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开“纪伯伦玻璃”——语文教师提升“儿童研究”能力的第一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移开论文,语文教师论文,玻璃论文,能力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儿童的无知,对儿童语文学习历程的无知。当我们手中所握的有效策略捉襟见肘时,就很容易回到“简单”“野蛮”“强制”的老路上去。其实,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很不容易的。朱自强教授就认为,研究儿童文学的人要先于研究儿童文学来研究儿童;语文教师要先于研究教材教法去研究儿童。看来,研究儿童,明晰他究竟拥有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他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他的喜好、他的能力,这才是语文研究的第一步。从语文和儿童的视野出发去研究儿童的能力是我们教科研的第一能力。
纪伯伦说:“许多学说都像窗玻璃。我们通过它认识真理,但它又把我们与真理分开。”我们语文教师之所以对儿童的语文学习有许多偏见,就是因为用“纪伯伦式的玻璃”将自己与儿童语文隔离了开来。为了提升自我的儿童研究能力,我们必须采用下面四个策略,进一步走进母语,走进儿童,提升自己观察儿童语文学习图景的清晰度。
一、“档案研究”策略:运行长线化的课堂观察,建设“瑞吉欧式”的语文学习档案
对于儿童的语文学习来说,我们作为指导教师,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暗箱”式的语文学习,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清晰地研究儿童语文学习的活动。要提高语文教师的儿童研究能力,就必须去“探照”儿童语文学习的内在机制与原理。那么,如何让隐身着的语文学习过程能够像照片那样“曝光”呢?瑞吉欧的儿童档案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在儿童学习语文的各个阶段,我们要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建立语文学习档案。语文学习的前期准备开始到课堂教学的延续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做好详尽的记录。记录的内容不仅要有儿童的语文学习成果,还要有他们语文学习的过程,从而能够完整地反映出儿童如何制订、执行和完成“语文学习”这项个别化工作计划。按照瑞吉欧的教育理念,记录是对儿童学习和教育活动的说明和解释,是以任何一种形式记载能够提供足够信息帮助理解所记录内容的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凭借记录来研究儿童的语文学习工作。如果我们建立了关于某个学生的长线案例记录,就可以分析其纵向的发展变化,描绘其语言成长的真实曲线,确认对“这一个”学生或“这一类”学生语文学习来说最有效的策略、最优化的路径,甚至可以提取出我们最缺乏的关于语文学习的微观指导策略。比如,长期跟踪一个学生的阅读和作文,建立“读写关系档案”,就可以发现儿童积蓄的语言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活。有了瑞吉欧式的档案研究,才能够让教师更走近儿童,更逼近语文。
二、“全程故事”研究策略:捕捉非正式的儿童故事,建设“可凡倾听般”的儿童语文CE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时空中,学生的密度过大,导致师生的个别化交流严重受阻。实际上,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占绝对比例的是教师和“学生整体”的对话,教师无法捕捉到学生的“全信息”,对儿童的研究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在课堂教学时间紧、学生密度大的情况下,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师生交流的渠道畅通、语文学习的信息灵通呢?
1.捕捉非正式的语文学习故事
语文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课堂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语文的新鲜故事。课后,我们要主动地和学生交谈,最好采用聊天的方式,积极倾听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喜与忧、笑与泪。为了搜集更多的故事,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爆料”,相互讲述。为了激发儿童讲述故事的热情,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语文故事会”。这些新鲜的故事有效补充了语文课堂学习中所稀缺的“个别化”信息。值得重视的是,我们从非正式渠道捕捉到的信息,往往更能反映儿童学习语文的真实状况。对这些第一手资料如能认真地加以分析,就能够建立起立体化的信息资源库。许多名师的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文有“故事”,就表明摸着了门道,就更有可能学好语文。“故事研究”是我们研究儿童学习、提升研究能力的好素材。
2.举办制度化的儿童语文CE
所谓儿童语文CE,就是允许儿童就语文学习的话题自由表达。语文教师要把儿童的表达看成是天赋的权利,明确自己有义务倾听儿童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诉求表达。我们可以建立班级小通讯社,由儿童自主管理,包括确立选题、组织采访、写稿以及编辑,然后由班级或校园媒体来播发他们的新闻。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定期举办“语文应该这样学”的微型演讲。CE成员关于学科诉求的自由表达,不仅体现出儿童自己的“语文生活”状态,更包含着他们对成长于其中的语文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如果我们让儿童语文CE展开真性化的运作,就能有效吸纳“活”在孩子当中的最新鲜的语文学习经验,及时发现语文教育中的误区,从而迅速反思、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反应和感受是我们判断语文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依据。举办制度化的儿童语文CE,无疑是提升语文教师儿童研究能力的一条捷径。
三、“童年文本”研究策略:解读生态式的童质文本,验证“历时性”的语文学习规律
我们研究儿童的语文学习,显然无法凭空进行,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文本。有了童年语文学习的相关文本,即“儿童主角化文本”或“童年文本”,包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优秀的儿童文学文本,母语学习成功者的童年回忆文本,我们的研究就会由虚空走向平实,从粗略走向精细,自模糊走向明晰。
1.解读童质的文学文本:更准确地把脉儿童心理,发现缪斯性母语的激活手段
儿童文学,包括童话、故事、小说、寓言,也包括儿童诗、绘本。在儿童文学中有丰全饱满的儿童形象、丰富复杂的儿童心理,有真切平实的儿童学习、真实鲜明的儿童反应。我们完全可以说,优秀的儿童文学,蓄积了极为丰富的儿童信息,是一座儿童研究的海量资源宝库。优秀的儿童文学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常备知识库,不仅因为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主体部分,还因为它用感性而富有启迪性的特殊方式来表现儿童的世界。儿童文学是一种人学,安徒生、贝洛尔、金子美玲等人的作品,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进入到儿童最深层的心灵层面中去的捷径。孩子的游戏精神、儿童世界的同一性、母语学习的缪斯性……这些很抽象的理论在儿童文学中都得到了最形象化的表现——儿童文学是把孩子具体真实、可感受的心理特征与现实表现展示出来。因此研究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语文教育“儿童研究”能力。
2.解读童质的回忆文本:更有效地淘洗经典智慧,筛选儿童化语文的学习经验
不同历史时期的童年总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历时性的语文学习也总有它的相通性。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回观童年的习惯。回想一下,自己身为儿童的时候,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语文?“连观”过去和现在,究竟用哪些方式来学语文最有效?童年的语文学习经历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语文教师经常回望自己的童年,可以让现在的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另外,有很多的童年母语学习的成功路径,尤其是许多成功的母语学习者,那些著名的作家、经典歌曲的词作者、有深厚文学底蕴的科学家,他们的童年母语学习经历都是最优质的儿童研究样本。我们只要确认一下那些叠合的部分,就能发现童年母语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正确方向。当我们用研究的目光来阅读《名家谈语文学习》这样的回忆录时,是能见证中国传统母语教育的规律的。
四、“绿色团队”研究策略:建构具体化的研究观,力行“全清晰”的儿童语文研究
孤立研究的时代应该过去。现代化的研究必须靠“绿色团队”的全面合作。我们要将儿童语文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展开“具体化”的团队研究。有了具体的学生观、合作观、教研观,我们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研究的清晰化。
1.建立具体的学生观,实现语文课堂的“全呼吸”
语文教师要能呼吸到教室里的各种气息,将教室内所发生的语文学习信息全部收纳于心中。我们只有和一个个学生更多地产生心灵共鸣,真实而生动观察才能变成一种可能。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语文教师需要有具体的学生观。真正的教室里,只有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在可以供语文教师“全呼吸”的教室里,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语文关系”。你还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一种联系,尊重学生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轨迹。师生一对一的心灵沟通多了,就能清晰地看到更多的“这一个学生”,这对提升自己的儿童研究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建立具体的合作观,实现语文教室的“全开放”
语文教师之间相互开放,就能分享更多的儿童研究经验。教师的开放首先是教室的开放。所有的开放对别人,同时也为自己。教师之间可以相互走课,呼吸相同与不同的课堂气息。相同的气息、相似的现象,可以让我们确认儿童语文学习的共性现象与普适性原理;不一样的状态,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儿童语文学习的复杂性,用生态多样化的方式来研究活性的儿童语文。开放的教室、开放的语文教学现场,会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儿童母语学习的图景就会渐渐地清晰起来,儿童学习母语的秘密就会渐渐地主动揭开神秘的面纱。教室的开放,还包括教室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开放与对话。我们除了课堂的倾听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的可能倾听课堂之外儿童的“语文声音”。为此,我们可以从倾听出发,利用班级晨会,召开和学生的“对话型晨会”“语文晨会”,就“如何看到生活中更多的东西”“如何做到‘自主地阅读’”之类学生们平时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相互交谈,帮助学生把潜藏在沉默背后的声音化译成具有形式和意义的语言。语文学习进程中所浮现出来的童声,有助于我们打开“语文学习的黑箱”。
3.建立具体的教研观,实现语文学习的“全触摸”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自己教学的创造和反思而形成的实践性教研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过去以“建立交流关系”为中心所进行的案例研究的那些经验“内容”作更具体的研究。实践证明,真正有效的语文教研活动应该是低空慢飞,最后还是要着陆的,毕竟真正的智慧总是来自“教育田园”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具体的教研观,重视琢磨、思考教室中的教学实况和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努力做到具体地谈论语文教室里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最好能够清晰地描述某个学生的一个问题、一种反应,自己哪一堂课上哪个教学环节所遇到的困难、所引发的思考。基于观察到的语文事实去彻底地了解学生的面貌,真正触摸儿童学习语文的历程,呼吸儿童语言成长的气息,进行具体的交流。日本福井大学附中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他们的实践记录本中常常会出现一个个学生的名字。有了具体的环节、具体的学生,才会有具体的语文研究、儿童研究。教师作为具体实践着的学习者至关重要,经常开展聚焦于语文课堂的“细节研究”与针对个别学生的长线型“案例研究”,对提升自己的儿童语文研究能力肯定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