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新经济,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新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它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合乎规律的发展。它反对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主张实事求是、弘扬客观真理、倡导变革创新、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种彻底性,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它总是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的高度解读现在和审视未来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普遍的,从平衡、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扬弃,实现着新旧事物的更迭。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一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意味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劳永逸地完成,而是宣告了一项新事业的开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承担着不断总结经验,开辟未来的任务。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时代发展的呼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得到新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先进的,它始终代表和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先进的,就是进步的,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社会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最深刻的根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志。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其理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时刻关注为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的新的理论要求,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各种社会理论思潮相互激荡,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奋进的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辩证地说明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倡导的价值观念的丰富内涵。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体系是普遍存在的,是在现实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东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而提出的,它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在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把握和理解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价值和价值观谈起。价值这一范畴,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颇为关注的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别,人们对同一种社会现象或事物的价值判断是迥然不同的。所以,离开人们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生动的生产生活,是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价值的。价值依托并反映人的社会关系,它是人对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和获得的社会享受进行综合提炼的结果。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现象的总的看法和反映就是价值观,现实社会中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价值观的总和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体系。其中,由该社会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总和,就构成了这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由于核心价值体系是某一种生产方式统治下所必然产生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关系的观念体系,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反映现实经济基础的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物质方面的发展,外部条件的变迁,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等必然会随之变化,绝对的、永恒的、静止不变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没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发展变化的根源潜藏在现实的生产方式之中。现实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内容,这种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利益关系决定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利益的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发核心价值体系的变化。因此,我们从现实的经济结构出发,从具体的利益关系入手,就能够把握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它可能是立足当下的,切实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它可能是面向未来的,力图揭示理想的未来图景,但也可能是滞后保守的。所以,先进的社会形态中也会留有旧制度所遗留下来的一定程度的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落后的社会形态中也可以孕育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促进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特别是较之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催生全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动力。因此,考察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须从历史的角度,并抓住该社会的生产条件以及由这种生产条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才能分清它的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统治的刻意粉饰还是大众的根本需要的真实表达。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劳动是为了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繁荣,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正是有了这样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一种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反映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全新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新中国应运而生。
价值观支配和调节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注重引导全社会形成和巩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众多重要思想,积累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3](p.831)。又如: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关于要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等[4](pp.22-68)。再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于党要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关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关于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等等[5](pp.64-72)。这些思想对于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大众形成建设全新的伟大事业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至今仍具重大意义的宝贵经验。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诸如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等,都曾使思想文化建设陷入混乱并偏离了方向。邓小平在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同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6](p.306)。这说明,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要为改革开放大局服务,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抓住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需要。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表现在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表现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它强调的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它提供的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进一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课题。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理想,能够发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巨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昭示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把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国家振兴、民族兴旺以及个人幸福的必要前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第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一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来深刻认识它的战略意义,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战略目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全面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根据实践的需要作出新的判断。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思想观念领域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特点。
一是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带来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改革每前进一步,必然会涉及对现实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受益的大小、先后是不同的,而且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推到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社会上逐渐出现了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打工群体等社会阶层。不同阶层直接的切身利益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工作目标和生活态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人们千百年来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惧怕变革、宗法血缘、人身依附等思想,有利于形成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等。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要求人们遵循平等竞争的规则,要求人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但是,市场经济在促进人们观念更新和进步的同时,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是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思想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发生碰撞,不同的种族、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不可能再是封闭的。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成,或者维护一种思想,必须要接受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挑战和洗礼。这种全球的互动性和相关性使思想文化的传播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快捷,使得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占的政治经济优势,利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凭借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通过文化产品、商品等各种载体,对发展中国家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情况表明,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行进,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生活看,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不是坏事,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多重选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只要使之朝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就能够起到推动观念更新、促进社会进步的软实力作用,这就需要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来构筑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来引导和凝聚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政治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认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实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批判继承中繁荣发展。
(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时代性在于它始终以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任何时候也不脱离现实生活。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应时代呼唤,提出新的原理和判断是理论创新,运用已有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同样是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必须要反对任何形式的脱离实际的、脱离生动的生产生活的面壁虚构。认真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这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二)深入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理论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立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深入分析和回答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党的十七大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回顾历史,这十个“结合”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怎样从新的实践需要出发,更好地做到这十个“结合”,是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回答的新问题。要深入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透彻把握,离不开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正确认识,离不开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实质的了解。
(三)全面认识和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塑造高尚的民族品格和坚定的民族志向。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7](p.70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因为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中,才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四)始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始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反映人民群众之所想,引导人民群众之所求。一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对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宣传和研究,必须要全面、完整、准确,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都是有害无益的。二是不断吸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的思想观点和新的语言表达。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相对独立,都有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体系。主流意识形态要与学术研究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党和政府才能够充分吸收学者的智慧,使党的思想理论能够从学术研究和探讨中吸收新鲜的营养。创新性是衡量学术成果质量的重要尺度,不断涌现新观点、新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三是党的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学习古代典籍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表达。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以丰富的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因此,我们要以敬畏的心情扎扎实实地学好母语,理直气壮地用好母语。此外,我们还要向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学习他们经典作品中的精彩华章,学习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日常语言。语言丰富了,理论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就增强了,这有利于坚决彻底地反对党八股等一切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东西。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项战略任务的源泉来自人民群众,关键在于党。只要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能够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只要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我们就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改革创新的伟大事业中,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