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看法(一)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看法(一)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对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看法(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

经过改革,确有一批国有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了活力;但是,从整体看当前国有企业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近几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一直呈上升趋势。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为23.4%,1993年27.8%,1994年30.9%,1995年33.5%。1995年预算内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达540亿元,比1994年增长近12%。1996年1~4月,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综合亏损面为43.3%,其中,按企业户数算,亏损面为46%;按销售收入算,为29.5%;按资产总额算,为42.1%;按职工人数算,为52.2%,即每两个国有企业职工就有一个在亏损企业就业。

从1996年一季度国有企业亏损情况看,有几个新情况很值得注意。一是首次出现净亏损。一季度盈利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2%,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39.1%,企业盈亏数相抵净亏损34亿元(1~4月净亏25亿元,5月份扭转净亏情况,1~5月实现利润3亿多元)。二是大中型亏损企业户数增加。1995年年底大中型企业亏损户数占国有工业企业亏损户数20.9%,今年一季度上升到24.9%,比去年同期增加1100户。三是地方企业亏损增幅高于中央企业。今年一季度地方企业增亏46.3%,高于中央企业24.8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占亏损额的比重由去年的69.5%上升到72.3%。四是亏损行业增加。全行业亏损的原来有煤炭、纺织、军工、森林工业,现在又增加了机械行业。石油、化工、有色、汽车、烟草、包装等行业亏损额上升幅度也较大。五是亏损面大。29个省(市、区,不含西藏)盈利普遍减少、亏损扩大,全国除河北、山西、上海、山东、河南五个省市外,其它地区地方企业盈亏相抵后都出现了净损。

(2)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据有关部门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全部资产损失和资金挂帐占资产总额的9%,占所有者权益的39.5%,空壳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帐大于所有者权益)占全部企业数的21.5%;1995年对14.8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全部资产损失和资金挂帐占资产总额的9.5%,占所有者权益的40.9%,空壳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25.5%,比1994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

(3)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改造缓慢。国有企业普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目前技术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只有20%,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21.8%,大多数只有六七十年代水平,还有15%以上的设备超期服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过比较全面改造的只有20%左右,老工业基地的情况更为严重。国有单位技改投资的比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七五”时期占31.8%,1991年为28.2%,1992年为27.75%,1993年为26.3%,1994年为25%,1995年也仅为27%,五年平均为27%,低于“八五”计划规定的35.1%很多。

(4)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滑坡。改革以来,有些企业管理有进步,有些企业则管理在滑坡。“以改代管”、“以包代管”情况相当严重。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经济要求很不适应。例如,忽视战略管理、忽视市场营销、资金周转慢、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弛。这种状况使国有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都处于不利地位。

(5)产品积压严重,竞争力低。1987~1994年,国有工业企业的产成品资金占有量累计增长2.79倍,同期工业品产值仅增加2.35倍。1996年1~5月份工业企业产销率只有93%,比去年的95%又下降两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弱,现在我国面临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形势,这种情况更加令人担忧。

(6)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活力却没有增强。1978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为77.63%,集体企业为22.37%。1994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为34.07%,集体企业为40.87%,个体经济为11.51%,其他经济类型为13.55%。国有工业的比重“六五”期间每年减少1.98个百分点。“七五”每年减少1.53个百分点,“八五”前四年每年减少4.718个百分点。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有其合理的一面。从目前情况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牢固地占有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公有经济也仍是国民经济主体。不过,在国有企业比重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活力却未增加,这是不正常和令人焦虑的。

是什么原因使国有企业处于这样严峻局面的呢?原因很多,例如1996年一季度国有企业净亏损就有很多外部原因。一是市场问题,如投资市场平淡,诱导生产资料销售下降,出口下降;二是原材料价格提高;三是贷款利息支出增长,1996年一季度国有工业企业利息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50多亿元;四是出口退税缓慢,等等。

但是,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体制原因,这就是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企业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即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

这几年认真落实14项企业自主权,在企业自主经营方面有较大进步,但很多企业仍未能做到真正自主经营。企业自负盈亏方面则进展甚少,企业亏了还是国家负责,而且是负无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就很难有多少推进。现在的情况就是企业权力大了,责任却没有增加,健全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约束机制却出现了大问题,即政府对企业的约束放松了,企业却不能自我约束,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率不能迅速提高,国家的财产和收入却从多方面受到侵蚀。

有人说国有企业困难是改革带来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相应的企业制度不改革行吗?绝对不行。因为这种传统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已经没有生命力了,已经从经济发展的动力变为经济发展的阻力了。改革前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和算盘珠,实行统购统销、统收统支制度,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改革,国有企业不可能有活力,社会主义制度也要被葬送。所以,党和政府领导的改革是唯一出路。问题是改革的任务还未完成。改革任务完成了,企业成了真正的企业,也还要搞好管理,搞好科技进步,企业才能彻底摆脱目前的困境,真正活起来。在企业还未成为真正的企业以前,也要抓企业管理和科技进步,但会遇到重重困难。这就是目前国有企业形势严峻的根源,其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利条件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有许多困难,例如在如何化解企业的历史包袱、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有不少问题要认真研究。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也有不少有利条件。概括起来有4方面的有利条件,即找到了问题,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规律,明确了思路。

1.基本上弄清重点和难点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政企分开问题,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企业产权改革和自负盈亏问题,企业多余人员问题,过度负债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2.进行了试点,取得了经验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进行的改革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教训,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结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试点工作取得了宝贵的经验。18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成绩。例如,调整了一些企业负债结构,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一些企业进行破产兼并。企业在分流多余人员、分离办社会职能方面取得了经验。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省市在改革国有企业的试点工作中发挥了主动性,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发展。例如,上海市立足整体搞活,大力调整组织,使国有经济有了生机,国内生产总值连续4年保持14%以上的增长速度。上海市提出并实施的“六个一块”做法,即主体多元吸一块、存量盘活调一块、债权转股换一块、兼并破产活一块、企业发展增一块、政府扶持补一块,对解决企业过渡负债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有些地方,如广东顺德、山东诸城等地,在国有小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也取得了成绩和经验。现在全国各地小型企业改革已经全面推开。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安徽、四川、广东、河北、黑龙江、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省市,已在全面推开不同形式的小企业改革。

3.探索了国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做事情要按照规律办事,改革国有企业也是如此。所谓规律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带有普遍性、固定性。为了掌握规律,就要研究国外情况,研究历史情况。这几年有不少同志在这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成绩。

(1)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从世界主要国家情况看,尽管各国制度不同,国情有别,但国有经济一般都承担着以下职能:一是发展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包括邮电、铁路、航空、港口、供水供电等等;二是发展基础工业,如矿山勘探、石油、煤炭、电力等的开发;三是发展某些支柱产业,如冶金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四是发展某些高新技术,如集成电路,航天工业;五是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如军工生产、维持就业,开发落后地区。有人概括了发达国家创造国有企业的9种动机:第一,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第二,增补私人部门空白;第三,接管病态的私人公司;第四,防止垄断与获得规模经济;第五,解决外部效应;第六,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政策;第七、国际竞争;第八,工业重组;第九,地方发展。此外,发展中国家创立国有企业还有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弥补私人企业家不足等动机。因此,不管是什么制度,也不管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国有经济。

(2)世界各国发展国有经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在有些时期内,有些经济活动,由于投资大、回收慢,依靠民间的个人和集体是搞不了的,这就必须由国家搞;有些经济活动私人不愿意搞,有些私人也能搞,但为了全社会的利益,不能让他们搞,往往也要由国家搞;还有一些是国家和集体、个人都能搞,但国家搞更有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国家应该也可以搞。

(3)各个产业部门和国有经济的相容性是不同的。国有经济在有的产业部门优势大,在有的产业部门优势小。但各个国家国有经济一般都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有规律性。例如,本世纪70年代末,邮政行业中,英、法、美、西德、意大利、日本的国有企业都占100%;广播通讯业中,英、法、西德、日本的国有企业占100%;电力行业中,英、法的国有企业占100%,西德、意大利占75%;铁路运输行业中,英、法、西德、意大利的国有企业是100%,日本是75%;钢铁业中,英、法、意大利的国有企业都占到75%;汽车业中,英、法的国有企业占50%。

(4)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它是受多种条件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的要求制约的。各国的经济表明,在特定时期国有经济的发展总是要受到一系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的。概括起来,制约国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发展国有经济的必要性;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国家的财政状况;私人经济发展的状况;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即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看,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往往导致国家负担加重,财政发生困难。因为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少国有企业是亏损的,要靠政府补贴过日子。国有企业增多,政府的财政负担就会加重,从而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这是有些国家搞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则会影响非国有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应有的发展,还会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佳。还要注意,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低,职工工资低,加上产品销路有保证,国有企业一般比较容易盈利,增加一个国有企业往往能增加一份财政收入。而现在情况变了,农产品价格高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也高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市场上竞争激烈,产品销售问题突出了。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盈利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也会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5)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与工业发展阶段有着内在联系。有些人把工业发展分为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更新期(后工业化时期)。研究发现在幼年期(工业化起始期)国有企业比重最小,比重提高速度也最慢,成长期(即起飞期)比重会较快地提高,成熟期国有企业比重达到最高峰,一般不会再提高比重,进入更新期,国有企业比重则逐渐下降。国有企业占GNP比重的变化呈抛物线形状。

(6)各国发展国有企业都有其社会目标,许多国有企业就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是不好的,需要财政补贴。但从国际经验看,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主要条件是有经营自主权,有明确的财务责任,参加市场竞争。

4.找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思路

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是极其困难复杂的问题,但是经过改革,尤其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比较正确而且切实可行的路子,这反映在江泽民同志1995年和1996年两次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反映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我体会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是:

(1)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应有正确全面的理解。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2)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包括非公有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内容。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和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没有非公有经济成份的发展,就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国有经济的改革要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结合起来。

(3)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而不是着眼于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4)抓住大的、放活小的。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步伐。

(5)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结合起来。为此要在改革过程中始终重视企业管理,努力改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要把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用改革代替管理,也不能用管理代替改革。

(6)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进步,积极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这也是把转变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的重要措施。

(7)实行政企分开。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要转变到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并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机构。

(8)搞好配套改革。重点是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帮助企业解决过度负债、富余职工、包揽社会服务职能等问题。

(9)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10)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段。实践证明,没有工人群众的支持,企业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企业也是办不好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也在积极实行职工参与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更应该依靠职工把企业办好。(未完,请下期阅)

标签:;  ;  ;  ;  ;  ;  

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看法(一)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