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绿色产品出口_企业标志论文

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绿色产品出口_企业标志论文

论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浪潮论文,我国论文,全球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深入,席卷全球的绿色浪潮,推动了绿色产品贸易的蓬勃发展。这对我国出口贸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的出口。

一、绿色浪潮迅速席卷全球

生态经济学的奠基人赫曼·达利曾经反复告诫我们:人类经济是基于并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体系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经济行为的范畴相对于生态系统的范畴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然而,世界经济特别是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不断丰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当环境污染发展成为世界性问题时,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把每年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揭开了人类环境保护的序幕。20多年来,人类为保护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进展步履艰难,竟赶不上环境恶化的步伐。人类面临着新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有史以来与会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一次“绿色国际会议”。全世界178个国家的118位国家首脑和上万名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五个重要文件。这次大会把人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里程碑。会后,各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以“绿色革命”为重点,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已经并继续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21世纪必将成为“绿色世纪”。

(一)WTO(世界贸易组织)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WTO于1995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GATT(关贸总协定)。它不仅重视关税和贸易,而且高度重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规定的WTO的宗旨,与GATT的宗旨有了很大改进, 主要是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第一,WTO 活动的宗旨和目的是“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最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保护和维护环境”。第二,“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相应的环保措施”。第三,“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相应的份额”。为了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WTO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 直属总理事会。其主要职责是监测国际贸易及环境手段,协调贸易和环境的关系,探索全球环保—贸易—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最佳模式。WTO 充分发挥“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作用,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关于贸易、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对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WTO高度重视环保问题, 环保问题将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也是WTO 未来深入谈判的重要内容。

(二)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原意专指农业革命,即通过生物技术和虫害及营养一体化管理,保护现有可耕地、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绿色革命”的内涵不断扩大,现在已扩展为食物天然化、环境绿色化、空气和水源纯净化的革命,即人类保护和优化生存环境的革命。美国政府决心做“环保骑士”,“把可持续发展的美国带入21世纪”。他们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改变气候行动计划》、《绿色照明计划》、《绿色建筑计划》、《绿色电脑计划》等,积极推广“生物技术”、“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无污染工程”等绿色技术,大搞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产业群”。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以“21世纪新地球”为题的绿色地球百年行动计划。各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争先恐后地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目前已生产经营绿色产品3600多种,居世界前列。欧盟不断增加对环境保护研究和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业的投资,在税收、信贷、出口政策上扶植绿色产品的生产,加快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当“世界绿色革命的带头人”。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加“绿色革命”,加强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韩国决心控制煤炭、石化燃料使用的比例,扩大城市绿色面积,净化水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垃圾处理率,积极发展环保技术,使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201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印尼正在采取措施保护亚洲最大的热带森林。巴西政府制定了新法令,保护大西洋森林带的生态平衡和林业资源。

(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结出了丰硕成果。绿色产业,是指产品和服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它不仅包括生产环保产品的环保工业及环保技术服务业,而且广泛渗透在一、二、三产业的各领域、各部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它以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应用性、发展的持续性获得了人类的普遍欢迎和各国政府的积极扶植,发展势头迅猛,效益可观,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支柱产业。

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银行不断增加“绿色投资”,力求在未来国际绿色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美国每年都投入几百亿美元发展绿色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绿色产业国和环保设备出口国,每年环保设备对外贸易顺差超过60亿美元。美国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少产生40%至50%的废物,少使用20%至25%的原料;生产可以维持美国新增加的3000万—4000万人口的能源,有毒废气的排出量低于1995年的水平。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的国家之一。80年代后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绿色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贷款给绿色工程。1993年,德国政府拨款80亿马克,之后逐年增加,用于扶植绿色产业。近几年, 德国绿色产品的市场价值每年平均超过500亿马克,环保设备年均出口额达360亿马克,超过钢铁业出口。 日本政府从1993年起,推行综合能源环境对策,投资5800亿日元,之后逐年增加,扶植绿色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与环境协调方向转变。据测算,从1993年到1999年,在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绿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韩国从1992年到1999年投资180亿美元扶植环保产业,环保企业数每年递增20%以上。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对世界177家投资和商业银行中的90家银行的调查,今后15 年全世界对“绿色工程”投资和贷款的银行数量将增加2倍, 投资和贷款金额将增加6倍,绿色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绿色市场丰富多彩

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世界上开辟了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等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庞大绿色市场,为国际竞争增添了新热点。世界银行统计数字表明,1992年全球绿色市场价值为2100 亿美元, 1997年扩大为4500亿美元,到2010年将突破10000亿美元。

当前,国际市场上丰富多彩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服装,从绿色用品到绿色玩具,从绿色家电到绿色汽车,从绿色住宅到绿色建筑,从绿色能源到绿色材料,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旅游,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在美国,新产品中绿色产品所占比重,1990年仅为5 %,1999年提高到80%。目前,德国、日本等国开发的新产品中,绿色产品都占60%以上。绿色消费是拉动绿色市场扩展的原动力。据有关资料显示,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意大利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在欧洲市场上,40%的人喜欢购买绿色商品,贴有绿色标志的商品更受青睐。82%的德国消费者和67%的荷兰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在亚洲,挑剔成癖的日本消费者对普通饮用水和空气都以“绿色”为选择标准,罐装水和纯净的氧气成为抢手货……

绿色消费和绿色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说明,21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绿色产品和服务将主导21世纪的市场。谁尽早使自己的产品绿色化,谁就能把握21世纪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有远见的企业家都在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所谓“产品绿色化”,就是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到营销、服务等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面绿色化,它包括产品设计绿色化、生产环境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本身绿色化和产品营销绿色化五个层次。

二、绿色浪潮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环保法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自1971年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制定和实施了近200 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和公约,各国制定的环保法规也越来越多。其中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最大的是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和关于严格限制农副产品有害化学物质含量的法规等。

1985年,国际社会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又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召开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对议定书进行了若干修改和补充,形成了《议定书修订案》,将受控物质扩大到7大类100多个品种,规定缔约国到2000年禁止生产和使用氟利昂、CFC[,3]、哈龙、四氯化碳、三氯乙烷等。 这些物质都是基本化工原料,用途很广,涉及的相关产品达数千种。随着议定书的实施,许多产品,如使用氟利昂的制冷设备、冰箱、各类化妆品等将逐步退出市场。我国1989年正式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成为修正后《议定书》的缔约国。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受影响的出口产品达数百种,主要集中在塑料制品、气溶胶产品、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电子、机械、化工、医药等行业,涉及年出口额100 多亿美元。这些产品的主要贸易对象国大多已于1996年停止生产与使用,使我国遭受了巨大损失。例如,家用电冰箱出口量和出口额,1993年比1988年分别下降65.75%和78.68%,1998年又比1993年分别下降33.65%和28.36%。

在丰富多彩的绿色市场上,倍受青睐的首推绿色食品,即无污染、无公害、无有害化学物质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因此,1994年4月第24 届“联合国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讨论确定了176种农药在各种商品的最高残留量、 最高再残留量和指导性残留量;世界各国对进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管理和限制日益严格,纷纷制定法律法规,禁止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产品进口。在我国农业中,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方式取代,化肥、化学农药、各类生物激素等逐步被普遍采用,但这些物质容易使粮食、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水果等含有有毒化学品,其出口深受国外关于限制或禁止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超标食品进口法规的制约。因我国禽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有害微生物超标,欧盟委员会曾于1996年8月1日做出决定,全面禁止中国禽肉向欧盟出口。1996年12月又发布命令,自1997年7月1日起,不准中国的双壳贝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要求进口商品满足ISO9000系列标准外,又附加了许多其他条件。1995年FDA 宣布对中国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中国出口美国冻龙虾由1995年的1203.9万美元,减少到1997年的56.7万美元,冻螯虾由23.8万美元减少到2.4万美元。 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大米要求检验的残留项目从1994年的56项增至1995年的64项,1996年为81项,1997年91项,1998年104项, 给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国际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使污染产品的国际市场被绿色产品市场所代替,会带动绿色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中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口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壁垒。它是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目前,国际上经常使用的绿色壁垒主要有:第一,“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些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环境税。第二,“绿色技术标准”,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第三,“绿色检疫”,某些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特别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性物质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要求十分严格,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进口。第四,强制性措施,一般是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过程等不符合本国环境要求为理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第五,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以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为理由采取的强制性进口限制措施。第六,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随着全球绿色浪潮的发展,绿色壁垒日益多样化,在操作上有多管齐下的趋势,客观上保护了发达国家利益,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增加了难度,对我国出口贸易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一,影响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测算,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其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0%。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它们纷纷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保护主义日趋强化,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因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出口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有缩小的可能。如欧盟从1996年下半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国104种纺织品和服装退出欧盟市场。接着,日本、法国、捷克、 荷兰等国也要求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不使用偶氮染料,使我国市场大大缩小。

第二,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1978年到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达到85%。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增大,影响了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贸易停滞不前,除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外,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

第三,降低出口经营的经济效益。在绿色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而我国的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众多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营销、服务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管理,从而增加更多的检验、测算、认证、包装等费用,使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降低出口经营的经济效益。

随着绿色浪潮的发展,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会团结起来,共同拆除绿色贸易壁垒,建立贸易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环保—贸易—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目标。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的前途是光明的,机遇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绿色产品代表了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全球绿色浪潮给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培植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品出口,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保证出口贸易健康、持续、稳定增长。

(三)绿色标志制度和国际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绿色标志,亦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商颁发的,证明其产品符合环境标准的一种特定标志。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志印在或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少。绿色标志制度发展很快,现在已有30多个发达国家、2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出绿色标志制度,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蓝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美国的UL和“绿十字”、加拿大的“ECP”标志”、 法国的“NF环境”、欧盟的“CE”和“FV”、印度的“生态标志”、新加坡的“绿色标志”等。国际标准组织(ISO )正在研究如何制定国际上统一的绿色标志制度。所以,21世纪是绿色产品的世纪,绿色标志将成为新世纪阳光下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绝大多数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水平很低,仍处于排污口控制阶段,根本没有树立全过程防治污染的绿色管理思想,对绿色标志认识不足,申报绿色标志的企业了了无几。据有关专家根据发达国家公布的绿色标志产品类别测算,我国受影响的出口产品额占对其出口总额的24.88%。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绿色标志制度,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纳入绿色标志的范围,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将受到影响,其冲击程度和结果将大大超过反倾销案。同时,绿色标志制度也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良好机遇,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绿色浪潮使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导产品,绿色标志则是开启国际市场的钥匙,谁获得绿色标志,谁就能占领国际市场。青岛海尔集团生产的无氟冰箱率先获得欧盟绿色标志后,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济南小鸭集团生产的“小鸭牌”洗衣机1996年获得欧盟“CE”认证后,年订货量由1995年的5万美元猛增到1650 万美元。如果全国的大型企业都达到海尔、小鸭的水平,那么我国的出口贸易必然产生历史性飞跃。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 环境管理委员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制定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并于1996年9月至10月正式颁布。 这一标准要求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不仅符合质量标准要求,而且在设计、原料准备、生产、使用、消费和用后处理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损害。 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颁布后,世界各国都很重视。1996年年底,我国开始进行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管理体系认证试点。海尔冰箱率先通过认证。接着上海巴斯夫、厦门ABB、科龙、 大连三洋制冷等企业也相继通过认证。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至今还很不重视ISO14000系列标准,许多企业还对此缺乏基本认识,更谈不上争取通过认证了。没有获得ISO14000认证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遇到障碍。如果不尽快争取通过ISO14000认证的话,我国的出口贸易将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ISO14000国际标准也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ISO14000表明的不仅是产品质量好,而且更重要的是生产经营产品的企业符合绿色化要求。在国内外市场上,ISO14000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绿色保证书。通过ISO14000认证,不但获得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而且获得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这就会吸引和激励企业按照ISO14000标准抓好管理和科技进步,努力开发绿色产品,争取早日通过ISO14000认证,为祖国的出口贸易做贡献,为企业和国家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地位。

三、我国扩大绿色产品出口的对策

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已经起步,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于“幼年期,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很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应该顺应全球绿色革命发展的浪潮,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的出口。

(一)建立健全扩大绿色产品出口的机制

绿色革命浪潮的实践告诉我们:对外开放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关系密切,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但是,由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外贸战线往往片面追求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出口创汇的增长,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了出口生产失控—生态环境恶化—出口效益下降的恶性循环。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发展很不协调。因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树立环保意识,建立健全扩大绿色产品出口的机制,尽快协调好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认真学习研究WTO等国际组织关于环境和贸易问题的宗旨、原则、 公约、协定和议定书,分析和把握全球绿色浪潮的新动向,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加强环境与贸易立法,促使绿色产品出口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学习借鉴外国建立绿色贸易制度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制度,并把绿色贸易制度建设纳入整个贸易体制改革的轨道,促使中国的贸易体制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树立绿色竞争意识,增加投入,以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开发绿色产业,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积极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出口,把绿色产品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优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建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保证绿色产品出口贸易的高速、高效发展;积极申请绿色标志和ISO14000认证,充分发挥通过认证产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引导我国出口贸易向有利于生态环境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是发展绿色产品出口的基础,我国绿色产业刚刚起步。我国绿色产业产值1997年为522亿元,1998年为562亿元,1999年为611 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左右。进一步扩大绿色产品出口,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第一,制订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由于绿色产业涉及范围广,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绿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分步骤多梯次推进规划的实施,把绿色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绿色产品出口的牢固基础。

第二,发挥政府经济职能,建立健全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因为绿色产业外部性和公益性强,技术含量高,需要投入大,离开政府的扶植很难发展。所以,我国应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经验,正确发挥政府经济职能,建立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法律和行政手段调节为辅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制定系列外围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环境污染治理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

第三,建立绿色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由于绿色技术投入多、风险大,企业不愿意也没能力承担技术开发带来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首先,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银行增加贷款、设立开放式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允许绿色企业上市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其次,合理安排资金投向,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资金投向不同的绿色领域,保证每笔投入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四,积极利用国际绿色资源,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创新、推广、应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利用外资、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对绿色项目的优惠贷款,发展我国的绿色产业,扩大出口,增加就业。

(三)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

绿色企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绿色企业是生产和出口绿色产品的基地,没有绿色企业就没有绿色产品的出口贸易。我国绿色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1997年仅9,090家,1998年发展到 12,000家,1999年为12,81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不足5%, 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人数的6.8%, 许多企业及产品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认证标准,离国际标准差距很大,国际竞争力不高。因此,必须依据国际标准,培植又多又好的绿色企业。

第一,采用绿色技术。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改造或取代传统技术,是培植绿色企业的关键。目前,以占领世界绿色产品市场为目的,以争夺绿色技术制高点为中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级政府应支持企业建立绿色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搞好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绿色技术,搞好消化、吸收、创新和应用推广。

第二,搞好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搞好绿色管理,宜着重抓好: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决策中,不断研究实施本企业的环保措施;强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绿色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策略由“末端治理”转向“污染预防”,力争“零污染”或“污染最小化”;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教育,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第三,生产绿色商品,争取绿色认证。企业应生产“安全、节能、无公害”的绿色商品,实行绿色包装,争取绿色认证。特别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以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争取获得贸易对象国的绿色认证,例如美国电器产品的UL认证、水产品的HACP认证,加拿大的CSA认证,德国的GS认证,欧盟的CE认证等。

第四,组建绿色企业集团。通过政府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资本运营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组建绿色企业集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集团规模要适度,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研究国际动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壁垒的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打破绿色壁垒,扩大出口创汇。

第一,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的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反复认真研究主要贸易对象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第二,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靠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争取通过国际标准绿色认证或出口市场的绿色标志认证;积极推动中国绿色标志与其他国家的绿色标志相互承认、相互协调,并通过签订条约、协议等从法律上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三,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经验教训,根据出口商品的特点和拟进入目标市场的要求,制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第四,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提出抗辨,依据环保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还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条款,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保证我国的绿色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标签:;  ;  ;  ;  ;  ;  ;  ;  

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绿色产品出口_企业标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