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临淄区边河中学 山东 淄博 255400
摘 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成长的核心就是培养学习力。有了学习力,教师的成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历史学科特点,才能培养出学习型人才,因此培养教师学习力是教师成长的根基。
关键词:学习力 历史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
一、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力除了这三项基本的学习能力,还具有自身职业特点所要求的特殊学习能力。
1.反思——重建的能力。
反思——重建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反思——重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整个教学组织过程进行梳理、思考、感悟,从而实现对课程的重构。反思——重建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反思——重建的能力是教师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提升和专业成长的关键。
2.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人的共同能力。对教师来说,合作交流也有特殊的内涵。教师的交流合作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二是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谐的师生交流是教育进行的基础,同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学习成长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教师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力
1.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历史学科的巨大变化。
历史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技术的进步,考古研究、文献公开的不断进行,历史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结论会与目前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所冲突,不同时代视角下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坚持关注理论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互联网技术给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展示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文献材料、图片、图标、影像等资料在网上资源众多,这就要求老师有耐心、有能力把历史资料选择出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瑰丽的历史世界展现给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学技术的进步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课堂的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转课堂、微课、物联网、大数据等教学支持技术的层出不穷。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从教学资料搜集、备课、上课、作业测评、观课、评课都逐渐渗透了新技术的运用,可以说科技的发展已经使教育的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新技术的使用也会使历史课堂充满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育的现实迫切要求教师增强自己的学习力,能够在漫长、反复的教学生涯中,不随波逐流,能保有好奇心,能不忘初心,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技术水平,做一名紧跟时代的历史教师。
2.提高教师学习力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的。
历史知识并不是一家之言,历史课本的内容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础。义务教育学段的历史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那学生研读的历史资料哪里来?历史研究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理解。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注重历史的综合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现实对历史教育的需求。历史教学中,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的相互渗透,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对社会发展有更加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只有增强自己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学需要。
3.提高教师学习力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需要。
当代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通过电视、手机、网络、书籍、交友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信息。有些学生对有兴趣的方面甚至潜心钻研,称得上是精通,在他们擅长的部分甚至老师也是不能及的。也有喜欢历史的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了老师也不熟悉的史料。学生本来就是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老师不能坚持学习,坚持成长,很可能会被学生所超越,所抛弃,这对一名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在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要想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就必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让学习成为习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英 教师学习力构成及专业发展启示[J].林区教学,2012,(7),22-23。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程涵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历史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时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