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挑战--对我国电子出版事业的思考_信息发展论文

传统文化的挑战--对我国电子出版事业的思考_信息发展论文

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对我国电子出版事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统文化论文,事业论文,我国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企事业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新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从信息载体的转换趋势来看,正如纸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样,电子载体(磁盘、光盘)的出现也是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文化工作的一次技术革命。

回顾文化信息载体的演变史,不难发现:信息载体不断更新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逐步向前推进的过程。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绘画传情、结绳记事,再到诉之于龟甲兽骨、铜竹绢帛,一直演变到纸的发明和应用,新的文明都会表现在新的信息载体上,与此同时,旧的载体就会成为新文明发展的羁绊,而退化成一条支流、一种补充或一门艺术。而今,由纸质出版物向电子出版物的转换已经成为信息载体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电子图书正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高速度在不断地吞噬纸质图书的领地。近年来,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势头显得更猛、速度变得更快。可以预料,这一领域一旦打开,它的读者群很快就会壮大起来。因为借计算机来娱乐、欣赏、阅读、查询、编辑和写作,方便快捷,只需按照简单的操作程序轻敲键盘,轻点鼠标,所需内容就会立即显示在您眼前,中间几乎不会有等待。这就彻底清除了搬运、查询、剪贴、装订、翻阅和抄写等与思维无益的劳动,大大增加了有效时间,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电子载体的诞生是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们阅读和研究方式的一次技术革命。必须接纳,难以抗拒。

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世界正跨入“信息时代”,信息是社会中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以Internet的普及和利用为契机,“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国得到迅猛发展。在高速信息网络上,信息资源以电子方式存贮,并通过通讯网络相互连接,提供即时利用。这种网络时代的新兴的信息服务方式,引起了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和获取方式的根本变革。当前数据库与高速信息资源相结合,展示了一种新的信息存取手段。数据库成为当代信息资源的主体,数据库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出版的文献已基本实现数据库化,数据库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产业化的规模(数据库生产能力包括产量、专业领域、种类、加工深度、全文提供能力等)。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自己的数据库,能用数据库提供多少服务,是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目前国际上数据库正向全文型、事实型和数值型发展。随着电子出版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上的全文数据库正在不断增加。

我国信息资源的计算机化程度很低,数据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库质量不高,规模、容量小,上网率低。数据库建设的严重滞后影响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很多设备和技术可以靠引进来解决,然而从国外引进的信息资源却不能取代自己国家信息资源的开发。如果我们不开发自己的数据库,那么就会形成有路无车的局面,就会任由“洋车”奔驰,“洋货”充斥。这不仅将严重阻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会丧失信息主权。为此,我们要从实现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特别是国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这对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反复强调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建设。邓小平同志曾经号召我们要“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深刻地揭示了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根本目的。1995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重视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传播,加强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的建设。”又在《国家科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科技信息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逐步实现科技信息工作计算机化,大力发展数据库的生产与服务”作为重要任务。近年来,计算机在机关普遍被当作打字机降格使用,远远没有发挥迅速获取信息的优势,而各纸质出版物的储存和查询方式又一直得不到改善,远远没有起到及时提供信息的作用。一方面现代化设备无数据库的支持;一方面大量信息资源被白白闲置。这一矛盾的解决已刻不容缓。这样,一项将国内图书、期刊、报纸资源由以纸质为载体向以电子为载体转变的战略性任务已经义不容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背景下,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已迫在眉睫了。

网络上的大部分信息资源是以数据库方式存在。我们要从实现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发展数据库,特别是大力开发全文型、事实型、数值型数据库。原有历史文献资料资源(包括报社、杂志社、图书馆、档案馆等的文献资料)的开发,对丰富国产数据库,形成“信息国道”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以此为起点,可以开发系列精品数据库,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建设,促进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保存科学资料,使人类科学研究得以延续和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是社会科学知识的载体,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文献资料是全体编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智慧资源,它的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使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保存价值,对于我们了解信息工作的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千方百计将文献收集齐全,把它们存贮到计算机中,建立全文数据库,用这种现代化手段把文献永远保存下去,使人类科学研究得以延续和发展。

全文数据库是一种存储文献全文或其中主要部分的源数据库。即将文献原文全部转换成计算机可读形式。它比二次文献库有更多、更好的检索方法,其传递的信息是完整的。用户可以检索全文数据库中任何字、词、句、段、节、章等文字,能对著作中的各个知识项进行抽取、排序、重新组织;能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可直接迅速地检索原文。国际上数据库正向全文型发展。

全文数据库一般用于经典著作、百科全书、法律条文、重要期刊论文、新闻报道等方面。全文数据库每年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制成光盘传递信息。光盘信息技术是利用激光和计算机存取信息的新技术。只读光盘(CD—ROM)存贮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数据安全性好、 检索方便快捷。如大量制作发行,其制作费用比纸制品低廉。由于光盘自身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光盘在信息存储中将占主导地位。目前,全文数据库制成光盘推向市场显示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社会对电子出版物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它的市场潜力很大。同一数据库可以寓于印刷型、光盘、软盘等各种载体,也就是说利用同一信息资源可以加工多种信息产品,创造多项效益。

印刷体出版物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给携带、阅读和查询带来极大不便。而我们一旦将这数以千万计的内容加以系统地整理、编辑、分类、标引、录校、质检,然后将其装入电脑检索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最终使之能应声而出,点名即到,再经过刻盘压片,就制成了一张可以随时提取信息的小小光盘,从而彻底结束逐本、逐页查询资料的历史。那时,我们的用户坐在电脑操作台前,不但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搜集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还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等工作。在应用、管理方面,也会起到极好的参谋作用。同时它将使我国文化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跨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其意义是深远的。

当然,在信息时代完全屏弃传统文化是不现实的。从企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走传统文化与信息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成就一两项富有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大项目,已开始成为高科技企业和新闻、信息单位一种明智而理想的选择。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件事去很好地团结一批人,培养一批人,让大家的智慧和心思集中在一点上,其收效是不可小视的。一个集体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如果能真正干成几件值得自豪值得回忆的事,于民于人于己都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标签:;  ;  ;  ;  

传统文化的挑战--对我国电子出版事业的思考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