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政府与尼德兰革命:均势外交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丽莎白论文,均势论文,外交政策论文,德兰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被认为是长期奉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典型。然而很少有人对近代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中国和西方史学界都是如此。这种忽视妨碍了人们对英国均势外交传统的起源及其内涵的理解。本文试图以1567-1604年间伊丽莎白政府以尼德兰革命为中心而推行的外交政策为例,说明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在近代初期的具体表现。
一
诺曼征服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英法关系是敌对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初年,法国的威胁有增无减。法国人口至少是英国的三到四倍,从玛丽一世手中夺走加莱后,法国完全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南侧的上风海岸。更为可怕的是,英国的近邻苏格兰是法国的传统盟友。与之相较,西班牙长期以来与英国维持友好关系,是在欧洲大陆与法国抗衡的重要力量。在伊丽莎白执政的前十年,法国的威胁使英国更珍视英西友谊。但是尼德兰革命使英国的“盟友变成了敌人,敌人变成了盟友”。
1566年尼德兰爆发革命,反抗西班牙的统治。1567年,阿尔发公爵率西班牙军队前去镇压。这支军队是参加意大利战争的主力,它的到来意味着西班牙军事重心的重大转移。在伊丽莎白和枢密大臣看来,这构成了对英国的极大威胁。尼德兰与英国只有英法海峡相隔,最近的地方离伦敦只有100海里,如果让阿尔发成为尼德兰的主人,他随时可以利用尼德兰的财富和船只进攻英国。正如在1586-1587年英国议会上议员们一致认为的:“如果低地国家被西班牙王国征服……低地国家将加封他为英法海峡的伊俄勒斯和尼普顿(风神和海神)。”(注:J.E.尼尔:《伊丽莎白一世和她的议会,1584-1601》,180页,伦敦1957年版。)在这种形势下,英国逐步走上与法国友善的道路。1569年8月,曾对法国安茹公爵的求婚态度冷淡的伊丽莎白向法国大使明确表示,她欢迎与法国王室的婚姻联盟。她的目的何在呢?无庸置疑,作为一个新教徒,她对与安茹这样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结婚意味着什么十分清楚,而且她对法国形势也有自己的预测。1570年7月,当得知法国将要结束宗教战争时,她告诉法国大使,不出两年,法国天主教徒将再次胁迫法王进行战争,以清除胡格诺势力(注:R.B.沃纳姆:《无敌舰队之前:英国外交政策的发展,1485-1588》,310页,伦敦1966年版。)。这样,既不相信法国政策的连续性,又提出与安茹的婚姻谈判,伊丽莎白的目的不言自明:她并不打算与安茹结婚,只是企图利用婚姻谈判来尽量长时间地维持法国对英国的善意,以对西班牙施加压力。而如果真正与安茹结婚,她将陷入法国的政策不能自拔,同时也将失去与西班牙和解的可能性。婚姻谈判失败后,伊丽莎白继续为得到法国的友谊而努力,于1571年12月派法国事务专家史密斯去巴黎谈判。此时正值法国干涉尼德兰的计划提出之时,该计划内容如下: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新教徒组成新教同盟支援尼德兰反叛者,共同把西班牙人赶出尼德兰,然后瓜分尼德兰各省,弗兰德尔和阿图瓦划给法国,荷兰和西兰给英国,其他地区在尼德兰领导人威廉·奥兰治的名义下归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国务大臣威廉·塞西尔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他渴望把西班牙军队赶出尼德兰,但决不能以法国代替西班牙的位置为代价。即使法国只控制了弗兰德尔,多佛尔海峡的西南岸和东海岸地区也将落入法国之手,这必然严重削弱英国对英法海峡的控制,使法国的入侵变得轻而易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方代表在谈判中努力寻求的只是与法国的防御联盟。1572年8月,英法签订防御性的布卢瓦*
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受到进攻时,另一方提供一定数量的陆海军援助。布卢瓦条约是英国外交的胜利。它为英国建立起防御西班牙入侵的屏障。最为重要的是,伊丽莎白没有过深陷入与法国的联盟,对西班牙没有太多伤害,这为随时摆脱这一联盟提供了保证。正如史密斯在评价这一条约时所说:“如果西班牙现在还气势汹汹……,此后它就会感到害怕,因为这样一个屏障联结了起来;……如果勃艮第家族表示友好,女王陛下至今也没有做任何有伤和气的事情。”(注:R.B.沃纳姆:《无敌舰队之前:英国外交政策的发展,1485-1588》,317页,伦敦1966年版。)一句话,布卢瓦条约并没有使法国成为“永久的朋友”,也没有使西班牙成为“永久的敌人”,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例证。
1572年3月1日,以英国多佛尔港为巢穴劫掠过往船只的拉马克为首的尼德兰海盗突然被伊丽莎白政府驱逐。4月1日,他们从西班牙占领者手中夺取布里尔港,导致尼德兰北方起义的总爆发。这是拉马克被驱逐的意外后果,还是在驱逐名义下拉马克与英国政府的共同计谋呢?对此史学界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布莱克认为,伊丽莎白是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因为拉马克不仅抢劫西班牙船只,也抢劫英国船只,引起强烈不满,伊丽莎白不得已而为之。波拉德则认为,拉马克的计划得到伊丽莎白的默许(注:A.F.波拉德:《英国政治史:从爱德华六世即位到伊丽莎白逝世》,331~332页,朗曼1929年版。)。由于资料缺乏,对于这一问题不可能有定论。但不论伊丽莎白的最初动机是什么,拉马克占领布里尔后很快得到英国政府的援助,源源不断的英国自愿者加入到他的行列,使得拉马克很快又夺取了重要港口弗拉辛,尼德兰北部的革命高潮迅速到来。在4月23日的一封信中,塞西尔特别赞赏以这种方式支援尼德兰,并希望奥兰治能趁此机会赶走阿尔发的军队,重新夺回尼德兰“古老的自由”(注:R.B.沃纳姆:《无敌舰队之前:英国外交政策的发展,1485-1588》,319页,伦敦1966年版。)。
这一天赐良机也吸引了法国。5月底,在法国避难的奥兰治的弟弟路易率领几千人(大部分是法国胡格诺信徒)越过尼德兰边界,占领蒙斯和瓦朗谢纳。在这种形势下,法王会不会公开干涉尼德兰呢?这不仅是阿尔发,也是伊丽莎白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倘若法国干涉,英国将采取什么对策呢?塞西尔7月初起草的一份国务文书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他建议,如果阿尔发能够独自抵抗法国,英国可以暂时采取观望态度;如果不能,特别是如果法国人有可能控制尼德兰沿海地区,那么,应当秘密告诉阿尔发,“女王陛下愿意尽她所能地用一切正当的手段帮助他的主人西班牙国王保卫其继承权,条件是她认为西班牙国王愿意解除对臣民的难以忍受的压制,恢复他们古老的自由,与贵族和解,使他们解除对异端法庭的恐惧,继续与女王陛下的古老联盟,以期获取勃艮第历代公爵时期那样的亲睦和交往”(注:R.B.沃纳姆:《无敌舰队之前:英国外交政策的发展,1485-1588》,320页,伦敦1966年版。)。这份国务文书第一次明确表述英国对尼德兰的政策。可以看出,伊丽莎白政府干涉尼德兰事务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新教事业,而是为了维持西班牙与法国间的势力均衡,以保证英国自身的安全。因为在“恢复尼德兰古老自由”的前提下保持西班牙国王对尼德兰的继承权不仅意味着限制西班牙势力膨胀,而且意味着杜绝法国向尼德兰扩张。这一政策很快付诸实施。7月11日,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率领一支强大的英国自愿者队伍在弗拉辛登陆,女王给他的指示很明确:不要不加区别地参加任何战役,首要的是占领弗拉辛,以阻止法国人拥有它(注:J.B.布莱克:《伊丽莎白的统治》,156页,牛津1959年版。)。
1572年8月24日法国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使法国的威胁暂时解除,而尼德兰革命高潮的到来打击了西班牙势力。与西班牙恢复友好的时机成熟了。1575年3月,英西双方达成协议:尼德兰新任总督列揆生同意驱逐在尼德兰的所有英国避难者,允许英国商人与安特卫普的贸易;伊丽莎白禁止奥兰治及其部下出入英国港口,禁止英国人给他任何援助,直到尼德兰人服从他们的天然君主的统治(注:J.B.布莱克:《伊丽莎白的统治》,164~165页,牛津1959年版。)。英西友谊恢复了。对此,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对西班牙代理人瓜拉斯说:“陈酒、老面包和老朋友应被珍视,即使仅仅是为了向正在为我们的友谊是否牢靠而争论不休的法国人显示,也有足够的理由把内心的友好情感外在地表达出来。”(注:C.里德:《国务大臣沃尔星干先生与伊丽莎白女王的政策》第1卷,311页,牛津1925年版。)
综上所述,1567-1575年间,英国形成了完整的对尼德兰政策:恢复尼德兰在查理五世时期的半独立地位,防止法国人染指尼德兰各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既要实现这些目的,又不至于使英国陷入战争或难以负担的花费。这一政策的本质在于维持西班牙和法国间的势力均衡,以保证英国自身的安全。这一政策取得了成功。到1575年,西班牙军队虽然仍留在尼德兰,但完全取胜的可能性减小了;英尼贸易重新开通,英西关系得以恢复;法国干涉尼德兰的计划一次次夭折,但是名义上的英法同盟关系仍然维持。英国重新获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
1575年后,伊丽莎白继续推行1567-1575年形成的以尼德兰革命为中心的大陆均势政策。
英西关系改善使奥兰治完全失去得到伊丽莎白援助的希望,只得于1575年5月向法国求援。伊丽莎白又面临抉择:或者她自己支援奥兰治,或者让法国支援。然而,她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调解尼德兰与西班牙的冲突,实现尼德兰和平。她于1575年8月派亨利·科巴姆去马德里,10月下旬又派两个特使去尼德兰。给科巴姆的指示是:“让(西班牙)国王知道,无论别人如何告诉他关于她(伊丽莎白)在低地国家与他的臣民合伙非为,如果他知道她是如何时常和恳切地被乞求接管荷兰和西兰,他就会说他从未有过像她这样的朋友。如果不采取快速补救措施,低地国家将听任法国国王摆布……。由于没有任何事情比这更伤害(西班牙)国王、更威胁她本人,因此她迫切希望,他能允许他的臣民享有古老的特权,使他们免遭异端法庭的极端措施,以改变目前的事态发展方向。只有在这一原则上,……他才愿意利用任何调解来弭和这些分歧。”(注:R.B.沃纳姆和J.C.沃克编:《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41~42页,朗曼1932年版。)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并不想在尼德兰谋得地盘,而是希望在实现尼德兰半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尽早稳定尼德兰局势,以防止法国干涉,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到1578年,伊丽莎白的调停尚未取得进展,而法国的阿朗松公爵又在积极筹划干涉尼德兰事务。阿朗松认为应公开站在奥兰治一边,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尼德兰,然后通过与伊丽莎白的婚姻把它与英国联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法国保护下的新教联邦,以对抗西班牙和法国吉斯派的强大势力(注:J.B.布莱克:《伊丽莎白的统治》,344页,牛津1959年版。)。伊丽莎白最初反对阿朗松干涉尼德兰。但从尼德兰传来的信息告诉她,要阻止阿朗松是很困难的,因此她采取了相应对策。她拿不准阿朗松的行动是个人冒险还是政府支持的国家行动,如果是前者,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利用他的冒险为英国利益服务;如果是后者,她坚决反对。她于1578年5月派斯塔福德爵士去法国打探亨利三世对阿朗松的态度,并带口信给太后凯瑟琳和阿朗松,表示她愿意在与阿朗松的婚姻问题上进行谈判。亨利三世和凯瑟琳表示,他们正努力阻止阿朗松的计划,并表达了对婚姻谈判的欢迎。伊丽莎白的态度标志着她对尼德兰的外交策略的变化,由防止法国干涉转变为利用婚姻谈判使阿朗松成为在尼德兰对付西班牙的有效力量,同时又不允许他在那里强大到威胁英国的程度,借此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但是,婚姻谈判招致英国臣民强烈反对,因为正值英国国内天主教势力兴风作浪之时,人们惧怕谈判会助长其气焰。伊丽莎白不愿与臣民敌对,谈判暂时被放弃。
1580年起,英国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是年2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继承葡萄牙王位,西班牙的实力大为增强。与此同时,尼德兰局势恶化,阿拉斯同盟的成立使尼德兰新任总督帕马的军队有了向北方反叛各省发动进攻的基地。法国内战于1580年再度爆发,使法国丧失了对西班牙的牵制力量,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面临破坏的威胁。对英国来说,首要的是督促法国尽早结束内战,利用法国的力量限制西班牙势力的膨胀。在这种形势下,与阿朗松的婚姻谈判受到英国政界普遍重视。对于西班牙的威胁,法王亨利三世同样感到恐惧,因此也空前地感兴趣于法英联姻,并于5月派使节到达英国。伊丽莎白趁此机会提出,婚姻谈判的前提是法王对胡格诺派采取宽容政策。11月法国第七次内战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对此伊丽莎白肯定起了作用。法国内战既然已经结束,婚姻谈判的道路似乎畅通了。然而,象1570年那样,伊丽莎白不相信法国政策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担心与阿朗松的婚姻会使她失去行动自由,陷入与西班牙的战争。因此,她试图以婚姻谈判为诱饵,使法王支持阿朗松在尼德兰的军事行动,把法国拖入与西班牙的战争,以达到维持大陆势力平衡,同时又避免英国参战的双重目的。但法王和太后不肯就范。为了向西班牙表明英法间的团结一致,伊丽莎白把目标转向阿朗松本人。1581年8月中旬,阿朗松率领军队开进西班牙人占领的弗兰德尔地区并很快夺取康布雷。但由于得不到法王资助,他很难再有任何大的举动。在此情况下,伊丽莎白为他提供30,000镑贷款,使阿朗松完全转向她一边。10月阿朗松来到英国寻求进一步帮助。此后三个月是伊丽莎白婚姻外交的最高峰。11月22日,伊丽莎白在与阿朗松以及法国大使等人在白厅的长廊上散步时,当众吻了阿朗松,与他交换戒指,并告诉法国大使:你可以给巴黎写信,“阿朗松公爵将成为我的丈夫”。伊丽莎白此举是出于真心还是纯粹的外交手段呢?西班牙大使门多萨认为,她是在向法王显示她对婚姻的诚意,以赢得与法国的联盟。大约在此时,伊丽莎白致函英国驻法大使,让他转告法王,她将与法王的弟弟结婚,条件是法王书面保证使她免除在低地国家的战争的一切费用,并且,如果西班牙进攻她,他将向西班牙宣战(注:C.里德:《国务大臣沃尔星干先生与伊丽莎白女王的政策》第2卷,96页。)。这封信证实了门多萨的判断。伊丽莎白此后的举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她想方设法使阿朗松尽早离开英国。当阿朗松准备启程时,伊丽莎白表面上显示极度痛苦,但是,据门多萨说,她私
下在自己的卧室开心地跳舞,以庆祝摆脱阿朗松(注:M.休姆:《伊丽莎白女王的求婚谈判》,280页,伦敦1904年版。)。1582年2月1日阿朗松启程,伊丽莎白和整个宫廷的官员送他到坎特伯雷。在罗切斯特,伊丽莎白陪他参观了她的巨大舰队,指定三艘战船把他护送到尼德兰。这种场面向腓力二世充分显示出英法团结,使他不敢对伊丽莎白轻举妄动,同时也使法王亨利三世看到了法英联姻的希望。伊丽莎白的举动很快在亨利三世身上起了作用,1582年6月亨利三世派法国舰队前往特塞拉岛支援与腓力二世对抗的安东尼奥就是例证。这一事件标志着伊丽莎白在对法国外交中的胜利。
1584年7月,奥兰治被暗杀,这为帕马完全征服尼德兰提供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法国形势恶化。同年5月,阿朗松因病早逝,瓦洛亚王朝后继无人。按照谱系和法律,胡格诺派领袖、那瓦尔国王、波旁家族的亨利将成为法国王位继承人。这一形势迫使法国天主教联盟和吉斯家族于同年12月21日与腓力二世秘密签订了茹安维尔条约,接受腓力二世为他们的保护者,腓力二世保证每月给他们50,000克朗,帮助他们夺取王位(注:J.H.M.萨尔蒙:《危机中的社会:16世纪的法国》,237页,米休恩1979年版。)。1585年6月,亨利三世最终向天主教联盟屈服。这样,不仅尼德兰,而且法国都面临被西班牙吞并的威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最终破坏了。伊丽莎白被迫更为积极地支援尼德兰反叛者。采取什么方式呢?联合省试图让她接受尼德兰统治权,遭到她坚决拒绝,因为这意味着无限制地帮助他们,也意味着更明显地冒犯腓力二世,使她成为他“永久的敌人”。她只想充当尼德兰保护者的角色。1585年8月,双方签订楠萨奇条约,规定:伊丽莎白派一支由5,000步兵和1,000骑兵组成的部队支援反叛者,这支军队费用由她本人支付;同时,联合省同意把弗拉辛和布里尔让与伊丽莎白,作为她的卫戍城市,以保证她的军事开支的最后归还;如果敌方舰队进入英法海峡,联合省应派战舰援助伊丽莎白,战舰数量应与她的战舰数量相等(注:R.B.沃纳姆和J.C.沃克编:《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58~59页,朗曼1932年版。)。同年12月,莱斯特伯爵率军队开往尼德兰,英国最终陷入与西班牙的公开战争。
表面看来,伊丽莎白的外交政策失败了。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弱小的英国凭借其外交手段已赢得了18年和平发展时间,为战争作好了准备(注:参见拙作《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与商业扩张》,《齐鲁学刊》1996(5)。)。
三
战争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均势外交政策的继续,目的仍然在于迫使西班牙从尼德兰撤走军队,恢复尼德兰在查理五世时代享有的古老自由,恢复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局面。
1588年英国击败无敌舰队后,西班牙的威胁暂时缓解,法国成为英国关注焦点。1589年7月,亨利三世被暗杀,那瓦尔的亨利即位,为亨利四世。伊丽莎白希望他能控制法国局势,遏止西班牙势力的膨胀。然而当时亨利四世面临十分棘手的国内问题。8月24日,亨利四世向英国求援,伊丽莎白马上组织4,000援军前往。她的举动表明,虽然她一向节制,但在关键时刻是能分清主次,果断决定的。在英军援助下,亨利四世在1589年冬天冲出围困,并于第二年3月取得伊夫里战役胜利。接下来伊丽莎白需要考虑如何在战争中保持主动、如何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在伊夫里战役中,帕马已从尼德兰派军队援助法国天主教同盟,同时腓力二世的军队在布列塔尼的布拉韦港登陆。如果西班牙人控制布列塔尼,他们将获得进攻英国的基地,其位置比弗兰德尔还要优越。而此时亨利四世所关心的只是从天主教同盟手中夺取巴黎。伊丽莎白不能再观望,1591年4月,英法签订协议,英国派3,000陆军援助布列塔尼。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后,伊丽莎白派外交家威尔克斯出使法国,任务是:不论亨利四世信仰如何,重要的是要他保证,只要腓力二世还与伊丽莎白敌对,亨利就愿意作为同盟者对付西班牙(注:G.B.哈里森:《伊丽莎白时期的日志,1591-1603》,第1卷,252-253页,伦敦1928年版。)。这就是说,在伊丽莎白看来,宗教信仰是次要的,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亨利改宗天主教后力量大增,成为与西班牙抗衡的重要力量,伊丽莎白不失时机地命令英军撤回,到1595年2月,英国在法国的军事投入基本结束。总之,1589-1595年在法国战争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恢复法国和西班牙间的势力均衡。正如亨利四世的天主教顾问向他暗示的,伊丽莎白的帮助将仅仅维持在使他免遭毁灭的水平,不会更多(注:W.T.麦卡弗里:《伊丽莎白一世:战争与政治,1588-1603》,193页,普林斯顿1992年版。)。换句话说,在英国看来,法国战场是尼德兰战场的扩大。
1598年5月2日,法国单方面与西班牙媾和,签订韦尔万条约,法西战争结束。不久,尼德兰形势变化,推进了英国与西班牙的和平进程。帕马去世后尼德兰南部各省政局动荡。1598年,弥留之际的腓力二世把尼德兰南方诸省的统治权交给女婿阿尔倍特大公和女儿伊莎白拉,在这里重新建立起勃艮第王国。它名义上属于哈布斯堡王朝,但各省是自治的。这种局面是伊丽莎白政府多年追求的,是实现英西和解的根本保证。因此,虽然伊丽莎白清楚联合省肯定拒绝和谈,而没有它们的同意和平是不可能的,但当西班牙使节发出和谈邀请时,她仍决定与西班牙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英方的谈判条件有三:第一,谈判只是为了结束战争,不是为了与西班牙建立同盟关系。第二,关于尼德兰问题。海牙的联合省政府继续存在下去,它有自己的武装,信奉新教,可以自由进入西班牙属地,可以在英国招募军队;外国军队离开南方各省,只有土著人才可以参军;英方继续控制布里尔和弗拉辛,直到联合省偿清贷款。这当中一些条件也许可以再商量,但联合省的独立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允许英国商人与西属美洲进行贸易(注:W.T.麦卡弗里:《伊丽莎白一世:战争与政治,1588-1603》,223页,普林斯顿1992年版。)。可以看出,尼德兰问题仍是伊丽莎白政府最关心的,但与以前相比,英方态度已发生变化。此前,伊丽莎白只强调恢复尼德兰在查理五世时期的地位,但现在对尼德兰已区别对待了。对南部各省目标仍然没变:撤走外国军队,实现自治;而对北部联省共和国,伊丽莎白已正式承认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这说明她已认识到联合省的独立势不可挡,并根据这一新形势调整了政策。不仅如此,她提出的其他许多条件正是为了给西班牙施加压力,迫使它同意联合省独立。她拒绝与西班牙建立同盟是担心西班牙日后胁迫她对付联合省。她同意联合省在英国征兵是为了表明对联合省的支持。她提出继续控制卫戍城市是为了切断西班牙的海上进军路线,以确保联合省的安全。
1600年5月,英西谈判在法国城市布洛涅正式开始,1604年最终达成协议:联合省可以招募英国自愿者加入他们的军队,卫戍城市仍控制在英国手中,在西班牙的英国商人免受异端指控的干扰,允许英国商人与美洲进行贸易(注:A.L.罗斯:《伊丽莎白英国的扩张》,321页,伦敦1955年版。)。至此,联合省的独立已经成为事实——虽然西班牙还没有正式承认。这样,伊丽莎白政府所追求的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最终得以实现:复兴的法国形成与西班牙抗衡的强大力量;由于仍是哈布斯堡王朝属地,尼德兰南部地区避免了遭法国吞并的危险;在英国的保护下,正走向独立的联合省的安全也得到保障。
总结本文,可得出三点结论:一、伊丽莎白政府围绕尼德兰革命而推行的外交政策是典型的近代均势外交政策,即维持欧陆强国间势力均衡。二、为推行这一政策,伊丽莎白政府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采取了灵活多变、切实可行、适可而止的外交手段,可以说,近代均势外交政策的内涵在这时都已充分具备。三、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欧陆均势保护英国自身安全。诺曼征服以来,英国的外交战略以在欧洲大陆夺取和维持领地为中心,伊丽莎白政府放弃这一传统,而把目光转移到海上,导致后来英国海上帝国的建立。另外,传统观点认为,在欧洲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宗教是划分敌友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状况直到三十年代战争才得以改变,在《新编剑桥近代史》中,马丁利写到,16世纪后半期,天主教和加尔文教把欧洲划分成两大阵营,“宗教最终把天然盟友(西班牙和英国)变成势不两立的敌人”(注:R.B.沃纳姆主编:《新编剑桥近代史》第3卷,155~159页,剑桥1971年版。)。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