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甘亭街道中心学校 710300
摘 要: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预习就是学生自我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预习 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
语文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特点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的,以同一主题为一个单元。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
一、语文课前预习的内涵
1.一种铺垫。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浮光掠影”,另一方面又不必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一种预测。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3.一种自练。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驭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二、扫清障碍,理清脉络,做好标记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感悟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语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三、搜集资料,了解背景,帮助理解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年代久远,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或经历过的。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初步掌握。等到课堂上,可借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
四、目的明确,分步朗读,层层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
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
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
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五、提出见解,解决问题,做好笔记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正掌握,文章主题的概括是否准确,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
六、分块布置,明确要求,形成习惯
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可将以上各部分预习内容分解为这几个小板块,在每课的预习作业中予以落实:字词课堂、我的搜集、课文内容、我的发现、我的困惑。要按照上面的方法,严格要求,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持之以恒。
论文作者:刘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课前论文; 目的论文; 语文论文; 重点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