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佛教与朝鲜乡歌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佛教论文,朝鲜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世纪汉文化东传而流布于朝鲜半岛的佛教,在新罗王朝时期(公元676—936年)臻于鼎盛。佛教的传入,不只是朝鲜文化进一步汉化的一个表征,而且也是朝鲜文化发展的一大契机,可以说它对于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渗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盛行于新罗时代的乡歌——朝鲜古老的民族歌谣,正是在佛教的影响下,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识。
一、乡歌文学产生的佛教文化渊源
宗教文化渗透于人类文化和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亦然。一方面它在传播发展中,受着各种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早在公元4世纪,即朝鲜三国时期,佛教即由中国东传朝鲜半岛。公元6~8 世纪,佛教在中国完成了其汉化过程,成为汉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中国化了的佛教,随着朝鲜半岛学习汉文化而加快了其传播速度。 公元528年,新罗正式承认佛教。公元767年,新罗联合唐军统一朝鲜半岛。 此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佛教也普及到全社会。佛教教义把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看成虚无的、不真实的幻影。它宣扬只有宗教式的精神修养才能使人摆脱现实世界的痛苦,得到永久的幸福。佛教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经过几百年的咀嚼、消化,在朝鲜半岛逐渐深入人心。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理论家及著作,如元晓〔1 〕的《大涅槃经宗要》、《法华经宗要》、《金刚三味经论》、《大乘起信论疏记》等,义湘〔2〕的《一乘法界图》、《千戴龟鉴图》等; 还相继兴建了皇龙寺、芬皇寺等多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此时的百姓,不论年幼或贫寒,都皈依佛教,可以说,佛教融入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论任何一种宗教形式,都是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它必然影响人们的思想情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朝鲜的宗教信仰是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结合,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直接反映在朝鲜古代神话中,如著名的《檀君神话》、《东明王朱蒙》、《驾洛国》及《延乌郎与细乌女》等。这些神话描述了日神、月神、火神、雷神、风神等的法力,反映了朝鲜民族的祖先对于熊、虎等的图腾崇拜思想。但佛教传入后,给朝鲜固有信仰带来了巨大变化。它使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变成了被称之为天帝的佛教护世、护法的人格神〔3〕信仰; 使对星辰的崇拜变成据说是主宰人类寿命和祸福的北极、妙见和七星信仰;使家屋神信仰变成了灶王信仰;使云、雨、水等与农耕有关的诸神崇拜变成了龙王神信仰;使山岳崇拜变为山王神信仰。这时的新罗社会,佛教是唯一的宗教,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的理念和方法,成为人们心灵的归依处。可以说,佛教是新罗文化的根。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基于如此浓厚的佛教氛围的乡歌文学自然被深深地打上了佛教文化的烙印。
二、乡歌文学的创作主体——僧侣与佛教信徒
乡歌是指新罗的国语诗歌,由于这种诗歌形式是用朝鲜本民族语言所创作,因而相对于汉诗而称之为“乡歌”。现有的乡歌作品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为《薯童谣》和《彗星歌》,这两首乡歌均创作于新罗真平王时代(579—632年)。由此可以推断,乡歌至少始作于6世纪末或7世纪前半期,至7 世纪后半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格律的诗歌形式(主要有四句体、八句体和十句体)。
高丽王朝时期的著名僧人一然在《三国遗事》〔4 〕卷五中写道:“罗人尚乡歌者多矣”;同一时期的诗人李承修在其《帝王韵记·新罗》〔5〕条中写道:“花朝月夕携手游,别曲歌词随意制”。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诗歌盛行的情形。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朝鲜没有自己的文字,用“乡札”〔6〕标记法记录下来的诗歌不多, 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因战乱、灾祸等原因失散很多,后人已很难看到当时乡歌文学发展的全貌。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乡歌只有25首,学界一般将这25首乡歌分为《新罗乡歌》和《均如乡歌》。《新罗乡歌》指记录在《三国遗事》中的14首,《均如乡歌》指《大华严·首座圆通两重大师·均如传》所记载的新罗末期的僧人均如大师所著的11首。这25首乡歌中有18首是僧人创作的,即均如大师的《普贤十愿歌》(11首)、融天师的《慧星歌》、月明师的《兜率歌》和《祭亡妹歌》、忠谈师的《赞耆婆郎歌》和《安民歌》、释永才的《遇贼歌》、释良志的《风谣》,还有《怨歌》、《愿往生歌》及《千手大悲歌》分别为佛门信徒信忠、广德妻、希明所作。有学者认为,记载新罗乡歌的《三国遗事》的编者一然本身是僧人,他在编此书时,在乡歌的取舍上不可避免地要宣传佛教思想,因而不能仅从现有的25首作品来断定乡歌文学作者的主体是僧人和佛门信徒。笔者不否认作为僧人的一然在宣传佛教思想上的倾向性,但在当时由于受文字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一然仍在《三国遗事》中收录了平民阶层的无名老翁所作的《献花歌》,以及王子、花郎〔7 〕等上层人士所作的《薯童谣》、《处容歌》、《慕竹旨郎歌》等,足见一然并不是一味地要选择与佛教有关的乡歌作品。笔者认为,乡歌文学之所以成为盛行于新罗的国语诗歌,是因为这种文学形式为上自王子、花郎、僧侣,下至平民百姓的各阶层人士所喜爱。但由于当时的佛教文化氛围,加之用以标记乡歌的“乡札”标记法比较难,没有受过教育的平民阶层难以企及,这就决定了乡歌文学的创作主体为佛门信徒和当时社会的最高知识层——僧侣。
三、乡歌文学的思想主流——佛教思想
无论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作者精神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反映。僧侣和佛教信徒是乡歌文学创作的主体,这就决定了乡歌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是以佛教思想为主的。
《均如乡歌》,即《普贤十愿歌》是均如大师利用乡歌文学的修辞方法和创作技巧,根据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所创作的。这11首乡歌分别为:《礼敬诸佛歌》、《称赞如来歌》、《广修供养歌》、《忏悔业障歌》、《随喜功德歌》、《请转法轮歌》、《请佛住世歌》、《常随佛学歌》、《恒顺众生歌》、《普贤回向歌》、《总结无尽歌》,其旨意是将佛教深奥的教理,表以歌谣的形式,传布给众生。这种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广大百姓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说《均如乡歌》是均如大师把乡歌这一文学形式作为传播佛教思想的工具而创作的话,那么作为纯佛教文学,它的佛教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我们再以内容的分类来考察一下《新罗乡歌》所反映的佛教思想。
韩国的文学评论家金云学博士在其《新罗佛教文学研究》(p.259)一书中写道:“即使说现存的乡歌文学作品均为佛教歌谣也不为过。”
北京大学韦旭升教授将这一时期的乡歌文学分为三类。他认为,〔8〕《安民歌》、《遇贼歌》、《怨树歌》、 《兜率歌》是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或统治者内部矛盾的;《千手观音歌》、《愿往生歌》是颂神拜佛的。/《慕竹旨郎歌》、《赞旨婆郎歌》、《祭亡妹歌》是抒情诗,用以表示爱慕、思念、怀想及悼念等等。
笔者认为,现存14首新罗乡歌中,纯粹的佛教歌谣为:《愿往生歌》、《千手大悲歌》、《遇贼歌》;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乡歌为:《祭亡妹歌》、《兜率歌》、《风谣》;多少带有佛教意味的有:《安民歌》、《慕竹旨郎歌》;其余几首为杂歌式民谣。
《愿往生歌》是佛教信徒广德之妻所作。广德和严庄是一对好友,均为佛教徒。广德极为虔诚,为了修行成佛,婚后十多年未与妻同床。广德死后,严庄向广德妻求欢,广德妻拒绝道:〔9〕
残月一轮薄西岭,寿佛面前献敬言。/虔诚僧徒勤修行,日夜祷念在经坛。/愿往生,愿往生,阿弥陀佛,/发誓舍其一凡身,四十八愿是作成。
广德妻以自己的虔诚敬佛之意责备并感化了严庄。严庄立志苦修,求教于高僧元晓,最终也修得了正果。“愿往生,愿往生,阿弥陀佛”,这一句集中反映了佛教的弥陀信仰,也就是“现实世界充满了苦难,只要苦苦修行,定能脱离苦海而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种否定现世和希求来世的一般庶民大众对佛教的信仰。再如希明为自己在5 岁时失明的儿子向观音菩萨祈赐明眸而作的《千手大悲歌》写道:
屈膝合掌坐,祈祷观音佑。/怜我双目盲,悲我无春秋。/千手千眼佛,赐我一明眸。/菩萨慈悲心,为根在此留。
据说在希明虔诚的祈求下,观音菩萨终使他的盲儿重见光明。它似乎印证了观世音菩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安乐才发愿得到了千手千眼这个传说,反映了观音菩萨拯救众生于苦难的佛教大慈大悲的思想。
我心尚未六根尽,仍入深山避凡尘。/此意已定怎回首,金玉美色难动情。/强人执刃何所惧,慈悲行善是归程。
这首《遇贼歌》是僧人释永才在隐居于南岳的途中,遇到了一伙手执刀棍的“盗贼”,为感化他们而作的。据说这些人终被感化而放下屠刀,走上修行之路,它反映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普贤思想。
从以上典型的乡歌作品可以看出,《新罗乡歌》主要吟咏了对观音、弥勒、弥陀、普贤等诸佛的信仰,并开乡歌以后文学之虚无思想、厌世思想、因果报应思想及轮回思想之先河。尽管人们信奉的诸佛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人类的主宰,但它们毕竟给众生以希冀,一种对来世、对西方净土、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从而使生活于现世的众生在思想上得到暂时的解脱。
综上所述,笔者从乡歌文学产生的佛教文化渊源、现存乡歌文学作家作品的分析及内容分类三个方面,论述了乡歌文学作者的主体是僧人和佛教信徒,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主流是佛教思想,简略阐述了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氛围对乡歌的创作者的熏染。反过来,藉乡歌以宣传佛教教义及教理、抒发自己的情感,又是乡歌创作者们的主观追求和创作目的。乡歌文学主要是由新罗社会最高知识层——僧侣利用自己的学识修养创作的,有着浓重的佛教痕迹,因此它离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也是乡歌文学至高丽时期衰退的原因之一。
注释:
〔1〕元晓(公元617—686 年):统一新罗时期有代表性的佛教哲学思想家、海东宗的创始人。著有《大涅槃经宗要》、《法华经宗要》等。
〔2〕义湘(公元625—702 年):统一新罗时期有影响力的佛教哲学思想家、华严宗的开祖。著有:《一乘法界图》、《千戴龟鉴图》等。
〔3〕人格神,人格化了的具有朝鲜民族固有的好品德和意志、 独立存在的神。
〔4〕《三国遗事》,13世纪末,由僧人一然编纂, 它补充了《三国史记》所遗漏的不少历史事实,对研究朝鲜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5〕《帝王韵记》,1278年,由高丽著名作家李承休编纂,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分上下两卷,上卷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叙述中国历代王朝和帝王;下卷是以同样的形式叙述朝鲜历代王朝和君王。
〔6〕乡札标记法,是利用汉字的音、义标记朝鲜语的一种方法,也叫“吏读”。
〔7〕花郎,新罗时代统治阶级的青年组织。
〔8〕摘自《朝鲜文学史》韦旭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0 月版,第54页。
〔9 〕本文引用的汉译乡歌均采用黄辉教授发表于解放军外语学院《教学研究》1985年第4期的《新罗乡歌译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