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苹果“产销繁荣”的背后——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省论文,苹果论文,甘肃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产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秋高气爽的九月,陇原大地,苹果红了。 走进甘肃各地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各式各彩的苹果。有装在卡车上的、有摆在小摊上的,一袋袋、一推推,有粉红的、桃红的、还有翠绿的、姜黄的,有圆乎乎的、有椭圆状的、还有最具特色的蛇果,像一个个深红色小灯笼似的。 甘肃苹果产业产区主要分布在庆阳、平凉、天水和陇南等地。近年来,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的“市长、县委书记卖苹果”、“潘石屹代言天水苹果”等事件背后的问题就是甘肃苹果产业的滞销问题很突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甘肃苹果产业种苗繁育栽培普遍落后,科技支撑能力薄弱,需要打通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甘肃苹果产区大多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病虫危害轻,自然隔离条件好,土壤深厚,符合种植苹果的各种指标。生产的苹果色泽鲜艳,肉质细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静宁是甘肃苹果栽培第一大县,中国优质的苹果生产基地和苹果出口基地。 春季果树绽放花蕾,一片雪海;夏季青枝绿叶,碧翠欲滴;金秋丰硕的红苹果挂满枝头,美不胜收…… 1923年静宁引进苹果,一直是由果农自己经营,形成规模的果园较少,更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科技和财力用于新品种果树的培育和种植。 近几年,甘肃省苹果主产区新建果园增速较快,每年新增40~60万亩,老果园改造在5~8万亩,苗木需求量在2200~3300万株。而甘肃省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省内仅有的几家苗木繁育企业基础条件薄弱、总体规模较小,年生产量约750万株,约占苗木需求量的30%。新建果园所需苗木大量从山东、陕西等省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平茬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加之苗木繁育大量采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现有果园绝大多数采用乔化栽培,树体高大,枝条密郁,通风透光不良,尽管这几年一些地区进行了疏密改形,但目前10年以上的大部分果园依然密闭,枝叶交叉、旺枝和见不到光线的下垂无效枝并存、树形紊乱、未形成稳定的树势,果实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果园产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但新栽果园仍然采用乔化栽培,若不及时调整,任其发展,过不了几年,又需进行疏密改形,走过去的老路。 自然灾害也是甘肃省果农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主要灾害有霜冻、冰雹。霜冻一般出现在冬春换季,那时正值果树开花。农民的主要防冻措施是在果园里点火放浓烟,使得浓烟罩住整个果园,防止霜降在正在开花的果树上,虽然这个措施有时候很有效,但霜冻很难预测,造成的损害也是很大;冰雹一般在夏季,晴空霹雳似的突袭,防不胜防,好在政府在居高点建立防冰雹设备,天气预报局也时时刻刻监测天气情况,通过向乌云处发射炮弹,使得乌云散开来,这给农民解决了好大一块难题,但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夏季正值干旱季节,老是将暴雨打没了,会造成持续高温天气,对正在生长的苹果不好。 甘肃省大部分苹果园为旱地果园,没有灌水条件,部分山地果园配制农药用水都很困难,田间道路状况较差,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苹果病症也是果农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对于腐烂病,现在只有预防措施,没有根治的方法,农民为此很是苦恼,果农很希望科技部门能研究出根治腐烂病的药来,解决他们心头大患。 甘肃省苹果主产县、乡、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运作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加之果品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滞后,导致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甘肃省水果的归口管理渠道比较乱,有些市、县归农业部门,有些归林业部门,与国家统一归口农业部的管理体制不一致。管理渠道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2003~2007年全国苹果规划期,农业部仅苹果套袋技术推广经费达2.5亿元,陕西、山东等主产区都得到了近亿元的扶持,而甘肃省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扶持。 先进生产设备更是寥寥无几,一位老农告诉记者,设备上并没有很先进机械什么的,主要还是靠农民自己动手来做,不过还是有几点跟以前不一样,以前农民靠人工挖地施肥,现在改用旋耕机,打农药也用电动式喷雾器,不同于以前的手动式喷雾器,当地政府与国友合作社联合建立了试验田,在果园里给果树挂上诱虫灯、粘虫纸之类的,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倡绿色生产;还有一些果园上边罩了防霜网,地上铺了黑色地膜,都是一些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过这些都在实验中,实际生产中不是很普遍。 苹果生产方面的技术力量不足,经费困难,队伍不稳,技术和信息服务滞后,难以支持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来自自然和社会的众多困难也成了阻碍甘肃苹果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成了目前甘肃苹果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甘肃苹果产业发展还需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品牌战略提升 科技支持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苹果产业的必经之路。 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技术提高培训是苹果产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加大苹果主产果树专业学历培训,使每个苹果生产重点村有2~3名有专业学历的果园管理技术能手,让他们扎根当地,发展苹果生产,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静宁苹果的种植结构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星种植结构,果农即是苹果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科技水平较低,果园规模小,生产管理过程不规范,影响苹果的质量。在销售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保鲜设备,粗放式的销售模式,使得经济收益较低。特别是在苹果的成熟期,甘肃苹果产地众多,不易就近销售,而销往外地就需要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和预见性,这对于一个普通的果农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目前的这种情况,最有力的办法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式转变,形成大规模种植,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专业的设施设备,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打出品牌,赢得口碑。政府大力扶持苹果产业龙头企业,科研中心和地方政府站施行应用农业技术,让管理变得高效而准确,让市场和销售也有可预见性,使静宁苹果在果品类市场闯出一片天。 天水苹果产业一直是在种植业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份额,天水的花牛苹果给甘肃苹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品种和质量已经远远不够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甘肃省生产力发展不够发达,果农平均素质较低,优质苹果一时还难以形成。加入WTO之后,水果的出口量开始增加,同时对于水果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这也将促进甘肃苹果产业的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加强果品产业的科研,实行科技兴果是非常必要的,重点对果树新优品选育,以及配套技术的改良,促成果树由粗放型向高科技的集约型转变,增加各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 甘肃果品产业在加工、贮藏、销售环节是最为薄弱的,原因在于这个领域没有专业的带头企业和技术人员。因此,抓好各地龙头企业的培育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按着示范引导,效益诱导的原则,加强示范县和高标准的示范园,动员和组织果业专业人员对果业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宣传,抓点带面,树立榜样,用典型引路,推动工作。切实帮助果业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关,鼓励现有企业组建、改制、兼并,尽快形成能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 甘肃苹果产业发展虽然高歌猛进,但若要主导市场,那就要打通营销瓶颈,走延伸产业的发展之路 加长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993年甘肃省以苹果加工为主的浓缩果汁、果酒、果醋和饮料等深加工企业初步建立。礼县在发展苹果种植业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开发水平和效益。该县通过招商引资,于2006年8月建成了年生产果汁1万吨的陇南长城果汁厂,维修启用了年贮量750吨的果品冷藏库,新建了苹果土窑窖、苹果纸箱厂、苹果塑料保鲜袋加工厂和苹果套袋加工厂,建成3处苹果交易集散市场。同时,还大力实施了“优果”工程,使品种结构和树龄结构日趋合理,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目前,礼县苹果优质品种有30余种,年产量8000万公斤。苹果产业已成为礼县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产业。随着苹果生产基地的不断扩大,苹果加工业和后续产业也在迅速成长。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从土地利用、技术交流、信息提供等方面为果农服务,极大提高了苹果种植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建成生产果品包装袋、包装箱、发泡网及大型气调库等后续产业企业10多家,为苹果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肃省静宁县在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把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当做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全县果园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仅种植苹果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超过1500元。“静宁苹果”也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四项国家级认证。在苹果产业的带动下,静宁县通过多种渠道延伸产业链,相继建成果品龙头企业40家,其中果品包装纸箱企业更是异军突起。眼下正是苹果销售的旺季,10多家纸箱包装企业在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为秋后苹果的储运作准备。 规模化、大批量生产纸箱包装材料企业的发展,不仅使当地的造纸厂生意红火,而且使农民的麦草等过去烧掉的原料统统派上用场。今年静宁果品总产量预计达40万吨,年生产纸箱达到2亿平方米。不仅可以满足本县,还可销往外地。从当初的小作坊、零散式生产经营,到现在拥有大中型纸箱生产企业11家,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吸纳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产品远销11个省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包装材料生产基地。 礼县的祁山乡果蔬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得到自觉推广,苹果栽植面积已大于粮食种植面积,但在苹果树未进入结果期前,一般都在树行间间作红辣椒、大蒜、小菜等,亩产3000多元,真正实现了川区万元田的目标。赵家村村支书赵新社说:“今年新推广的千亩示范园在5年后才能挂果受益,在5年内,我们要间种洋芋、大蒜、辣椒之类的副产业,力争不减产,不欠收。”这也是发展苹果延伸产业的一种方式。 甘肃的苹果产业链发展到至今也没有形成规模,龙头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只靠单一的销售苹果是很难有客观的收益,更不会为苹果产业带来经济效益。苹果产业想要持续发展,科技和改革是必由之路。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陇原大地盛产“金果”,勤劳的陇原人民把这“金果”推向全国。九月的陇原处处苹果飘香,一个个红彤彤的“金”苹果带领陇原人民走上了致富路。 联系电话:0931-8486170甘肃苹果产销繁荣背后--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_苹果论文
甘肃苹果产销繁荣背后--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_苹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