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措施的版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权保护论文,措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所主动采取的,能有效控制进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并对版权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侵犯其合法权利的设备、产品或方法。目前版权人 常用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反复制设备、电子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技术、电子版权 管理系统、追踪系统以及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措施。
技术措施受保护须满足一些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有效的技术措施。在有效的判断上,它可划分为两个标准,一是技术 措施控制版权作品的有效性,即对作品的使用、接触需要“版权人许可”,或者“授权 ”。二是技术措施本身的有效性,它是指版权人用以控制作品的技术措施具有技术上的 可行性。当然,这种技术可行性是指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能充分有效即可。因为任何一 项技术措施不可能是完美的,黑客能够破译的技术措施并不能说明技术措施本身的无效 。
第二,它是版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所谓版权人,是指作者和版权持有人,版权持有 人包括出版者、广播组织、版权继承人、作者的雇主等。笔者认为,只有合法权利人对 其采取的技术措施才受版权法保护,对侵犯他人版权的作品加以控制的技术措施不应受 版权保护。当然,对于这一点,其举证责任可由规避技术措施者来承担,以平衡双方利 益。
第三,它是一种设备、产品或方法、组件。即是用以控制版权作品的任何技术、产品 、设备及其部件或部分。
根据各国立法实践来看,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两类: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和控制作品使 用的技术措施。侵犯版权人的技术措施也主要体现为两类:规避访问控制技术措施和规 避作品使用控制技术措施。这些规避行为通常表现为“未经版权人许可,对加密的作品 进行解密,或对技术措施进行躲避、绕过、移动、关闭或妨碍。”在侵权的构成要件上 ,“附属的侵权行为”还须考虑其主观因素,即其设计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受 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商业目的”性质的拥有该类装置以及进口、发行、销售、出租 或广告行为也具有侵权之主观要件。当然,如同所有权利一样,技术措施保护也存在权 利的限制和例外。
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六款原则性地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此外,计算机程 序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保护。对于技术措施保护的“限 制和例外”除在著作权法中的规定外,还将新的例外通过行政法规予以规范。这是我国 技术措施保护在形式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其次,在我国技术措施保护是以侵权行为 为中心的。由于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帮助侵权(共同侵权)”的规定,故在某种程度上, 含有规避用途的设备、产品或方法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使用行为并不在禁止之列。第 三,在侵权的构成要件上,我国要求行为人“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 的技术措施。“故意”按照一般法理,是指明知或应当知道版权人采取了技术措施而予 以有意避开或破坏。
技术措施保护的法律属性
版权法在当代最出人意料的发展是在保护范围里出现了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它 给版权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突,怎样解决冲突,首先就必须对纳入了版权法体系的技术 措施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它实质上是一种网上作品的有偿使用制度。技术 措施是版权人的一种经济权利,也是作品传播者的经济权利,即是一种邻接权。
首先,技术措施是一种经济权利,它是网上作品的有偿使用制度。随着网络这一第四 媒体的发展,网络版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在网络环境下,作品上网就会产生全面自 动传播的结果,其原因是网页的后台软件具有类似传统版权法中传播组织的地位。因此 ,作品上网在带给全社会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对版权人的经济利益产 生影响。传统版权法面对网络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被大量使用、复制、传播而呈现无能 为力的状态,“新酒已无旧瓶”可装,权利人开始采取一些技术措施等自救系统来与盗 版作斗争,并且运用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推动了技术措施的版权立法进程。版权法出 现了新型权利处理机制,它们主要体现在:设置收费装置,对作品的具体利用进行收费 ;集体管理机制得以强化;作品的电子交易将会广泛运用。技术措施,不管是控制访问 的技术措施还是控制使用的技术措施,从本质上看它创设出一种有偿使用作品的新机制 ,它往往体现“每次使用收费”的目的。即如果用户需要使用作品,往往需要在付费后 才能获得访问口令和用户密码。
从版权法的发展历史来看,版权的使用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 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国版权保护总会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反映。计算机技术、数字 化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为版权法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数字化权、向公众传播权、出租 权、公共借阅权等逐步纳入了新的法律体系。可见,技术措施作为版权人对其作品利用 进行控制的一种措施,明显是具有经济权利内容的。
在版权法经济权利扩张的历史过程中,所有涉及作品利用的新技术案例初看起来似乎 表明,当版权人试图去控制一种新技术的传播方式时,技术往往战胜版权。当人们对此 进行细致的分析时,事实上该种观点仅仅在于某些版权人试图阻碍技术进步的情形。如 果版权人试图对作品利用方式的新技术进行控制,阻碍社会各种通过新技术获取作品时 ,版权人往往难以如愿。当然,版权人并不意味着没有补偿。法律常常给版权人以报酬 以允许新技术的继续利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版权人的经济权利也在新的领域扩张 了。在另外一类情形中,当版权人不是试图阻碍技术进步,而是在于积极利用新的传播 方式时,他们往往会得到法律的认可,因为这意味着与版权人作品的传统利用方式相竞 争。例如音乐作品的广播权、网络传输权等。在数字环境下产生的技术措施,体现了版 权人试图积极利用新的传播媒介之愿望,因而它有助于鼓励智力创造,促进文学、艺术 和科学领域的繁荣。鼓励创作,在版权法体系中表现为权利人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 尤其是经济权利,它为作品创作提供了“助燃剂”。
其次,技术措施主要体现作品的经济权利,它是一种邻接权。尽管网络是否为一种新 的媒介存在争论,但作为一种新的作品传播方式是毋庸置疑的。它为作者提供了新的传 播手段,产生了复杂的网状传播,甚至有人称之为“万人出版时代”。但笔者认为,传 播主体多元化并不能说明终极传播组织失去垄断,邻接权并没有溶入版权中,技术措施 体现的是一种邻接权。技术措施进入版权体系是在传统传播组织(邻接权人)即出版权业 界的推动下产生的。终极传播者的地位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出现而从根本上动摇,而是凭 借专业传播者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大举向网络进军。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地位 不断推动版权法的立法。结果是以邻接权为主题的权利不断强化。技术措施进入版权法 体系,正是版权业界在立法中具有较大的发言权的结果。有反对者在评论美国千年数字 版权法时说:“计算机和软件产业集团在劝说国会创建反技术规避新的限制和例外时能 使该法对其产业减少损害等方面是非常不成功的”,“他们的声音被出版界淹没了”。 版权界之所以推进技术措施立法,是因为它体现了他们的重要利益。当然,我们承认, 在网络上有些作者创设网站向公众传播作品,获取报酬,作品的作者就是作品的传播者 。技术措施本身是不受版权保护的(当它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时是另外一回事),它须有效 控制作品时才符合法律所保护的要求。而技术措施常是传播组织控制作品传播的一种方 式。作者通过网络传输权、数字化权等能够保护新技术条件下的利用方式给自己带来利 益。当然,作者也可以自己充当传播者的角色,但这不否定技术措施是一种传播组织者 的经济权利这一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