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思想建设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思想建设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求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自觉遵循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自身规律。为此,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来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应把握和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稳定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阶级意识和政治主张,政党意识形态的内核是相对稳定的。塞利格(Seliger)认为,任何政党意识形态都包含两个层面:基本意识形态和操作性意识形态。基本意识形态是指对“现存制度评价的原则”和“政党的最终目标”;在政治学和政党政策评价中的那些更多地关注“实用的紧迫的紧急需要”的原则,则构成操作性意识形态。①从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分析,意识形态是由认知系统、价值系统、决策系统构成的体系。其中,认知系统是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前提,侧重解决意识形态“是什么”、“为什么”;价值系统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论依据,侧重解决意识形态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决策系统是意识形态由观念走向实践的中介,侧重解决实践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即解决“应当怎样去做”。②对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而言,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同时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推进操作性意识形态的创新,不断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意识形态在其理论体系的开放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一旦放弃自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意识形态核心理念,必然招致党亡政息的历史悲剧。苏共政权的丧失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前车之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社会矛盾凸现期,如何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把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和价值诉求整合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统一到党的政策主张中,是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社会公正、人的全面发展等核心价值理念。这既是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只能强化而不能弱化,否则无异于放弃党的指导思想,放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

当然,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一旦失去创新,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生命力。由于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阶级意识的自觉反映,而政党面临的形势、使命和环境是常变常新的,从而要求政党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应当是常变常新的。值得注意的是,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是在坚持其核心理念前提下的创新,是在保持理论体系内核的前提下实现操作性意识形态的创新,即意识形态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④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学说。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异常剧烈的变化。”他又说,“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重要地位。”⑤80多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它们在思想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党的意识形态与党所处的历史环境、承担的历史任务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开拓党的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境界。

阶级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与社会整合

政党作为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特定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不论何种性质的政党,都是体现和维护一定阶级利益的政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政党政治形式,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政治运行机制,也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统治。政党天生具有阶级性,这种阶级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阶级政治的自觉反映。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是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石。从这个角度上看,淡化和解构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无疑是在销蚀党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抹杀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无疑是在改变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性。但是,随着政党地位、政党任务和政党环境的变化,政党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要求则是不断变化的。当工人阶级政党处于夺取政权阶段时,会特别突出党的阶级性,因为夺取政权的斗争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而当工人阶级上升到统治地位即工人阶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时,由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成为主要任务,必然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同时,随着执政和建设成为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党的执政理念也必须由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为民”转到“执政为民”上来。“革命为民”的根本目标是推翻旧制度,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则是利用执政地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夺取政权时期,由于社会矛盾的对抗性,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在理论上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在实践上坚持以暴力手段即武装斗争打碎旧世界。在执政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则要求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在理论上更加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实践中以制度、对话和协商等手段化解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矛盾,以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融合。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即先进性,而且要善于把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诉求和主张纳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即“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党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社会中特定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所有阶级的利益。但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则要求其意识形态在保持阶级性的同时,必须具有包容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掌握的公共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必须用来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只有这样,执政党才能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不断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保持足够的弹性和张力,能够反映和容纳广大民众的利益与要求,能够对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整合,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括新产生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利益表达渠道的增加,在社会利益的整合上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要求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主张必须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种社会力量都能够从党的意识形态中找到归属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只有坚持阶级性才能保持先进性,只有扩大包容性才能增强感召力,二者统一于执政的整个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人民的、民族的先锋队于一身,在意识形态上,不能因包容性而放弃阶级性,也不能因阶级性而排斥包容性,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与发展目标

政党意识形态作为特定阶级或阶层政治利益的自觉反映,不仅是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道路的根本认识或看法,而且是对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理想追求。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包含着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等和谐社会的共同属性,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换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又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目标。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只有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价值诉求和发展目标的统一。

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遵循和谐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以正确地反映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积极探索和遵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因为意识形态的价值系统和决策系统都是以认知系统为基础的,只有以科学的认知系统为支撑,才会有正确而完善的价值系统和决策系统。为此,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深刻认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和风险,国内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新课题新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现代化过程及其经验教训,从中探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及其规律,由此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形态,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撑。

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体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不仅在于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体现先进性,而且要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目标,体现目的性。如果执政党忽略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和理想功能,就会导致社会成员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和执政认同危机。为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意识形态转型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追求发展实效,转向对一个新的更具吸引力的全民族认同的价值信仰的追求”。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意识形态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公平公正与共建共享等核心理念,使之成为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理想和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最终要落实到“执政为民”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问题,更是一种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意识形态。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发展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鲜明地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新的发展阶段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生动体现。为了增强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和自觉性,发挥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利益和要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落脚点,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引领功能与批判功能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识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往往是意识形态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各种思想文化意识激烈碰撞的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然去占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意识形态的引领,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构筑体现时代发展与人们思想需求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一种制度追求,还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理想信仰。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它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整合社会、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⑦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使社会个体的、群体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有利于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共同的价值观基础。

在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引领功能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潮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其“潜在的战略对手”,为了在中国“历史地终结”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从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为了误导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认识,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和平演变”的战略任务,并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由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所决定的。同时,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基于社会阶层与利益格局的分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各种政治思潮和政治诉求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另外,在当代中国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小生产者思想意识的残余影响仍然不可低估。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批判和反对各种错误的、有害的思想意识,使先进的思想意识得到张扬,健康的思想意识得到支持,落后的思想意识得到改造,腐朽的思想意识得到抵制,由此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坚定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注释:

①张志丹、王兵:《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重建的原动力》,《唯实》2007年第2期。

②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9页。

⑥萧功秦:《从转型政治学看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特点》,《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

⑦王联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⑧蒋建新:《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标签:;  ;  ;  ;  ;  ;  ;  ;  ;  ;  

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思想建设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