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需求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险需求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保险经济保障的需求量。它不仅是保险经营市场的主体内容,也是保险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研究的课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试对保险需求作一较为深入地分析,并结合我国保险市场需求基本状况,谈一些看法。
一、保险需求分析
(一)保险需求的含义
保险需求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社会组织及个人在一定价格(保险费率)条件下对保险经济保障这一特殊商品的需要量。保险业向社会提供的各种各样的险种就是这种特殊商品。根据保险商品的特点,有效保险需求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投保者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第二,消费者有投保的愿望;第三,投保者要有支付保险费的能力;第四,投保者想要投保的险种与保险人设计的险种相吻合。因此,保险需求即指有支付能力和保险利益的保险需要量。
(二)保险需求产生原因
第一,人们对安全、稳定和秩序的需要。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保险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最佳办法。第二,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这一理论的分析,人的需要依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保险所满足的,主要是人们的第二层次即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包括第一层次的需要。当基本的生理需要即衣、食、住等得到满足后,人们要先考虑安全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备生、老、病、死、残废等;三是防备因突发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三,保险需求的产生也是人们互助互爱的需要。现代保险业已将人们互助互爱的美德与现代商品经济融为一体,保险的补偿经济损失和防灾防损的功能已为大众所接受、所需求。
(三)保险需求的衡量
1、保险需求的个量水平的衡量。保险需求的个量水平, 是指居民或企业的保险需求水平。对它的分析,有助于保险人针对投保人的需求状况,调整保险商品供给和内容。通常采用平均保险倾向(即:居民或企业的保费支出占其全部收入的百分比)和保险需求收入弹性来衡量。一般地,个量保险需求水平与平均保险倾向成正比,而保险需求收入弹性则反映保险需求变动速度的快慢,即弹性大,需求旺盛;弹性小,需求相对减缓。
2、保险需求总量水平的衡量。 保险需求总量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国家集团的保险需求总水平。从总量上考虑保险需求,有助于分析该国保险总量的横向比较,有助于找出本国保险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或优势。保险需求总水平的衡量指标是平均保险倾向、保险需求收入弹性。除此之外,保险需求还可由边际保险倾向来衡量,它表示保费支出增长与全部收入增长量之比。
二、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分析
保险需求是一个变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风险及风险意识。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保险需求存在的前提。 保险需求总量与可保风险存在程度成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人们对其生存及财产的安全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强,风险意识越来越强,希望以保险这种经济形式实现其安全性,因而对保险需求将会增加。
2、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社会公众缴纳的保险费是其可支配的货币收入的正函数,企业缴纳的保险费是其利润的正函数,而社会公众的货币收入和企业的利润又是国民收入的正相关函数,因此,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保险需求量的大小。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对保险费的承受能力越强,保险需求会增加。反之,保险需求会减少。同时,随国民收入的增加,公众个人收入也相应增加,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此生存需要为主的单一消费方式向消费多样性发展。在总消费中,生存资料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逐步上升。安全的需求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消费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从根本上扩大了保险需求。
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生产力。 它的运用会不断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和人类发展领域,从而产生新的风险,增加新的保险需求。
4、价格因素。保险商品本身价格即保险费率。保险费率越高, 保险需求者需支付的保险费越多。人们总是希望以较少的保险费支出获得较大的保险保障。保险费率低,有可能刺激保险需求量的增大。保险需求量与保险价格成反比关系。
5、利息率。现代保险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投资性保险, 特别是人寿保险。投资人的闲置资金是投向保险公司还是投向银行,取决于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银行利率高于保险公司获利水平,他们便会把保险资金投入银行,从而使保险需求减少,反之,如果利率低于保险公司的获利水平,人们就会把资金由银行转向保险公司,甚至会向银行贷款投向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扩大保险需求。
6、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对保险需求的决定主要是集中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支出用于救助因遭灾受损,基本生活水平不能维持的居民费用部分,实际上构成了保险商品的替代品。这样保险需求就会自然减少。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与国家之间是“父子关系”,企业预算软化,天灾人祸所致损失由国家财政弥补或核销,企业的保险需求极度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预算趋于硬化,由天灾人祸导致的损失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因而,企业具有强烈的投保愿望,当它有支付能力时,就会形成保险需求。
7、人口因素。保险业发展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人口状况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人寿保险需求影响尤为重要。第一,人口总量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是保险潜在的需求市场。在保险需求其他影响因素已形成的条件下,人口总量越大,对保险需求的总量就越多。第二,人口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总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三个方面。年龄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体现在随人口不断老化,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特点是生理机能不断下降,迫切希望得到保障,人口老龄化趋势刺激了保险需求的扩大。职业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职业者,或从事现代职业者在总人口的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保险需求量就越大;反之,无职业者或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口越多,就不容易接受保险的方式,对保险需求总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职业结构中,从事危险职业的人越多,保险保障的需求量会越大。总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体现着人口素质的高低。人口素质不同,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及消费偏好就有所不同。人口素质高,比较容易接受保险保障这种消费方式,客观上刺激了保险需求的增长。
8、强制保险的实施。 强制保险是国家和政府以法律或行政手段强制实施的保险保障方式。强制保险的实施人为地扩大了保险需求。
除此以外,保险环境以及保险公司的承保和理赔质量、责任范围、通货膨胀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保险需求量。
三、适应我国保险需求,积极开拓保险业务,提高服务质量
(一)目前我国保险需求概况
1、保险需求水平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1996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8594亿元,年收保费856亿元;1997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4770亿元,年收保费1046亿元,平均保险倾向有所提高。同时,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范围在1.015~1.058区间,即E[,m]>1说明我国保险需求趋向于旺盛。近年来,随着人们风险意识的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和福利制度的改革,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生存资料(如:衣、食)的消费持续下降,非商品性支出持续上升,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住房等支出逐年上升,保险需求也逐年上升。
2、保险需求潜力巨大。据统计, 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40000亿元,其中新增存款75%为定期存款。同时, 从目前国债发行情况看,国库券已成了公众最欢迎的抢手货。而定期存款和国债实质上就是人寿保险潜在的市场资源。从居民储蓄动机观察,其动机主要有:子女教育、买房建房、获得利息、购买高档消费品、养老、预防意外事故、结婚准备、生意周转金、购置农用资料等等。而这些动机中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保险来满足,可以转化为保险动机。
3、保险远期需求更为广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保险需求的扩大提供了经济基础。据国际权威组织评估预测: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保险需求每年将以15%的速度持续增大,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9.6万亿人民币,本世纪末中国保险业的预期规模将高达2500亿元,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其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的构建势在必行。这必将引起商业保险需求,尤其是寿险需求的相应增加。此外,随着住房货币化改革不断推进,急需一系列住房信贷及保险为之提供配套服务。这也是远期保险需求的另一增长点。再次,由于我国人口的增长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家庭结构小型化都将进一步促进保险需求。
(二)积极开拓保险业务,适应保险需求
巨大的保险需求存在,要求保险企业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适应需求的有效供给。第一,保险企业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险种开发与设计的专业人才,大力开发新险种,创出自己企业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适应多层次保险需求。第二,通过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激发他们的保险动机,促进有效保险需求的产生。第三,保险企业要注重保险服务质量,提高理赔效率,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业作风和服务风范,以求消费者满意地享受保险服务。第四,作为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有关的保险政策中,尤其是在保险税负政策、保险基金投资政策以及保险人才流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以促使保险企业扩大有效保险供给,以适应保险潜在需求和远期需求,促进保险业的蓬勃发展。
标签: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