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中医院检验科 江苏沭阳 223600
【摘 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诊断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门诊按期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产后出血的产妇64例作为产后出血组,随机抽取正常产妇120例作为正常产妇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D-D、Fbg及AT-Ⅲ水平。结果 正常产妇组血浆D-D、Fbg以及AT-Ⅲ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后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期检测血浆D-D、Fbg及AT-Ⅲ水平,可以对预测产后出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产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生产后的24h内,阴道流血量>500ml的现象。该病是常见的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有效,可以造成产妇的死亡[1]。据文献报道,我国孕产妇中约有49.9%死于产后出血,而且产后出血占产科出血死亡构成比的87.8%。在怀孕期间,产妇的神经内分系统和自身代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可以直接导致产妇的临床指标发生改变。本文对64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以及120例正常产妇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旨在为临床预测孕妇产后出血及其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门诊按期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产妇,纳入标准:①均为单胎、初产;②临床及实验数据完整;③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既往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器官损害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接受过抗凝治疗的患者。其中分娩后诊断为产后出血的患者共64例作为产后出血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8.64±6.50)岁;孕周35-42周,平均孕周(38.23±2.41)周;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39例;出血量198-473ml,平均出血量为(648.67±231.28)mL。随机抽取120例正常分娩产妇作为正常产妇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8.73±6.24)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28±2.16)周;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39例。两组的年龄、孕周以及分娩方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检测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临产前抽取空腹静脉血3.5 ml,分离血浆后,采用日本Sysmes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相应试剂,严格按照实际说明书检测D-D、Fbg以及AT-Ⅲ的水平。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的处理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正常产妇组血浆D-D、Fbg以及AT-Ⅲ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后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女妊娠后,生理过程发生了及其极其复杂的变化,呼吸、内分泌、心脏以及血液等多个系统均可以涉及到。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需求的血液量也不断增加,在生产前孕妇的血容量达到高峰期。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各种促进和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和制约,使得机体凝血和抗凝血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2]。妊娠后,机体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以及Ⅹ等均可以明显的升高,可达原有水平的150%~500%,使得抗凝血功能相对的减弱,导致生理性高凝状态。这种生理性高凝状态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防止生产时过量出血,同时,也是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在这种高凝状态下,如果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诱发因素,导致组织损伤,促凝血物质大量进入血液,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掉,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使得产妇出现异常的出血。
D-D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经凝血因子XⅢa交联后,为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可以反映体内凝血酶和纤溶酶的活性。Fbg是一种急性时相性大分子量凝血糖蛋白,是在肝脏合成和分泌的,与凝血酶的活性有关,是促进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function在怀孕后,整个孕期的D-D以及Fbg水平均逐步的增加。上述两种物质检测比较方便、快捷,尤其适合急诊检测,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AT-Ⅲ是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人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剂,约占血浆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可以使得凝血酶的生成受到抑制,还能够直接结合凝血酶,导致凝血酶变性,从而失去生物活性,起到抗凝的效果,是临床上评估高凝状态的良好指标之一。妊娠期,由于AT-Ⅲ与活性高的凝血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水平的降低,从而出现高凝状态[3]。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产妇组血浆D-D、Fbg及AT-Ⅲ水平明显高于产后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说明,检测临产的孕产妇上述三项指标对预测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也说明,产后出血的临产孕妇比正常孕妇更具有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的倾向。
综上所述,临产孕妇血液有高凝状态倾向,在孕期检测血浆D-D、Fbg及AT-Ⅲ水平,可以对预测产后出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4-245.
[2]邬光中,陈峻,徐升强.产后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5):318-319.
[3]陈宜斌,朱贵明.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1):22-24.
论文作者:徐守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血浆论文; 凝血酶论文; 凝血论文; 统计学论文; 水平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