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师范教育:1981/1996_学历论文

中国师范教育:1981—1996,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先后召开的四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都在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一定时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其中,1980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师范教育会议,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跨入一个全面发展与改革的新阶段。从那时起,我国师范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师资与培训师资并举的大师范教育格局开始形成。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构成的师范教育系统比较健全,师范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与中国特色日趋明朗。兹值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即将隆重召开之际,回顾我国在1981—1996年间师范教育的发展进程,实事求是地探讨我国师范教育的思路,对于在世纪之交迎接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把一个更为健全与成熟的师范教育体系引入21世纪,或许有一定的意义。

一、颇具规模的“大师范教育”体系日趋成熟

1981—1996年间,堪称我国师范教育中兴时期。短短15年间,我国师范教育不断在困难与挑战中奔突、进取,与此同时,师范教育的思路不断拓宽。如今,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师范教育”体系正在成熟中:

1.十五年来,“大师范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自建国之初,我国师范教育就已形成师资培养(包括师范大学、师范专科、中等师范)和在职培训并立的格局,体系不为不全;经由80年代初的调整与建设,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系不为不大。但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往往把师范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隔离开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个独立的系统,缺乏一种整体的、联系的观念,使得师范教育的发展呈现相互割据的状态;对师范教育的理解也往往止于培养或培训出合乎一定标准(如学历层次)的师资,往往滞于静态的师资培养与培训观念。随着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树立了“大师范教育”的基本思想。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师范教育所包含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大部分互相渗透,休戚相关,是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也在纵深上扩大了人们对师范教育的理解,人们认识到,师范教育的任务并不在把经由培养培训的师资送出校门之后就完结了,师范教育应该关照到教师们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2.十五年来,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网络结构已经形成。为适应中等和中等以下教育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对师资的需求,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师培养培训网络。职前培养以各级普通师范院校为主要渠道,包括本科层次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科层次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层次的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以普通高校师资班、教育系、电视大学师资班为辅助渠道。它们以培养新师资为主要任务。职后培训以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渠道,包括省教育学院、地(市)教育学院、县教师进修学校;以函授教育、夜大学、电视大学、自学考试为辅助渠道,承担在职教师的学历补偿和继续教育工作。这一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有了稳定的基地。

3.十五年来,我国师范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规模效益明显提高。与80年代初相比,我国师范教育在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下面统计中可见一斑:

这表明,与1980年相比,到1994年,我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校生数都有相当程度的增加,而且,我国师范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规模效益也有所提高。从上表中可见,与1980年相比,到1994年,除教育学院外,其他师范院学校数之增长幅度普遍低于在校学生数之增长幅度,而且差距比较大。以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为例,1994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平均规模由1980年的1966人提高到2356人;中等师范学校的在校生平均规模也由1980年的473人提高到1994年的877人,提高幅度比较大。

4.十五年来,我国师范教育为普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师范教育不但培养了大批新师资,而且培训了大批在职教师。1983年以前,通过开展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的中小学师资培训,改变了多数教师没有受过教育专业训练、教育教学能力比较低的状况。1984年以后,进行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培训,使大多数教师达到应有的合格学历或取得相应的专业合格证书。1989年以后,积极探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面向全体教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据统计,1980—1994年,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共培养毕业生516.89万人,有480万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教师进修学校、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等接受了学历培训,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非学历培训。在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63万中小学校长接受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通过新师资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历层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与1981年相比,1995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了71.6%、292.6%和53.3%,分别达到88.9%、69.1%和55.2%。我国师范教育经过十五年来的改革与探索,不但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体系,而且已经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中国师范教育的特色在形成中

我国师范教育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可观的成就,原因甚多,经验也不少。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师范教育自身的特点,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而使中国师范教育的特色日益鲜明:

1.注重师范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在师范教育领域广为传颂的格言。我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规范。我国师范教育,不但注重师德的培养,而且经常注意端正师范生思想政治方向。以致我国师范教育、尤其是中等师范教育,颇具规范性。多年来,从各级各类师范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

2.世界上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演变的趋势是:适应不断提高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需要,师范教育的层次趋向减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承受着基础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培养足够数量的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正是从我国这种国情出发,形成了包括高师本科、师范专科、中等师范三个层次的师范教育结构。十五年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师、师专分别进行了教学整体改革,强调面向农村小学、初中,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试行主辅修制教学改革,分别制定出新的教学方案,高师本科修订了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系科改革试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普遍加强了专业思想和师德教育,加强教育理论课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增强了师范生从师任教的能力。

3.在我国由于基础教育发展的进度较快,以致在很长时期里,基础教育教师数量对师范教育的压力甚大。以往虽然也很注重教师的进修,惟80年代以前,较为偏重教师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业务培训进展不很大;自80年代以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独立设置的教师培训系统(包括各级教育院校及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远远大于各级师范院校,标志着包括师资培养与师资培训在内的“大师范教育”系统的形成。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从中央到大区、到各省都建立了高师师资培训机构,制定并实施高师培训“七五”、“八五”规划,使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994年与1990年相比,高师院校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上升13个百分点,教育学院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上升5.6个百分点。中师教师学历达标率从1981年的35.1%上升到1994年的64%。在师资培训方面,1983年前开展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的中小学师资培训,1984年以后,进行了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培训,1989年以后,则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所有这些改革,都很好地适应了中小学实际状况的需求,可以说是做到了有的放矢。

4.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向以制度化程度较高的师范院校为培养、培训师资的主要渠道,在当代师资培养模式日益多样化。我国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量甚大,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师资平均水平不高,这种客观情况决定了我国采取多种渠道培养、培训师资的抉择。如今无论在师资培养还是师资培训系统,都已经形成主渠道与辅助渠道并举的格局。

5.在发达国家,由于把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提到大学本科层次,单由师范教育系统无法完成此项任务,而非师范院校也需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故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系统日趋弱化。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合格学历标准为:小学教师以中师为合格学历,初中教师以大专为合格学历,高中教师以大学本科为合格学历。依此标准,从80年代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1995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6.9%,初中教师为69.1%,高中教师仅为55.2%。我国正是从本国这种实际情况出发,排除各种思想干扰,至今仍保持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从中等师范学校到高等师范院校,在招生、经费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其他类型学校不同的特殊性。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而师范教育作为处于战略地位的“工作母机”,承担着造就合格师资,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重任,因此确保师范教育的有效发展便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师范教育的发展提高。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性不但不会减弱,而且还会更加稳固和强化,高举师范大旗仍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同时,应适当发挥非师范院校培养、培训师资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

6.师范教育同基础教育、一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主要以教育系统本身为服务对象,即它基本上是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十余年来,我国师范教育不仅培养培训了大批直接进行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而且还培训了大批督导、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员,可以说是做到了全方位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保证了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师范教育主要以教育系统本身为服务对象,它的经费来源主要地取决于教育经费的再分配。正因为这样,按照一般惯例,办好师范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师资培养与培训经费来源理应以财政支出为主,惟在我国,由于教师队伍庞大而财政较为困难,故不能不采取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抉择。

三、跨世纪师范教育前景

我国现有师范教育的格局,大抵符合国情。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使其逐步完善,将继续对我国整个教育发挥“工作母机”的作用。惟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体系具有过渡性质,即: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以新的步伐阔步前进,我国教育事业也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现有师范教育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跨入新阶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师资队伍庞大,国内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故不宜照搬西方师范教育模式,只能在原有师范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根据具体条件分别先后,有步骤地向新阶段过渡。

我国师范教育的前景如何?

尽管关于师范教育未来的发展尚有许多情况难以预料,由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先例可资借鉴,特别是由于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日益明朗,我国师范教育的前景已现端倪:

1.到20世纪末,按照现有教师合格学历标准,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可望达到95%,初中教师达80%,可以设想,进入21世纪,将把合格学历提高到一新的层次。不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不宜在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后,立即在全国搞新一轮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这方面的前景,可能是:在发达地区,从大中城市开始,率先把小学教师提高到大专水平,随后逐步提高初中、高中教师合格学历层次;一般地区在学历初偿教育阶段结束以后,将转入继续教育阶段。

与此相适应,我国师范教育将由单一的师范大学、师范专科、中等师范三层结构转向二层结构与三层结构并举的格局。

2.传统的师范教育大抵以学历教育为主,在我国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教师合格学历达标率低的状况存在,一向更加注重学历教育及学历补偿教育,是很自然的;惟以学历为主的师范教育,假定它能够为学生执教提供足够的准备,这在长期稳定的社会状态下,也只能勉强成立,在当今变动节奏加快的社会状态下,这种“预备说”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在此背景下,师范学校教育急需启动一个跨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计划,“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在未来的师范教育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不管教师具有何种学历,继续教育将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师范教育将逐步代替以现成知识灌输为主的凝固化的师范教育。

3.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以学生胜任“教书育人”工作为旨趣。自然,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遍达到此项目标并不容易;不过按照当代师范教育演变的趋势,未来教师不仅需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还应具备有关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批判意识,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这个前景并不遥远,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早已把教师的教育研究问题提上了日程。

4.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将迈出新的步伐,其趋势是中小学师资培养培训任务将主要由地方承担,使师范教育同基础教育一样,成为在中央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地方事业。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投资体制以及校内管理诸方面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5.处在世纪之交,客观情况比较复杂,师范教育的观念也有待更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加强师范教育的科学研究与规范研究。为此,有必要设置师范教育试验区,开展师范教育体制、体系、结构、模式、课程等方面的系列研究。

注释:

[1]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先后召开过四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第一次1951年8月2日至9月11日;第二次1960年4月;第三次1961年10月25日至11月12日;第四次1980年6月13日至28日。

标签:;  

中国师范教育:1981/1996_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