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景观与地下建筑空间的融合——广州岭南广场设计竞赛方案设计论文_黄进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

概要: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位于重要节点的大型城市空间设计越来越多,而且愈发的重要和复杂,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地下轨道和市政交通、大量人员的集散、相应的配套服务和商业设施,与既有建筑的衔接,地域特色的体现和文化传承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地上景观和地下建筑空间的融合。本文以参加广州岭南广场设计竞赛,取得第二名的的方案设计为例,探讨重要大型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方法和心得,同时诠释新时代背景下建筑文化中的岭南特色。

关键词:岭南广场 地上景观 地下建筑空间 地域特色 文化传承

项目背景

岭南广场项目用地位于广州塔以南,新港中路以北,两侧分别为规划中的广场东路和广场西路。比邻新建的广州美术馆、科学馆、博物馆三大场馆和赤岗塔公园,北向广州塔,南接TIT创业园,双塔路和赤岗涌从场地中横穿而过。同时规划有未来的地铁十二号线、十九号线和apm线在此交汇,具备文化旅游、展览展示、交通集散、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根据广州新中轴线南段的重要地位,融入广州岭南文化特色,满足市民游客观光、休闲、参与、体验、互动、集散的功能,与北边的花城广场呼应互补,携手“三馆一场”共同为城市注入更多新时代的活力与创意。

2015年底至2016年初广州市举行了岭南广场项目的设计竞赛,本文介绍方案取得方案设计竞赛的第二名。

设计构思

本设计以“花枝锦绣、春驻岭南”为概念,作为已有中轴线的延续,又作为南段中轴的起点,绿色的城市中轴宛如“花枝”般不断发展,不断开拓,不断生长,被串联起的一个个城市标志性建筑,如同枝头盛开的繁花、结成的硕果。伴着城市的发展繁荣,“花枝”也随之蔓延,壮大,生生不息......

规划设计

设计规划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地下停车位:约2300辆。地上以景观为主,将用地内的道路和主要商业功能放置在地下两层,地上场地突出体现“都市客厅”的特点,将景观和广场最大化,对公众开放。虚化商业和建筑体量,将联系三大馆之间的连廊和少量地上构筑与地面景观相结合,以地景建筑的方式来呈现。利用地形高差、风雨连廊、露天展台等设计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公众的参与度。将“塔、园、馆”有机连接,成为一个“可行可留”、“动静相宜”的对外形象展示和市民休闲场所。

北广场对接广州塔二层平台,以广州塔为起点,利用坡地与地面相联系,采用空中连廊横跨下沉式广场的空间设计。地面景观在平面形态上虽非完全对称,但与花城广场的弧形对称中轴遥相呼应,凸显广州塔在空间上的的中心地位,同时又向南开放延展。

南广场横跨双塔路和广场东路与西路。在美术馆和赤岗塔之间形成开阔广场,利于人流集散。同时在靠近双塔路一侧设置通至地下二层的下沉采光中庭。以采光中庭为交通核,来组织两个地铁站、过街隧道、和公交站台的交通人流。设置地景连廊,连接美术馆、科技馆和博物馆三大场馆,使风雨天气对场所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南广场的尽端,随原TIT创意园的地形,设置逐级抬高的台地,围合成露天展台,供公众使用。

园林景观

景观设计上延续了花城广场弧线形设计语言。花藤般蓬勃生长的弧线形地景构筑,由北往南不断发展延伸,串联起岭南广场上一个个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跨越南北广场的空中廊桥在地上景观空间与地下商业空间中高低起伏,模糊了地上地下空间的界限,使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

地下空间设计

地下空间除地铁站台外,商业和地下停车都布置在地下两层,商业设计依照线性空间布置,从地下串联起整个广场。除地上游览路线外,增加一条地下行进路线,并与美术馆、科学馆、博物馆负一层和负二层连通。

每100米距离,采用各层通高,下沉式采光中庭的形式,对地下线性空间放大,引入自然天光和垂直交通。把通高的下沉广场作为景观设计和空间组织的核心节点。在南广场商业行进路线的尽端设置连通地面的大型景观坡道,使地下地上空间自然过渡,浑然一体。

设计心得

1.对传统精神的现代诠释

设计要求体现岭南特色,如何用设计语言对“岭南”诠释?是重现西关大屋式的灰墙黛瓦,亦或是南国水乡的精致园林?最终我们从场地起点被昵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找到答案。“小蛮腰”如今已成为了广州的崭新城市名片,亦如艾菲尔铁塔对于巴黎的意义。其白色轻盈、精致秀丽的形象,亦是岭南传统精神的一种现代升华及体现,犹如婉转百年的粤剧、温润千年的珠江水一般。

设计从“花枝锦绣、春驻岭南”的设计概念,在场地中设计花枝般蓬勃生长的弧线形白色地景构筑,以广州塔为起点,由北往南不断发展延伸,以现代建筑形态诠释岭南传统精神的精致婉约。

2.多维度空间的设置

空间上利用不同标高坡地与地面相联系,采用空中连廊横跨下沉式广场的空间设计,从地上的观景高台到地下商业,不同高程之间在同一处交汇、碰撞、相容。创造出地下两层,地上两层的四维空间。

空中廊桥在地上景观空间与地下商业空间中高低起伏,模糊了地上地下空间的界限,使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纵横交织的立体空间丰富了中轴线广场的景观维度,也激发了各种市民活动的可能性。

3.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自然过渡

以下沉采光中庭的形式,对地下线性空间放大,引入自然天光和垂直交通。以通高的下沉广场作为景观设计和空间组织的核心节点。地上层和地下层之间的高差采用退台、螺旋坡道等形式逐步过渡至地面。

4.城市广场的公众参与性

摆脱单纯的城市广场纪念性和形象性的“大而空旷”,跨越南北广场的空中廊桥,既是景观要素,又是供市民遮阳避雨的交通连廊。沿中轴线设置了一系列市民休闲活动功能区:大众健身区、极限运动区,满足不同年龄层市民的健身活动需求。在场地尽端,创造性设置“城市文艺舞台”,可以举办各种户外文化活动呈现出广州当代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结语

岭南广场是地上景观与地下建筑空间相融合的典型案例,也是在建筑文化中如何体现广州当地岭南特色的新型尝试。随着时代发展,城市设计的要求提高,这种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一体设计,综合多种因素和功能的工程项目在新型的城市建设中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和实践。

论文作者:黄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  ;  ;  ;  ;  ;  ;  ;  

地上景观与地下建筑空间的融合——广州岭南广场设计竞赛方案设计论文_黄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