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误诊10例分析

大肠癌误诊10例分析

一、大肠癌误诊1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秦文钰[2](2020)在《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而术后的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术后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复发转移作用,前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课题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直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1年以上的辨证论证汤剂治疗可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转移复发率,但对于不同时限内累计服药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未进一步明确。前期国家“十二五”课题扶正法(健脾补肾法)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经方的使用与更长的无病生存期和更低的复发转移率相关,但由于仅达到一年随访完成时间,尚未得出生存期的远期观察结论。通过对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中医药抗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及定性研究在结直肠癌防治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关于发挥抗复发转移作用的中药治疗时间,及影响预后的人文因素(如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等)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展开关于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更深入地探讨中医药抗复发转移的作用及其他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充分的依据。本文第一部分为队列研究再随访,在前期课题基础上,探讨中医药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发挥抗复发转移作用的中药治疗时间。同时为了探索除了接受中医治疗之外其他有助于预后改善的相关因素,选择了其中预后较好的患者进行第二部分定性研究,运用定性访谈的方法,从患者角度了解接受中医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及心理干预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一、中医药干预下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队列研究再随访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无病生存期的作用,探讨发挥抗复发转移作用的中药治疗时间。方法:基于前期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课题扶正法(健脾补肾法)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队列研究200例患者进行再随访。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以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达3个月作为暴露因素,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3个月以上的病例归为中西医队列,不足3个月的病例归为西医队列。随访截止至2020年1月中旬,回顾性分析术后1、2、3年复发转移率及无病生存期。结果:1 入组及随访情况共入组200例患者,其中西苑医院于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完成100例患者入组,6例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及失访予以剔除,其余94例患者均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药治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完成100例患者入组,8例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及失访予以剔除,其余92例患者中17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药治疗,75例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以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达3个月作为暴露因素,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3个月以上的94例病例归为中西医队列,不足3个月的92例病例归为西医队列。截止至2020年1月中旬,中位随访时间为50.8月(47.3-56.6月),共5例失访,失访率2.68%,186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179例患者完成术后2年随访,除5例失访及6例未规律复查,不能确定有无复发转移的患者,余175例患者已完成术后3年随访。127例完成术后4年随访,29例完成术后5年随访。2 基线资料中西医队列与西医队列在性别、年龄、家族史、疾病部位、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放化疗情况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 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截止至末次随访2020年1月中旬,186例患者中共有37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中西医队列14例,西医队列23例。术后1、2、3年中西医队列复发转移率均低于西医队列,中西医队列术后1、2、3 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 3.19%(3/94)、9.78%(9/92)、12.36%(11/89),西医队列术后1、2、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52%(6/92)、21.84%(19/87)、24.42%(21/86)。术后1年内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3年内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队列中75例完成术后4年随访,术后4年内共1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26例完成术后5年随访,术后5年内共14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西医队列中52例完成术后4年随访,术后4年内共2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3例完成术后5年随访,术后5年内共2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4两队列无病生存期经Log-rank检验,两队列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9个月以后两队列生存曲线开始出现差异,中西医队列的生存率下降趋势较西医队列缓慢。5预后因素分析为探讨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因素,对186例病例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分期、是否有阳性淋巴结、累计服药时间(以6个月为界、以12个月为界)对预后有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部位归属、分化程度、淋巴结清扫是否少于12个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在控制分期及有无阳性淋巴结等因素后,累计服药时间(以12个月为界)仍是能够独立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0.417(CI:0.188~0.923)),且服药时间是保护因素,当服药时间达到12个月以上时,可显着影响预后,而疾病分期、是否有阳性淋巴结未显示与大肠癌根治术后预后显着相关。针对术后不同时间内累计服药时间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术后两年内服药时间达18个月以上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明显低于服药时间小于18个月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0.126(CI:0.017~0.925)),术后三年内服药时间达18个月以上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明显低于服药时间小于18个月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0.146(CI:0.035~0.611)),两组HR值相比,术后两年内服药达18个月HR值更小,说明术后两年内服药时间达到18个月以上对减少复发转移,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更有保护作用。结论:1、常规治疗后中医治疗达3个月以上可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2、当术后两年内连续服中药达18个月以上时可能可以明显发挥抗复发转移的作用。二、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定性研究目的:运用定性访谈的方法,从患者角度了解改善预后的因素,希望了解接受中医综合治疗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对自己得病原因的认识、对中医的认识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做出的生活方式改变,以期深入探讨相关因素与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并发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患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预后,从治疗中获益。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方法,选取13位研究一中西医结合队列无病生存期大于4年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将录音资料转录为文字稿,应用框架分析法进行分析,反复阅读文字稿并进行标识和编码,经归纳产生主题和副主题,并使用定性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分析。结果:患者提及比较多的有助于改善术后预后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生活方式、心态以及接受中医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生病前有不良生活方式,这其中包括饮食、烟酒、运动、工作、情绪等方面,生病后患者通过自我反省及家人朋友、大夫的建议,能够坚持改变一部分不良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积极接受中医治疗,坚持服用中药,增强体质的同时,良好的疗效也增强了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再加上患者本身乐观的心态与家人朋友、大夫的鼓励,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疾病,摆正心态,有助于疾病的预后改善,同时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结论:良好的疗效是中医治疗带给患者信心的主要来源,通过改善症状、客观指标及增强体质,增强了患者坚持中医治疗,促进疾病恢复的信心。而在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关注疾病本身,也应该关注到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患者坚持中医治疗的信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干预以更好地促进预后的改善。

张华征[3](2020)在《大肠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与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肠癌贫血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归纳研究患者的四诊资料,总结出大肠癌贫血的常见证型;进而分析各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病例选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病房,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的大肠癌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大肠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与贫血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和检验,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探究采用Fisher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结果:1.年龄、肿瘤分期、化疗史、低蛋白血症与大肠癌贫血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性别、解剖部位、便潜血试验与大肠癌贫血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5)。2.大肠癌贫血的证型以虚证多见(占61.63%),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占23.26%),实证最少见(占15.11%)。大肠癌贫血中医证型可辨为湿热瘀滞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亏虚证、脾肾阳虚证及气血亏虚证,其中气血亏虚证最常见。3.大肠癌贫血的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贫血程度重(P<0.05),以中度贫血为主。4.年龄、解剖部位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对于晚期高龄化疗史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大肠癌患者,应注意贫血的问题,同时,这类患者应积极干预,以延缓或防治贫血的发生。2.大肠癌贫血的常见中医证型:湿热瘀滞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亏虚证、脾肾阳虚证及气血亏虚证,其中,气血亏虚证贫血程度最严重,以中度贫血为主。3.对于虚证,尤其是高龄、发病部位在右半结肠的气血亏虚证的的患者,益气养血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张国庆,俞咏梅,仰肖敏,张强,王蓓蓓,袁权[4](2019)在《口服等渗甘露醇肠道CT造影对大肠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 (64-MSCT)结合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肠道CT造影对大肠癌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均行64-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15例行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肠道CT造影。通过工作站后处理软件获得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图像并对每例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将影像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并将口服等渗甘露醇组术前分期与未口服组进行对比。结果:口服甘露醇组T≤2期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100%、100%、1、100%、100%,T3期分别为100%、83.3%、0.83、90%、100%,T4期分别为75%、100%、0.75、100%、91.7%;未口服组T≤2期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0%、92.9%、0.73、80%、92.9%,T3期分别为81.8%、75%、0.57、81.8%、75%,T4期分别为66.7%、93.8%、0.61、66.7%、93.8%;口服甘露醇组与未口服组N分期及M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甘露醇组术前T分期Youden指数均明显高于未口服组(P<0.05)。结论: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肠道CT造影可提高肠道与周围的对比,进而更准确地评估大肠癌的术前分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参考。

陈善鹏[5](2019)在《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肠癌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阶段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日趋升高,并且患病人群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疾病远期预后较差,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病受到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但目前关于阑尾切除是否会对大肠癌发病产生影响尚无定论,随着免疫学的不断进展,有研究指出阑尾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切除阑尾后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肠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可能会使许多肠道疾病发病风险升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探讨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他可能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临床上掌握阑尾切除的指征及大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通过选取西安医学院附属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普通外科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之间收治的227例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236例非肿瘤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严格遵循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查阅病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饮酒史、阑尾切除史、胆囊切除史等方面,将病例组分为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分别记录患者的诊断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进一步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合并阑尾切除手术史百分率的差异性,逐一对大肠癌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体重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Mantal-Haenszel检测方法分层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对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阑尾切除史、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总结大肠癌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病例组共227例大肠癌,包含右半结肠癌59例,左半结肠癌55例,直肠癌113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114例,平均年龄63.82±12.86岁;对照组共236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130例,平均年龄63.36±10.91岁,两组病例之间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病例组中大肠癌227例,有阑尾切除手术史28例(12.33%),对照组236例,有阑尾切除手术史11例(4.66%),两组阑尾切除手术史百分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阑尾切除可能与大肠癌发病存在相关性。(3)将大肠癌按肿瘤部位不同分为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三个亚组,分别对各亚组阑尾切除手术史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各亚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不受大肠癌发病部位的影响。(4)对两组病例分别从高血脂、体重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因素进行差异性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除高血脂及高血压以外,其他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大肠癌的发病过程。(5)采用分层分析方法逐一检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可能的大肠癌危险因素对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性不受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因素的影响。(6)最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大肠癌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阑尾切除、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胆囊切除史等均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相关性研究及统计学推断发现阑尾切除可能会导致大肠癌发病风险升高;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受大肠癌发病部位及其他大肠癌风险因素的影响,阑尾切除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胆囊切除史也可能是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坤[6](2019)在《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与直肠癌相关的中医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采集可疑直肠癌病例,运用现代检验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直肠癌患者的各组检测结果,探讨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直肠癌临床诊断之间的关联性及FH物质检测对直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为直肠癌中医证候分布的正确性提供更多的病例支持和科学依据,亦为临床早期直肠癌筛查寻找最优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7例受试者常规采集中医证候资料,并分别给予直肠上皮细胞FH物质检测和粪便潜血试验检测,观察和记录患者流行病学相关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象等表现,制定临床证候表,同时记录FH物质、FOBT、FH+FOBT三组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各项实验指标,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在FH检测、FOBT检测、FH+FOBT联合检测检出的直肠癌病例的中医证型比较中,经随机区组设计的秩和检验,M=83.67>M0.05,(3,3)=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被三组检测方式检出为直肠癌的病例中,中医证型分布以肠道湿热证为主,其次为气血亏虚证和气滞毒瘀证。(2)各组中医证型在直肠癌与非直肠癌人群中比较,经卡方检验,?2=2.572,p=0.63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各组中医证型在直肠癌与非直肠癌人群比较中无明显差异。(3)在直肠癌检测的敏感性方面比较,FH、FOBT、FH+FOBT三组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0%、70%、60%,经卡方检验,?2=0.966,p=0.617>0.05,即FH、FOBT、FH+FOBT三组在直肠癌检测的敏感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直肠癌前病变检测方面比较,经卡方检验,?2=3.452,p=0.17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直肠癌检测的特异性方面比较,FH、FOBT、FH+FOBT三组直肠癌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84.4%、63.6%、92.8%,经卡方检测,?2=31.424,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其他指标比较,FH、FOBT、FH+FOBT三组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644、0.336、0.528;阳性预测值(PV+)分别为:32%、14.9%、42.9%;阴性预测值(PV-)为97.9%、95.9%、96.3%;总符合率分别为:84%、64.2%、90.1%。结论:(1)直肠癌中医证型分布和直肠癌临床及病理诊断有相关性,总体符合直肠癌早期以“标实证”为主,中晚期以“本虚证”为主的病性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在直肠癌与非肠癌病人中无规律,目前尚无可运用于直肠癌临床中医诊断的特异性证型。(2)直肠上皮细胞FH物质检测在早期直肠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操作简单、快速的临床特点,值得在临床早期直肠癌筛查中运用和推广。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的灵敏度;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对检测效果进行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3)FH物质与直肠癌中医证候的关联性:目前直肠癌中医证候诊断尚缺乏客观标准,FH物质可作为诊断直肠癌肠道湿热证证型的客观辅助指标。但由于本试验直肠癌确诊病例数较少,缺乏结论依据,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加入回顾性研究,进一步验证FH对肠道湿热证诊断的高表现,即经FH检测的直肠癌中医证型绝大多数为肠道湿热证。

刘香艳[7](2019)在《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在筛查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从而评估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的疑诊有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以及结直肠肿瘤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的患者8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为51.7±10.1岁,所有患者均按照《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行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并获取图像,将所得的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结果与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的检测结果显示直肠癌8例,结直肠息肉28例,正常48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的结果显示阴性患者43例,阳性患者41例,其中结直肠癌10例,结肠息肉、腺瘤31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8.65%,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97.33%,准确度为96.43%,对结直肠息肉诊断的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80.39%,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4.44%,准确度为94.04%。结论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相比对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尤其对于结直肠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肠道狭窄内镜无法通过的情况更有优势,因此可用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筛查。

杨坤,李梓豪,刘佳丽,孙平良[8](2019)在《大肠癌筛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部分国外数据网站,并通过整理归纳其中早期肠癌筛查技术的文献,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李丹[9](2020)在《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大肠癌化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演变特征,以指导中医药治疗在大肠癌患者化疗时介入时机及治则治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6月份至2020年1月份入住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普外科、肛肠科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确诊为大肠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观察患者均为术后行辅助化疗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特征、临床分期、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治疗方式及中医四诊资料等,并将临床所得资料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判断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入组62例病例,其中脱落2例。所入组患者中男性有35例,占58.3%,女性有25例,占41.7%。化疗前大肠癌的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最多,有28例(46.7%),其后依次为脾虚气滞证(18.30%)、肝肾阴虚证(15%)、气血两虚证(10.0%),最后是脾肾阳虚证和瘀毒内阻证各占5.0%;第2周期化疗时患者仍以湿热蕴结证(35.0%)最为常见,其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23.3%)、脾虚气滞证(20.0%)、脾肾阳虚证(10.0%)、气血两虚证(8.30%)、瘀毒内阻证(3.3%);第3周期化疗时患者转为以肝肾阴虚证(33.3%)为主,其次为脾虚气滞证(18.3%)、气血两虚证(16.7%)、湿热蕴结证(16.7%)、最后是瘀毒内阻证(1.7%)。化疗后较化疗前增加的证型有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其中肝肾阴虚证型在第3周期化疗时较化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较化疗前减少的证型有湿热蕴结证、瘀毒内阻证,其中湿热蕴结证型在第3周期化疗时变化最为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KPS评分间存在着相关性,同时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KPS评分较前略有下降,其中气血两虚证在第3周期化疗时与化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瘀毒内阻证在Ⅱ期占比最多,湿热蕴结证中以Ⅲ期和Ⅱ期最为多见,脾虚气滞证以Ⅲ期为主,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Ⅲ期、Ⅳ期占比最多,脾肾阳虚证Ⅳ期最为多见,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TNM分期间具有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湿热蕴结证为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其后依次为脾虚气滞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瘀毒内阻证。2.化疗后患者的证型证变化为肝肾阴虚证较前增加,并在第3周期化疗时增加最为明显,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也较前略有增加。3.化疗后湿热蕴结证较前减少明显,瘀毒内阻证也较前略有减少,脾虚气滞证在化疗前后波动不明显。4.化疗前大肠癌患者以实证为主,化疗后变为以虚症为主。5.大肠癌中医证型与KPS评分具有相关性。6.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临床分期从Ⅱ-Ⅳ期,中医证型有着由实转虚的趋势。

王宏霞,陈平,杜华[10](2018)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治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大肠淋巴瘤是少见的肠道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并活检送病理确诊,临床常误诊或延误诊断。本文通过对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内镜、病理、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提高其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或延误诊断,以提高原发性大肠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

二、大肠癌误诊1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误诊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中医药抗复发转移临床研究进展
    1 辨证规律研究
    2 中医药抗复发转移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定性研究在结直肠癌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1 了解患者相关情况
    2 了解结直肠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3 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中医药干预下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队列研究再随访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及随访情况
        2.2 一般资料
        2.3 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
        2.4 两队列无病生存期
        2.5 预后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药抗复发转移
        3.2 随访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定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抽样方法
        1.3 研究对象
        1.4 资料收集
        1.5 伦理审查
    2 资料分析
        2.1 方法
        2.2 主要步骤
    3 结果
        3.1 生病原因
        3.2 改变
        3.3 心态
        3.4 中医治疗
        3.5 患者总结促进预后改善的因素
        3.6 整体分析图谱
    4 讨论
        4.1 患者对生病原因的反思
        4.2 患者总结促进预后改善的因素
    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工作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电话随访问卷
    附录2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3 定性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ATLAS. ti软件协助分析
    附录5 访谈原始材料截图
致谢
个人简历

(3)大肠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与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肠癌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口服等渗甘露醇肠道CT造影对大肠癌分期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工作
        1.2.2 成像设备
        1.2.3 检查方法及图像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
        1.3.1 CT-T分期标准
        1.3.2 CT-N分期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影像学表现
    2.2 CT-T分期与病理分期对比及诊断效能
3 讨论
    3.1 口服等渗甘露醇肠道CT造影的价值
    3.2 口服等渗甘露醇肠道CT造影诊断大肠癌T分期的价值
    3.3 口服等渗甘露醇肠道CT造影诊断大肠癌N及M分期的价值

(5)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回顾
    2.1 年龄与性别
    2.2 家族史
    2.3 饮食因素
    2.4 生活方式
    2.5 相关疾病
    2.6 肠道菌群及 HP 感染
    2.7 相关药物
    2.8 精神心理因素
    2.9 其他
    总结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病例基线资料
    3.4 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大肠癌组与对照组阑尾切除手术史百分率的比较
    4.2 大肠癌组内不同部位肿瘤与对照组阑尾切除手术史百分率的比较
    4.3 大肠癌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4.4 大肠癌相关危险因素对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
        4.4.1 性别因素的影响
        4.4.2 年龄因素的影响
        4.4.3 体重指数因素的影响
        4.4.4 吸烟因素的影响
        4.4.5 饮酒因素的影响
        4.4.6 糖尿病因素的影响
        4.4.7 胆囊切除史因素的影响
    4.5 大肠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 讨论
    研究的局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医家对直肠癌的认识
        1.1 直肠癌中医病名的起源及发展
        1.2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1.3 直肠癌的病因病机
        1.4 直肠癌的中医药防治
    2 西医对直肠癌及FH物质的认识
    3 直肠癌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直肠癌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2.2 直肠癌西医诊断标准
        1.2.3 高危人群的选择
        1.2.4 临床上结肠癌Dukes分期
        1.2.5 Grade(分化)分级
        1.2.6 TNM分期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或脱落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样本量估计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4 观察指标
        3.4.1 判定标准
        3.4.2 各项检查评价指标
        3.5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两种检测结果评价及分析
    5 讨论
        5.1 国内外直肠癌筛查现状
        5.2 直肠癌筛查中出现的问题
        5.3 直肠癌中医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应用
        5.4 直肠癌中医证型与肿瘤分期及病理分期(Dukes分期)之间的联系
        5.5 直肠癌中医证型与FH物质之间的联系
    6 结论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备与材料
    1.3 检查方法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CTVC影像学表现
    2.2 电子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表现
    2.3 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结肠镜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3.2 CTVC筛查结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4 结论
5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大肠癌筛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粪便隐血试验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
2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 (Detection of serum tumor markers)
3 粪便中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检查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 in Feces)
    3.1 粪便大肠脱落细胞学检测
    3.2 粪便的DNA检测
    3.3 粪便中大肠脱落细胞蛋白标志物检测
4 CT检查 (CT examination)
5 钡剂灌肠 (Barium enema)
6 电子结肠镜检查 (Electronic colonoscopy)
7 直肠指检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8 总结与展望

(9)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1.1 大肠癌的流行病学
        1.2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1.3 大肠癌西医治疗进展
    2 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2.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认识
        2.2 大肠癌的辨证分型研究
        2.3 大肠癌证型演变研究
        2.4 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
        2.5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研究
        2.6 大肠癌中医治疗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主要观察终点
        2.2 次要观察终点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西医诊断标准
        4.3 中医诊断标准
        4.4 病例纳入标准
        4.5 病例排除标准
        4.6 剔除和脱落标准
    5 观察内容
    6 统计方法
    7 研究流程图
    8 临床观察结果
        8.1 一般资料
        8.2 大肠癌组织学类型分布情况
        8.3 患者临床TNM分期情况
        8.4 患者化疗前后KPS评分情况
        8.5 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
        8.6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
        8.7 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情况
        8.8 化疗前后中医证型与KPS评分间关系
        8.9 中医证型与TNM分期间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患者发病与性别、年龄间关系
    2 患者的组织病理类型情况
    3 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情况
    4 化疗前后KPS评分及生活质量分析
    5 化疗前后常见临床症状
    6 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情况
    7 患者中医证型与KPS评分的关系
    8 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间关系
    9 存在问题和展望
        9.1 不足之处
        9.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大肠癌误诊1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D]. 秦文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大肠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与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研究[D]. 张华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口服等渗甘露醇肠道CT造影对大肠癌分期的诊断价值[J]. 张国庆,俞咏梅,仰肖敏,张强,王蓓蓓,袁权.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9(04)
  • [5]阑尾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D]. 陈善鹏. 西安医学院, 2019(11)
  • [6]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杨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香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大肠癌筛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 杨坤,李梓豪,刘佳丽,孙平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8)
  • [9]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研究[D]. 李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治进展[J]. 王宏霞,陈平,杜华. 中国医药, 2018(10)

标签:;  ;  ;  ;  ;  

大肠癌误诊1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