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十大结合”的哲学意蕴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十大结合”的哲学意蕴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十个结合”的哲学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思维方式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9)11-0049-04

一、“十个结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科学总结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作了高度概括,提出了“十个结合”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坚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又对这“十个结合”逐一作了阐释。

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同志“12·18讲话”对“十个结合”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提出并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富有创新精神的“十个结合”,是对创新实践的科学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是伟大的、艰辛的,是前无古人的,因而实践经验才是最可宝贵的。总结起来,30年的实践经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探索性。这样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革,历史上从来没有过,马列书上没有现成参考,世界上没有成功经验,走老路没有出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党和人民都通不过。人民迫切希望走上一条发展新路,走社会主义改革之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但其风险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胡锦涛指出,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三个“世所罕见”,足见探索之艰辛。

第二个特点:创新性。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全新的事业,找不到现成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只有靠自己探索创新。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提出了必须有新的思想理论指导和新的措施办法的要求。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结合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的制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第三个特点:传承性。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历三代中央领导,始终围绕一个实践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代一代传承,经验不断丰富积累,思想理论与时俱进。传承,既是指后人对前人的继承,又包括后人对前人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一个递进的关系,它们一脉相承,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的传承性决定了经验的全面性和理论的创新性。

第四个特点:开放性。这是30年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正确认识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我们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放眼全球,全面开放。根据邓小平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思想,我们对资本主义有了客观的认识和现实的方针政策,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我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个特点:人民性。改革是党和人民共同的事业。人民对于改革的期盼和关注,对于改革的支持和参与,人民在改革中的受惠度和对改革的满意度都是空前的高。这是改革成功的标志。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产生了丰富的创新经验。经验是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对实践经验的全面辩证总结,就是对实践规律的揭示。“十个结合”坚持了认识的全面性、辩证性,实际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规律性。胡锦涛同志在“12·18讲话”中强调指出,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那么,这些经验宝贵在哪里呢?这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十个结合”就是认识和解决十大矛盾的经验总结

解决问题就是认识和解决矛盾。“十个结合”的经验就是解决十大矛盾的经验。“十个结合”中所涉及的20个方面(每一个结合都是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30年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独自的解决,而是将它们置于矛盾的联系中来解决。胡锦涛同志在“12·18讲话”中指出,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这就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路。这里,首先要在矛盾联系中统筹矛盾双方,使双方协调平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使问题各方均得到解决。比如第一个“结合”,讲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这里是两个概念,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才有“结合”的必要和可能。传统思维强调每个问题的独自解决。第一个问题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个问题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把两个问题割裂开来,不构成矛盾联系,这样解决问题,就不具有针对性,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性和批判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危害性。这样做并没有错,但针对性不强,因为实践中要解决的不是反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而是主张离开中国实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错误倾向。因此,应该强调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显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比单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这一结合经验的意义在于: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再比如,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这一结合经验,就在于它不只是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而在于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促进改革开放,使之健康顺利地发展。之所以通过“结合”解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者的关系,就是针对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把两者对立起来而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妨碍改革开放,搞改革开放就会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两种片面认识而产生的矛盾。这样用“结合”解决问题,正是改革开放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其他各个“结合”也均是如此。像“十个结合”这样,把相关的两个问题“结合”成矛盾统一体,然后通过矛盾双方的互相作用,共同发展,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是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的一种新的创造。

这里人们会提出一个问题,这“十个结合”的双方是矛盾关系吗?它们何以成为矛盾?我们知道,矛盾是对立统一,两个方面又对立又统一,这种关系叫矛盾或矛盾关系。那么“十个结合”中每一“结合”的两个方面能够构成矛盾关系吗?这里应该讲清楚这个问题。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凡矛盾都必须具有这两种关系,但矛盾是有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种是性质根本对立,表现势不两立的对抗和斗争。比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矛盾,坚持改革开放与反对改革开放的矛盾。这类矛盾的特点是性质根本对立,互相对抗,势不两立,矛盾双方角色是一正一反、一是一非,矛盾的解决就是一方克服、消灭另一方。解决这类矛盾,对推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起主要作用,因为它们不是主要矛盾。第二种类型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组成这类矛盾的双方,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但都不是对抗的关系,它们在矛盾统一体中的角色定位不是正反角色,都是正面角色(比如效率与公平、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坚持和发展的。之所以说它们具有矛盾关系,是因为它们中的每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影响、制约对方,如果处理得好,双方就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处理不好就会阻碍双方的发展。比如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关系,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但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就构成矛盾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双方就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如果解决不好,双方不能平衡协调,不能互相适应,也会使矛盾扩大甚至对立。比如,如果用损害公平的办法来提高效率,导致严重的不公,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就会转化为公平与不公平的矛盾,矛盾性质就变了,就会成为破坏性因素。“十个结合”所处理的矛盾都是这类矛盾,都是这类包含非对抗性、可以“结合”解决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量存在的是这类可以结合的矛盾,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对抗性的矛盾,比如人民与党内腐败分子的矛盾,人民大众同损害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国内外敌对分子的矛盾,就是不可“结合”的对抗性矛盾,只是这类矛盾是少数,不是主要矛盾。

三、用“结合”解决矛盾就是坚持对立面的统一原则——社会主义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辩证法

关于矛盾理论,改革开放前后有了变化。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就是开展对立面的斗争,强调对立面之问的不可调和性。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邓小平开始的几代中央领导更强调“和”、“合”,对外讲和平共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求同存异,对内强调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反映了思维方法的变化。如果说以前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和矛盾的不可调和性,那么改革开放新时期则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合作。坚持对立面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辩证法。

坚持用对立面的统一的原则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的矛盾性质,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斗争已成了残余形态,人民的利益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党、国家、人民内存在矛盾,但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通过对立面的统一的原则,用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的。如果说,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由于人们利益根本对抗,适用对立面的统一的原则解决的矛盾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用这个原则解决的矛盾的范围就大大扩大了。

在总结30年实践经验时,胡锦涛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了用结合原则解决问题的十个成功范例充分说明,坚持对立面的统一的原则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的正确有效性。从“十个结合”经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用“结合”解决矛盾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矛盾双方没有正反角色之分,双方都是正面的角色定位,它们有差别,但不是互相反对、互相否定,而是互相包容、互相依赖的。第二,矛盾双方不以削弱和消灭对方来发展自己,也不以自己的发展来削弱对方,相反以自己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对方的发展,这种互利互惠共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全面发展。第三,双方都明确自己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地位,各自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怎样才能促进对方的发展,怎样才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取得发展动力继续来发展。从全面出发统筹协调,把握平衡,使双方发展达到最佳状态。第四,用“结合”方法处理矛盾,矛盾双方地位没有正反、是非之分,在矛盾统一体中双方是平等的,但在具体的矛盾统一体中是有主次之分的。就现在的“十个结合”中,如果用公式符号来表示,就是10个A同10个B的结合,那么B是主要方面,A是次要方面。比如第一个“结合”,突出强调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效率与公平的结合中,现在要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公平结合起来。其他各个“结合”也都是如此。这并非说A项不重要,而是从解决矛盾的角度,解决B项的问题在全局中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解决B项问题才能更好解决A项问题。当然,这种矛盾主次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矛盾统一体中是可以也是应该变化的。第五,用“结合”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其结果不是一方削弱、打败、消灭另一方,不是你死我活,一方吃掉另一方,也不是双方同归于尽,而是双方处在平衡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状态。当然,这种适应和协调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变的,随着事物的变化过程,双方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出现不适应不协调的情况,解决矛盾的着眼点就是根据矛盾状况,调节双方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在新的发展基础上实现新的适应和协调。第六,归结起来,用“结合”方法解决矛盾就是使矛盾双方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使其消极因素得到最大的遏制,从而使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方式

当前时代最大特点是什么?是竞争。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放眼世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大国还是小国、富国还是穷国、城市还是乡村,最通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规律。市场发展离不开竞争。人类社会从战争掠夺、暴力征服到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竞争精神是从前几世纪开始的独特的时代精神,21世纪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没有竞争就会死水一潭,没有波澜,就没有活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危机、没有动力,就会停滞不前;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没有效率。因此,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竞争是不可或缺的。但竞争会产生和拉大差距,产生两极分化。竞争会产生少数亿万富翁,也会产生千千万万的贫民,竞争会产生效率,但也会产生不公平。恶性竞争会引起人们心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过度紧张。人类社会发展到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今天,竞争引起的社会和精神上的种种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还必须提倡一种精神:合作精神。竞争—合作这是我们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这就是要从矛盾对立、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的二元对立走向矛盾双方的合作,实现对立面的统一。这就要求用“结合”方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还要鼓励竞争,但却不能鼓励两极距离(不仅经济的贫富距离,还包括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距离,精神道德的距离)的拉大,更不能助长一部分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的不平等。市场规律、自由竞争天然地只会拉大而不会缩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只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平等),而不会因竞争而自然趋向公平。因此,要提倡竞争对象之间的合作,提倡先进带后进、富帮穷、优带劣,使矛盾双方之间的距离缩小,缩小对立性,增加互助性。如果只讲优胜劣汰,不仅大大增加发展成本,而且因为竞争双方作为对立面存在,也必然增加发展的阻碍力量。如果改变思维方式,把竞争对象看成是合作互助对象,互助发展,会变对象的阻力为动力,必然会减少社会成本。从竞争走向合作,这是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这种时代精神,人们从竞争取胜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合作取胜、共存共荣的结合式思维就是必然的了。中国共产党在经过“文革”动乱之后,自觉地抛弃了斗争哲学的思维方法。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代表党中央宣布:中国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政治运动。从邓小平开始的几代中央领导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在处理国内外的重大事务和矛盾中,总的是强调“和”而不是强调“斗”,强调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在政治思维中已经摆脱了斗中取胜的范式,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胡锦涛同志在处理国家和国际事务中,制定有关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坚持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笔者分析的“十个结合”的经验总结,一改传统的习惯,着眼于“结合”的成功经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和解决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时,自觉坚持了对立面的统一的原则,对社会主义矛盾的特点及其解决方法所要达到的结果有了崭新的认识。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目标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今后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这点是体现了结合哲学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和谐目标的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要求。和谐就是非对抗性矛盾处在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存在状态,就是矛盾双方互相适应。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并不是否认矛盾斗争,而是在指导思想上要防止矛盾向对抗性转化,或者要使对抗性矛盾转化成非对抗性。在处理矛盾的方法上,要着眼于矛盾双方的相促进、共同发展,要把矛盾斗争控制在一定程度,使双方积极性得到发挥,消极性得到遏制,矛盾的解决使双方互相适应,互相平衡,从而巩固和推动矛盾统一体的存在和发展。和谐社会理论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思想,对矛盾分析和矛盾解决有很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结合”辩证思维推动科学发展的,更是富有“结合”精神的辩证法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本,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的发展为本,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服务于人民的发展,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境界。同时,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协调、互相平衡、互相促进。如果还用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矛盾斗争,不使矛盾双方达到平衡,使其互相适应,而是加剧对立和斗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时代变化了,实践主题改变了,矛盾的性质不同了。因此解决矛盾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必须改变。哲学思维是时代精神的要求,要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而发展。

标签:;  ;  ;  ;  ;  ;  ;  ;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十大结合”的哲学意蕴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