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辞旧迎新,我们又跨入了新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重整大国地位,美俄拉开距离;诸强作用加强;全球经济形势看好,市场争夺加剧;缓和仍为大势所趋,但世界并不安宁。这些构成了1994年国际形势的鲜明特点。
大国构筑国际关系的新态势
大国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型国际关系,制订了把地缘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融为一体的长期战略,这是1994年大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主要动向。
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欲主宰世界,但力量相对削弱,并同诸强利益相互碰撞。今日世界敢于对美国说“不”的国家越来越多。在此形势下,美国基本战略目标未变,但锋芒有所收敛,企图更多依靠盟国和联合国来分担责任,对大国政策亦分别进行调整,意欲缓和矛盾并制约不利于美国的大国组合。
今年,俄罗斯在恢复大国地位努力中有一系列重大举动,与西方利益发生碰撞,矛盾明显地表现出来。俄罗斯竭力阻止西方向前苏联地区渗透,美国则竭力“挖墙角”;在北约向东扩大问题上,俄与美发生龃龉;俄为维护在中东欧传统利益,介入前南斯拉夫地区冲突;俄罗斯重返中东,谋求利益。
俄罗斯对外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以其唯一可与美抗衡的核威慑力量和横跨欧亚两大洲地缘政治中的优势等为后盾,正在对其国家利益和安全利益重新认识和进行战略定位。
在苏联解体初期,俄视美国为“天然友邦和最终盟友”,执行的是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但并未得到所期望的西方的回报。内部,俄“休克疗法”激进改革政策失败,陷入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外部,西方以冷战“胜利者”自居,把俄当作“二等伙伴”,俄大国自尊心受到伤害,国家利益和安全利益被忽视。俄学者认为,美国执行的是使俄“弱而不乱”的政策,以便“最大限度地瓦解俄对西方利益构成威胁的东西”,美国的遏制政策促使俄重新反思其国家利益之所在,逐步调整它的对外政策。
调整后的俄对外政策,在继续执行亲西方政策的同时,着重维护国家利益。俄美矛盾的实质是重划势力范围的斗争,重点集中在中东欧和前苏地区。西方把中东欧地区视为冷战的“胜利成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进而扩展到俄联邦以外的独联体国家;俄罗斯则视前苏地区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加以坚守,并设法确保中东欧传统利益,最低目标使中东欧成为俄安全的“缓冲地带”。
美俄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不同于冷战时期那种带有意识形态的对抗,加上力量对比悬殊,俄处劣势,双方还有协调与妥协的一面。今年,美俄宣称建立“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9月叶利钦和克林顿举行两年来的第5次首脑会晤,签署美俄关于“经济进步伙伴关系”和“战略稳定与核安全”的两项联合声明,还签订了价值10多亿美元的协议与合同。但是,在涉及自身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美俄常会发生摩擦与争吵,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关系紧张。美担心俄“重建帝国”,出现不利于西方的逆转,对俄采取继续支持其“民主改革”,遏制其恢复大国的努力的两手策略。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1994年内德国和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努力明显加强。在战后近50年的沧桑变迁中,德国和日本得益于美国的核保护伞,在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夹缝中实行经济和贸易立国,脱颖而出,悄然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但鉴于历史的负担和宪法的限制,在国际政治中,两国谨慎从事,很难发挥与其实力相称的国际作用,人们称之为“经济巨人,政治侏懦”。“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使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日两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明显地加强了其国际政治地位。国际环境和舆论也发生了有利于两国发挥更大国际作用的变化。去年以来,两国加快了迈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最明显的是两国都明确宣布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甚至希望明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就能实现。
统一的德国在欧洲心脏地区崛起。拥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在欧洲成了仅次于俄罗斯的大国,其经济实力几乎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之总和。倘若说前几年德国政府还为统一深感包袱沉重步履艰难的话,去年已经开始好转。一贯坚持实行稳定货币值、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德国政府摆脱了经济衰退,对东部地区的消化也走上了良性的轨道,不仅原西德地区经济复苏,而且原东德地区成了欧洲经济增幅最大的地方。经济复苏将为德国加速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以来,德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明显加强,主要表现在:1、克林顿总统7月份访德宣布了德美“特殊关系”,要求德国分担“领导责任”。叶利钦总统两度访问德国则强调加强德俄关系对于欧洲政治的重要;2、德国宪法法院裁定德国可以派兵参加北约地区之外的国际维和行动,为联邦政府更多参与国际行动解除了羁绊;3、第二次世界大战进驻柏林的美、英、法三国的军队9月8日撤离柏林,在此之前,在德国东部的俄国驻军也举行了撤军告别仪式。德国终于重获完全的国家主权;4、科尔在大选中获胜,第四次连任德国总理,稳定的国内环境和连贯的外交政策有助于德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统一的德国没有摆出大张旗鼓,咄咄逼人的架势,它极力避免刺激它的伙伴和邻国,寻求欧洲的统一和平衡,然而却以谨慎而坚实的步伐向政治大国迈进。路透社评论说,“自1945年以来德国同外界关系的特点是还没有消除过去的阴影,但是今年所发生的一切提示人们:已经开始了新的篇章。”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地理上它跟德国分据前苏联的东西两侧,苏联的解体同样减轻了对日本的威胁。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日本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并在经贸领域同美国展开竞争和角逐。1994年,日本在大国交往中胆大气壮起来,正在抛弃那种日本惯有的唯诺谦恭之态。去年2月中旬,细川首相在华盛顿同克林顿总统就日美贸易框架举行谈判时明确向美国说“不”,公开抵制美国的压力,反应了日本外交姿态趋于强硬,这与日本政治地位的变化不无关系。
去年,日本加快了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进程。战后的日本一直卧薪尝胆,不事声张。日本国内今日仍然存在着主张多发挥国际作用和少国际参与两种截然对立的派别。1991年第46届联大有人建议联合国改革以后,日本政府采取“谨慎对待”的态度。1994年8月下旬,村山首相对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四国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使日本增加了自信。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明确支持日本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新加坡也表示支持。泰国总理川·立派说的更具刺激性:如果日本持消极态度,亚洲将另找侯选人。9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访日也支持日本加入。村山内阁改变了以往迟疑谨慎的态度,并在今年联大正式提出申请。
日德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是两国既定的战略,而且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向。除了强大的经济为它们提供了依托,旧的世界格局的打破提供了国际环境外,美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重振美国经济为首要任务的克林顿政府需要德、日两国在全球事务中为其分担一肩。在欧洲,由于英法实力地位下降,美国更加重视建立同德国的“领导伙伴”关系。在亚洲,美日两国是一对吵嘴的伙伴,美国希望日本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又不愿让日本挤掉自己的经济利益。美国正在加强对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参与,并坚持作为两国关系基石的日美安全条约。应当看到,美国对日德两国既有支持也有牵制。日德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总之,大国关系的演变是影响世界局势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环境改善但局部动荡不安
1994年内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都比较集中于实施经济优先战略,在解决政治分歧和经贸摩擦上加强了协调对话机制,并取得一定成果,全球总体和平环境继续有所改善。从地区形势看,和解趋势也愈加明显,年内一些老大难热点问题相继降温或灭火,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增加了有利因素。但同时也有乱的一面,一些地区性矛盾和纷争不断出现,形成新的热点,而且有的相当激烈,构成了世界不安宁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4年内许多热点降温或灭火。其中有的是争端一方在战争中压倒另一方,如也门北方战胜南方,卢旺达图西族击败胡图族,使冲突暂告中止,有的是以“兵临城下”手段迫和,如美国出兵海地和海湾,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和伊拉克撤退军队。这些解决方式带有脆弱性,只是把矛盾压抑了。最成功和最令人瞩目的是通过政治谈判途径促成突破或取得完美解决。如南非、中东问题和朝鲜半岛危机。这些都是对世界形势牵动比较大的,它们取得的突破说明对话取代对抗是今日世界主潮流。
地区形势中动荡不安的一面也很突出,新生热点层出不穷。据统计,1994年发生热点36起,从数量上看呈上升趋势。
当前的最大地区热点是南斯拉夫危机。波黑战火已持续32个月,政治解决前景暗淡。波黑冲突各方在涉及领土分配问题上各不相让,塞族拒绝接受五国和平方案。美欧俄似在联手解决危机,但由于战略利益相左,互相牵制,使波黑形势更趋复杂。北约空军对塞族阵地的轰炸,又使塞族同北约以及联合国维和部队关系骤趋紧张,维和与协调困难重重。由于波黑危机对南联盟实施制裁,使它和邻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而且引发了新矛盾,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地区热点比较集中于欧亚(原苏联东欧地区)和非洲大陆。波黑战火之外,纳卡争端、塔吉克冲突、阿布哈兹问题以及车臣宣布独立于俄国而引发的战争,一时难以平息。此外,巴尔干南部国家马其顿、保加利亚、希腊、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之间在民族问题上相继发生争端,并因此互施制裁、互逐外交官甚至发生流血事件。非洲除安哥拉(11月才签署和解协议)、莫桑比克、利比里亚以及索马里、马里、尼日尔的内战和部族冲突之外,年内又新生十数起热点,有的十分激烈、残酷。卢旺达由于总统座机失事引发的部族冲突,从4月起的两个月中相互杀戮50万人,另使200万人沦为难民。
中东在阿以矛盾取得突破的同时,去年又爆发了也门内战、发生了第二次海湾危机。4年之前实现统一的也门,今年5月起持续两个月的南北方交战中造成数万人伤亡,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在加沙─杰里科巴勒斯坦自治区,极端势力哈马斯运动同以色列之间的暗杀和镇压形成恶性循环,有可能成为干扰巴以协议实施的新热点。
亚洲政治形势稳定,但热点和潜在热点也不少。阿富汗、柬埔寨之外,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之争以及印尼同东帝汶的冲突也埋伏着危险。在美洲,今年发生了海地危机,美古矛盾一度加剧。
由于一些地区和国家各种复杂的内部矛盾,加之又有干预他国内政的大国强权政治的存在,地区热点问题将难以完全平息。但从目前的热点来看,绝大多数冲突和战争都是内战型的。即使国家间的领土、边界争端,也看不到扩大到更大范围的迹象,更不会出现类似海湾战争那种规模的局部战争。因此,地区热点问题对世界整体形势会有干扰,但影响程度将是有限的。
世界经济步入新的时期
1994年,世界经济在度过了乍暖还寒的早春之后,终于迎来阳光明媚的季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已走上复苏和增长的道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形势也趋于好转。从总体上讲,世界经济即将步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去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将达3.1%,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将为2.7%,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将达5.6%。
作为西方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最先陷入衰退,也最早开始复苏并进入扩张期。去年上半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7%,第三季度的增长率达到3.9%,预计全年的增长率将在4%上下。西欧经济目前也已走上全面复苏的道路。欧洲联盟委员会预计,欧盟12国经济今年可望增长2.6%,其中西欧第一经济大国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达3%。日本官方最近确认,在经过长达30个月的衰退后,日本经济于1993年10月停止倒退,进入复苏阶段,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今年可实现1%左右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也普遍看好。值得一提的是,非洲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停滞与徘徊后开始显现出增长的势头,预计去年的增长率可达3.3%。在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亚洲经济今年仍保持高速增长,全年的增长率可望达8%。拉美国家在摆脱了“失去的10年”的阴影之后,经济也恢复了活力,预计今年的增长率仍将保持在去年3.5%的水平上。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经济已接近或抵达谷底,有的已恢复增长。
就前景而言,1995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势头预计将进一步加强,增长步伐将有所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上升到3.6%,为1990年至1993年平均增长幅度的两倍。预测表明,今年除亚洲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外,还将出现另外两个积极因素,一是非洲经济增长势头加强,增长率将上升到4.5%,逐步接近发展中国家的5.6%的平均增长速度;二是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其中,中、东欧国家经济将转降为长,增长率由今年的-5.4%转为1.4%,俄罗斯经济虽将继续下降,但降幅将大为缩小,由今年的12%缩至3.9%。
从目前的情况和今后的走势来看,世界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较长期的持续和稳定增长的新阶段。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放弃了过去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经济政策,转而实行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双管齐下的政策。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唱“主角”的西方发达国家吸取了70年代中、后期生产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教训,提出了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的目标,加强了以利率杠杆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这对西方经济、进而对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994年世界经济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区域一体化、集团化的潮流更加汹涌。欧洲共同体在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和走向全面一体化的欧洲联盟之后,去年又进入自1958年成立以来的第四次扩大的最后阶段。在已谈判入盟的4个国家中,除挪威公民投票否决外,奥地利、芬兰和瑞典3国定于今年1月1日起加入欧盟,从而使其成员国由目前的12个增加到15个。去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开始生效。就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刚刚起步不久,美国即把建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提上日程。12月9日至11日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11月中旬,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提出了“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独联体12国于今年10月决定成立跨国经济委员会,从而向以经济合作为中心的一体化迈出了第一步。此外,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合作在过去一年中也有了明显的加强。
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迹象,即:区域经济合作的覆盖面趋于重叠,大区域集团化与小区域集团化齐头并进。如果把现有及潜在的欧洲经济集团看作是一种“圈”的话,那么未来的世界经济就有可能形成“圈”与“圈”相“扣”、“大圈”套“小圈”的格局。以亚太地区和美洲地区为例,从广义上讲,“亚太地区”包括所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及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智利属美洲国家,同时又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因而,在未来就有可能形成这样的局面:上述4国及其他太平洋沿岸的拉美国家既参加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又参加亚太自由贸易区,从而把这两个大“圈”连在一起。而在西半球自由贸易区这个“大圈”中,还存在着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拉美现已成立的一些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这样范围较小的“圈”,在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个“大圈”中则存在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