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临空经济区建设及与周边地区互动关系研究论文_王峰玉,闫芳

郑州临空经济区建设及与周边地区互动关系研究论文_王峰玉,闫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航空经济发展河南协调创新中心 河南郑州 450015)

摘要:随着机场功能的综合化和临空产业的兴起与聚集,临空经济区成为影响城市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作为国家战略,必将带动郑州临空经济区和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文章在对临空经济区相关理论、概念综述的基础上,分析郑州临空经济区的经济产业特征和空间布局模式,并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交通衔接等方面提出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 临空经济区 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

1、引言

在“速度经济”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机场正从航空运输网络的“节点”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多功能综合性“空港”,进而推动机场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引发其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共同演化成一个临空经济高度集中,并具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经济区域——临空经济区。不同于传统的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临空经济区以机场为依托,随着航空物流业的迅速增长和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形成一种新的产业聚集模式和新兴的经济形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新型功能区,并逐渐由属于“城市的机场”向属于“机场的城市”过渡。[1]作为地区经济的新引擎,临空经济区将是未来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的高效模式,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并引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潮。

2、临空经济区的概念界定

临空经济区强调在机场的带动影响下,在航空港的邻近地区和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可达地区出现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形成与机场相关的航空运输、航空物流、航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发展为具有临空特色的城市功能区,且大多集中在距离空港15km范围内[2]。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空港经济区、航空城等。

临空经济区的空间布局模式属于典型的圈层结构,一般来说,其土地利用呈现出以机场为核心,距离机场越远土地价值越低,并同时受到机场周边运输条件的影响,共分为四个圈层:第一为机场核心圈层,位于机场周边1km范围内,主要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和机场运营相关的产业,如飞机后勤、航空货运、停车场和航空公司的办事机构等;第二为商业服务圈层,位于机场1~5km范围内,主要发展航空物流、总部经济、餐饮住宿和商务服务,是受到机场直接带动发展的区域,包括为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如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机构、生活服务设施等;第三为航空制造圈层,位于机场周边5~10km范围内,或在空港交通走廊15分钟车程范围内。该区发展受到机场间接带动,利用机场的交通优势和口岸发展具有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会展等;第四为外围辐射圈层,在机场周边10km~15km范围内,受到机场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该区的产业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包括前三个圈层区的相关产业,也包括受机场影响从别处转移过来的经济活动,如居住生活、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现代农业等。另外,受到临空经济区的影响,周边区域产业、空间等发展战略都会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以航空港为平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区域分工格局中。

3、郑州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特征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其总体功能定位是全国大型复合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所在地,以航空客货物流、临空制造业、现代商贸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航空新城。未来将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激发了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浪潮,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寻求到新的动力。在此基础上,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也明确提出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希望通过航空港的引领带动,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因此,郑州临空经济区的产业选择、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郑州市都市区、中原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3.1空间规模

根据总体规划,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规划范围为西至京港澳高速、北至双湖大道(郑民高速南侧约 2 公里),东至 S223 改线(新 107 国道线东侧约 6 公里)、南至炎黄大道。规划范围面积约 415 平方公里,其中郑州市范围约 350 平方公里,开封市尉氏县约 65 平方公里[3]。由此可见,试验区面积相当于一个大城市的规模,与原有郑州市区的面积相当,并且横跨两个行政区,是一个超大尺度的空间开发片区,同时涉及到不同行政区、不同层级机构的协调。从临空经济区的圈层结构理论分析,试验区的平均空间半径约21平方公里,完全涵盖四个圈层范围。因此本文中郑州临空经济区的范围界定为试验区的整个规划范围。

3.2经济和产业特征

在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其主要依托郑州新郑国家机场和综合保税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航空物流等产业集聚,具备一定的城市功能。从2013年上升为国家战略起,借助于各种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推进,航空港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产业集群 快速成长,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快增长,城市功能逐渐完善。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亿元,三年年均增长21.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21.8亿元,三年累计超过1100亿元;进出口总额完成483.3亿美元,增长1.7倍,约占全省的67.4%以上。

从新郑国际机场的角度看,其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729.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0.3万吨,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速居全国主要机场首位,货运行业排名由2012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机场开通全货运国际(地区)航线30条,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中欧班列(郑州)综合运营指标保持全国领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进入“双跑道、双航站楼”运营新阶段,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机公铁”零换乘的机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智能终端产业加快集聚,累计签约入驻手机整机及配套企业121家,智能手机产量突破2亿部,占全球出货量逾1/7,精密机械、生物医药、大宗商品等领域一批标志性项目开工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3.3空间布局与模式

遵循航空港空间布局的圈层结构模式,结合郑州试验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空间格局为“一核领三区、 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以空港核心区为中心、北侧城市综合性服务区、南侧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和东侧临港型商展交易区呈扇形分布于周边;以南水北调、小清河滨水景观廊为两脉构建生态绿网,同时结合城市功能 形成北、东、南区三个城市中心,北区主中心为公共文化航空金融中心、南部 副中心为生产性服务中心、东部专业中心为航空会展交易中心;依托新 G107、迎宾大道构建东西、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线。同时构建三环骨架,机场功能环由机场至新密快速路辅道-空港核心区外环线-豫港大道组成,以环形通道加强核心区内部组织联系;城市核心环由双湖大道-新G107-商登高速辅道-四港联动大道组成,串联各个功能片区;拓展协调环由郑民高速辅道-广惠街-炎黄大道-G107 辅道,加强实验区与外围组团联系[3]。

4、郑州临空经济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分析

4.1增长极的带动效应

郑州航空港试验区提出要 “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通过建设郑州大型航空枢纽,吸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及制造、电子信息等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机场周边集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实验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临空产业不断壮大、人口加快转移,促使城市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绿色智慧、开放兼容、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航空大都市。其功能定位强调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特别是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试验区发挥着重要的增长极带动作用,通过强化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延伸面向周边区域的产业和服务链,推动与郑州中心城区、郑汴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

4.2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推进城市间的分工合作,使自身的资源要素和空间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郑州航空港试验区打破行政界线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周边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培育和外部力量推动构建起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以商品链整合起来的全球生产体系,形成具有地方嵌入特点的互利式区域经济格局。

试验区外围的郑州、开封、许昌呈三角分布态势,其距离新郑国际机场均在30-60km以内,交通便捷,具有地缘近邻优势,在承接港区部分产业和服务功能、培育和发展临空经济方面有较大优势。郑州应以中原城市群龙头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为功能定位,既要作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又要充当区域性先进制造业高地;许昌是河南第四大经济体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可依托其航空客货枢纽港,发展航空运输业的辅助产业,依托中原电气谷等高端平台,发展电力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利用鄢陵花木产业优势和优良生态环境,打造航空都市区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另外其中心城市逐渐向北方向与郑州逐渐融合,形成许昌中心城区-长葛城区-新郑城区-郑州中心城区串联而成的、依托交通走廊联系、以临空经济产业为核心的城镇走廊[4];开封可在郑汴一体化已有基础上强化以空运为依托的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郑州可在现代物流业领域与开封形成合理分工,通过市场机制在物流信息共享、统一配货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旅游开发方面,开封和许昌可利用主要旅游资源性质相近的特点,联合推出古都历史文化国际旅游线路。

4.3交通体系衔接

郑州机场1.5小时航程内覆盖中国2/3的主要城市和 3/5的人口,具备发展航空运输的独特优势。随着机场二期建成投用,郑万、郑合高铁开工建设,郑机城际投入运营,试验区外部高速路网和内部路网体系日趋完善,但其“四纵六横”快速路网还未成型,与京港澳高速、机场高速等的连接尚存在断点,且多式联运设施、中转分拨设施等多处于在建或规划阶段。因此,实验区航空物流多式联运“零换乘”仍存在困难,还难以实现物流货运的无缝对接,同时也影响着郑州航空物流辐射范围的拓展。

未来按照“环型+放射”路网框架,完善高速公路网,依托京港澳高速、机西高速、郑民高速和商登高速,构建围绕实验区、辐射郑州市及周边地区的“高速环”,增加高速出入口。改造提升干线路网,推进G310、G107、S102等涉港国省干线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连接主城区及各城市组团的快速路网建设,构建“四纵五横半环”路网布局,实现对实验区各功能片区及重要枢纽节点全覆盖。建成开封至港区、许昌至港区快速通道,为开港经济带、许港产业带发展提供支撑。通过构建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能够实现实验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以满足实验区经济对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通过对实验区周边交通资源的立体化设计,形成区内南北交通便捷、东西两翼畅通、内外衔接有序的无缝运输体系,其集聚和配置资源的能力能为实验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曹允春,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模式及演进机制分析[J].城市观察,2013.2

[2]魏晓芳,赵万民,黄勇等,现代空港经济区的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模式[J],经济地理,2003,8

[3]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总体规划(2014-2040)文本

[4]汪雪峰,冯德显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郑汴许成长三角空间组织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12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项目(3532),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4-GH-090),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4093003)

作者简介:

王峰玉(198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设计

论文作者:王峰玉,闫芳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  ;  ;  ;  ;  ;  ;  ;  

郑州临空经济区建设及与周边地区互动关系研究论文_王峰玉,闫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