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 527200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上消化道穿孔;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81-02
上消化道穿孔主要是因消化性溃疡、酗酒及某些药物服用等因素,促使胃内容物外溢至腹膜腔,从而导致的一种化学性腹膜炎。本次研究对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68.97±4.65)岁;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9.47±4.10)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于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为患者留置胃管、导尿管,术后将其拔除,留置引流管,进食后将其拔除;术后指导患者活动。
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老年上消化道穿孔发病急,病情危重,需要实施手术治疗,但是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感,特别是老年人对手术有一种排斥感,易导致焦虑、抑郁及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采用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主动交流,观察患者的反应,针对性疏导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情接受手术。②胃肠减压护理:为患者置入胃管时,操作应娴熟、动作应轻柔,保障胃管的牢固性,告知患者留置胃管的目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1.2.2 术中护理
向患者详细讲解麻醉的目的,告知患者术中配合的重要性,保障术中医疗器械正常运行;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患者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现象;连接各种监护仪器,给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1.2.3 术后护理
①疼痛护理:对于疼痛感较轻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应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待患者的血压平稳后,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放松腹肌,缓解患者的疼痛感。②呼吸道护理:指导患者取半卧位,协助患者翻身,为患者拍背,鼓励患者主动咳痰,及时排除气管内的分泌物,若患者主动咳痰困难,可给予雾化吸入。③饮食指导: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食用少量流质食物,逐步调整为半流质食物,待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指导患者食用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的食物,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计量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观察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不断降低,其疾病具有不典型、病程短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同时老年患者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及失落等情绪,这给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2]。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因其发病急,机体应激反应较差,导致患者对疼痛感觉迟钝,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就诊时患者面对生命的威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因此,对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规的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护理,能够让患者做好充分准备,保障手术的实施,但无法满足手术各个环节中患者的基本需求,效果有限。
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中,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整个手术的实施过程,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3]。本次研究中,我院主要从术前的心理护理、胃肠减压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的疼痛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展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心理护理的应用,使患者能够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疾病,针对性缓解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依从性[4];胃肠减压护理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自行拔管的发生率,降低置管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的刺激性,减少恶心、呕吐等现象的发生[5];术中护理的应用,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术后护理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患者承受的痛苦,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维持患者机体所需的营养,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心理状态发生重症组,并发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多器官损害者8.95%的病例死亡[7]。因此,成功救治重症手足口病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近年来报道,由手足口病引起的严重的并发症, 如急性迟缓性瘫痪、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 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的直接损伤和免疫性损伤有关[8]。基于上述理论,在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常常被用于抑制神经的炎症反应,但因其对机体全身性的免疫抑制,从而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并可导致病毒感染扩散,还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部分学者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仍持否定态度[9]。我科室的科研项目:不同剂量的甲泼尼龙 结论为,大剂量的甲泼尼龙并未增加疗效。柳楠等曾研究EV71感染小鼠炎症的发生机制,对EV71感染小鼠的血清31种细胞因子进行了流氏细胞测定,发现G-CSF、IL-1α、IL-6、IP-10、KC、MCP-1、MIP-1β、RANTES、IFN-γ、TNF-α等因子均在EV71感染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IL-6、IFN-γ、 IP-10、MIP-1β、TNF-α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主要因子,其水平大幅升高,说明EV71感染小鼠的体内发生剧烈炎症反应[10]。
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的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属蛋白酶抑制剂,其对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纤溶酶等多种酶具有抑制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其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清除氧自由基以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等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脓毒血症、急性中毒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疗效。Atal SS等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对组织器官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及抗炎作用是依赖于抑制中性粒细胞派生的弹性蛋白酶、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细胞因子及IL-1, IL-6,IL-8等,乌司他丁也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11]Li W等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是因为其通过调控AMPK/NF-κB信号通路而减少促炎细胞因子。[12]Li Y1的研究结果为,乌司他丁能使如TNF-α,IL-6, 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它显著降低这些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提高IκB-α联合NF-κB蛋白的水平,阻断NF-κB易位到细胞核并阻止其活动,从而抑制神经炎症,为神经炎症性疾病应用乌司他丁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13]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是抗炎治疗的新选择,在重症手足口病急性期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阻断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改善治愈率,临床治疗效果肯定,且大量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 ( 24) : 14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 ( 24) : 1473】
[3]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 2011年9期
[4]【Arya Sc.Antivirsl therapy for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entemvims 7l infection.Clin Infect Dis.2000。30:988-992.】
[5]曹洋 [1] 洪志恒 [1] 金连梅 [1] 欧剑鸣 [2] 洪荣涛 [2])2011-2012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疾病监测》 2013年12期 )
[6]李锡太 刘白薇 贾蕾 等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年5期
[7]白科 [1] 刘成军 [1] 林晓娟 [2] 许峰 [26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 2011年4期
[8]【Hu ang MC, Wang SM, H su YW, et al?? Long??t erm cognit ive an dmot or deficit s aft er en terovirus 71 brainst em encephalit is inchild ren[ J ]??Pediat rics, 2006, 118( 6) : 1 542-1 547】
[9]【李玉萍,马娜. 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 4) : 389】
[10]柳楠,肠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11] Atal SS, Atal S. Ulinastatin - a newer potential therapeutic option for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J Basic Clin Physiol Pharmacol.
2015 Nov 13. pii: /j/jbcpp.ahead-of-print/jbcpp-2015-0003/jbcpp-2015- 0003.xml. doi: 10.1515/jbcpp-2015-0003. [Epub ahead of print])
[12]Li W1, Qiu X2, Jiang H1, Zhi Y1, Fu J1, Liu J3. Ulinastatin inhibits the inflammation of LPS-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in mice via regulation of AMPK/NF-κB pathway. Int Immunopharmacol. 2015 Dec;29(2):560-7. doi: 10.1016/j.intimp.2015.09.028. Epub 2015 Oct 21.
[13]Li Y1, Zhao L1, Fu H1, Wu Y2, Wang T3. Ulinastatin suppresses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neuro-inflammation through the downregulation of nuclear factor-κB in SD rat hippocampal astrocyte.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5 Mar 20;458(4):763-70. doi: 10.1016/j.bbrc.2015.01. 155. Epub 2015 Feb 11
论文作者:梁美群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手术论文; 手足论文; 老年论文; 炎症论文; 细胞因子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