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及启示论文_任敏

论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及启示论文_任敏

(沈阳理工大学,110168)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调整经济结构,为苏区在战争条件下的稳固和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学习这些经济思想,对新时代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央苏区;毛泽东;经济思想;启示

一、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背景

中央苏区时期,面对敌人严重的经济封锁,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生活资料极其短缺,苏区的军需供应和群众的日常生活都难以保障。1931年11月,毛泽东将工作重心转向带领苏区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在江西苏区创新了经济理论与实践,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治理经验和现代金融理论,为苏区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苏区的生产和贸易发展。

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高度重视经济建设

毛泽东极其重视苏区的经济工作,他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即“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面对当时党内“要不要进行经济建设”,“怎样处理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等问题,毛泽东对苏区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苏区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明确提出:“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围绕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

这个指导思想的提出解决了怎样正确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为苏区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2、发展农业生产

1934年,毛泽东作出报告,明确提出,“在目前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的供给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民的衣食住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领域,是物质生产健康发展的条件。农业生产是群众生活的补给线,是关乎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只有满足群众的需要,发动群众的积极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有米吃,有衣穿,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才能拥护党的革命。

为了解决苏区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毛泽东提议把若干户农村家庭联合起来,成立互相调剂使用的耕田队,并逐渐扩大为“互助社”。这一举措很快得到了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户自愿联合,互助社使劳动力重新分配,使生产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苏区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受此启发,苏区还广泛组织了犁牛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号召农民成立犁牛站,调剂耕牛余缺。另外,有些农村男少女多,毛泽东号召妇女也参加劳动,大批妇女摒弃了旧观念,加入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进一步释放了农村劳动力。

在毛泽东一系列兴农措施的落实中,苏区的农业生产开始恢复,为巩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3、调整经济结构

毛泽东在谈到苏区的经济结构时,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三部分。他认为,当前国营经济事业是有限的,“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但国营经济是苏区经济建设的核心力量,包含兵工厂、纺织厂、被服厂、造币厂等国营工厂,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直接影响苏区的革命战争。

另外,苏区的合作社经济是一种群众性的集资形式的集体经济,是党联系群众的经济纽带。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生产、消费,有利于抵御敌人和奸商的剥削,运转资金,使劳动力分配更加合理有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于私营经济,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限制,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商人条例》,规定对商人及商业给予很大的尊重和保护。1932年,颁布了《关于矿产开采权出租办法》等文告,鼓励私人投资,允许私人租赁,可以向苏维埃政府承租矿产开采、店房、作坊等。为了积极鼓励投资经商,发展经济,在鼓励私人经商投资的同时,苏维埃政府开办培训班,选拔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优秀人才学习经济知识,培养一支懂经济、懂贸易的干部。

三、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启示

1、做好调查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来到长冈乡、才溪乡,对当地各项情况进行调查,主持召开由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和乡干部代表等参加的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带领检查团走访红军家属和农民家庭,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教育到医疗卫生,从群众生活到风俗习惯,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在苏区进行经济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性,为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并继承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学习与工作。

2、密切联系群众

为发展苏区经济,毛泽东在长冈乡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实地调查,在《长冈乡调查》报告中,他总结了长冈乡的发展经验,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真切的关心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生活同革命战争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工作方法,才能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实现党的任务和计划。中央苏区时期,合作社成为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有效形式。通过合作社这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更加贴近工农群众的生活,群众主动参加劳动生产和供给,培养起主人翁意识,他们更直观地感到苏维埃是自己的政权,切身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社把工农群众聚集起来,团结在一起,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新时代下,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党仍然要深入群众,不能脱离群众,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经济建设也是民生建设,党员干部不仅要善于抓经济工作,还要学习做群众工作、关心民生工作。经济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平衡充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3、坚持统筹兼顾

毛泽东在中共苏区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例如,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平衡私营经济、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三者关系。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苏区经济建设,补充了国有经济发展的不足,实现了三种经济共同发展。另外,坚持粮食生产为首,同时与多种经营相结合。在以粮食生产为首的同时,苏区政府兼顾工业发展需要,鼓励农民种植经济植物,免收土地税、号召植树造林等。再如,苏区政府以军需工业为主,同时积极发展私营工业和集体工业。不仅开办修械所、棉被服厂等小型军需企业,还创办了造纸、制药、制盐、煤炭等民用工厂。

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统筹兼顾、做好结合的工作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既坚定又灵活地按照客观实际办事,制定并实行符合客观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现并通过规律性的认识,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抓好主要矛盾,抓住中心工作,同时带动其他,统筹兼顾、做好结合是毛泽东重要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条重要宝贵经验,对今天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陶永祥.《毛泽东与调查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肖小华.创新: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J].红广角,2016(09):27-31.

[4]肖文燕.中央苏区合作社经济的策略、绩效与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06):104-113.

作者简介:任敏(1994.03-),女,山西太原人,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文作者:任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论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及启示论文_任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