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制度的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史论文,纪要论文,英国论文,研究会论文,第八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5月17~19日,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淮 安市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刊物等30多家单位的60多位代表出席 了大会。
大会开幕式于17日上午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淮安市人民政府陆长苏副市 长、淮阴师范学院院长詹佑邦教授、副院长张强教授以及历史系主要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钱乘旦教授代表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向与会代 表做工作汇报。钱乘旦教授回顾了自1999年9月第七届年会以来的工作,充分肯定了过 去四年多来研究会在日常工作、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学术成果 日益增多;完成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产生了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获奖成果; 传统研究走向深入,新的领域不断拓宽;学科建设成绩喜人,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他也毫不讳言地指出了研究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研究会今 后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大会进入主题报告阶段后,由研究会副秘书长吴必康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李世 安教授就“英国制度的创新及其世界意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近代英国在政治、 经济、科技等方面有许多重大的创新,如政党制度、商业制度、公司制度、股票制度等 ,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以“彭慕兰新著《大分流 》评论”为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运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生产与消费 等数据,驳斥了书中所持的观点,认为18世纪以前以英格兰为代表的西欧与中国江南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表征已经出现了差异,结果导致东西方出现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河南大学阎照祥教授,就“英国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 研究英国政治思想史,必须从政治学、哲学与宪政学不同角度入手,以期形成一种全面 的认识;而近代英国所流传的社会思潮,尽管形形色色,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以下三种: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这三种政治思潮对于英国的政治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 创新都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南京大学杨豫教授则对于“近代英国制度的几大创新” 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认为英国制度的创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政治制度的创新表现在 君主立宪制度、政党制度的最早建立等方面;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创新表现在首先开始了 工业革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人口与资源的平衡问题,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 殖民体系的建立,用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推动了全球体系的形成,而且英国建立的是 一种可发展的殖民体系,它在推动殖民地国家卷入现代化进程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位代表简短而精彩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代表热烈的反响。
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40篇,代表们分成“政治与外交”、“社会与经济”、“思 想与文化”三个小组,进行了论文交流与学术讨论。归纳起来,代表们集中关注的是以 下几个方面的论题:
1.英国的殖民体系及其评价
英帝国及其殖民体系始终是英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少代表对于这个问题进 行了深入研究。毫无疑问,大英帝国的存续对于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维持了一百多年的霸 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英国所建构的殖民体系对于殖民地国家到底造成了多大的 影响,其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这一问题引起了代表们激烈的争论。有的学者认 为,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原有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于殖民地政治上 的压迫与经济上的盘剥,延缓了殖民地的发展进程。因此在他们看来,殖民主义的恶果 是当今不少发展中国家持续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另有学者则针锋相对,他们更为强调 的是,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随之进入殖民地,打破了殖民 地原有的社会结构,推动了殖民地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以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卷入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要晚很 多,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也会晚得多。在这种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之外,更多的学者采 取了折中立场,马克思在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所提出的“双重使命论”得到他 们的赞同。在这些学者看来,一方面,从主观目的及其后果来看,殖民主义的扩张对于 落后国家或地区确实是一场灾难,造成了殖民地国家长期的贫困与落后;另一方面,从 客观而言,伴随殖民主义而来的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到落后的殖民地,推动了 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进程。
2.英国工党的阶级属性及相关问题
工党执政是20世纪英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政治现象,在这样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声称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党居然能够主宰政权,这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是一 个挑战。那么,执政后的工党仍然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吗,还是沦为资产阶级政党了?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有的学者认为,自诞生之日起,工党就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是阶级属性明显,工党是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其二,为了能够立足于英国政坛 ,工党又不得不表现出一个宪政党的属性。工党的阶级属性与宪政属性的双重身份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相容性,它能在保持其宪政地位的同时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然而,这种 “走钢丝”似的可容性是非常有限的,双重身份之间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构成了工党“前 进中的难题”。这一难题直到布莱尔出任工党领袖之后才得以解决,工党在20世纪末彻 底完成了从阶级党到宪政党的转变。有的学者则对二战后工党主流意识的变化发表了看 法,认为随着二战结束后英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 ,工党的主流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信条变得越来越不合乎时 宜,直到1995年,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终于破除阻力,修改了“第四条款”,并在此基 础上形成了工党新的社会观、国家观与市场观,工党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完成,并得到选 民的认可。“十八年磨一剑”,布莱尔领导下的新工党终于在1997年上台执政。还有的 学者对于布莱尔工党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发表了看法,认为尽管英美保持了 基本一致,但并不能认为英国是美国的“走卒”,英国支持并加入到美国对伊拉克的制 裁以及对伊拉克军事打击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有着现实主义的成分,因为中东问题事关 英国的利益,另一方面有着理想主义或者说道德方面的成分,“消除专制、保障人权” 是其中的另一个动因。还有的学者对于当前英国的阶级划分以及工人阶级的定性等问题 发表了意见。
3.英国家庭史、妇女史研究
家庭史、妇女史是新史学所开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国内 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令人欣喜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 注起家庭史与妇女史研究。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学者对于国外学术界关于16-19世纪英 国家庭史研究概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介绍了一些新史料、新观点和新方法,同时 还对于16-19世纪英国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关系的变迁谈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开拓型的研 究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有的学者对于英国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进行了研究,认为战后 年轻人对社会的反叛、婚姻态度的变化以及激进运动的兴起是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涨的动 因,而个人事务的政治化、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平等、争取性平等成为女权主义者追求的 目标,但从结果而言,女权主义者的目标很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使目前的女权运 动再次陷入低潮。有的学者从总体上对女权主义进行了评判,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 来就是一个男权社会,这是一个既定的难以更改的现实,女权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试图 颠覆这个社会,这个目标过于激进,其社会基础过于狭窄,因此几乎不可能实现;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女权主义者的努力,女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正在逐步得到改 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妇女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另一半”,这就是女权主义取得 的最伟大成就。
4.英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在城市化方面也远远地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那 么,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如何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 于这些问题,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有的学者在发言中认为,城市化是英国工业化 的必然产物,城市化包括城区街道的规划与更新,居民住宅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公共空 间的形成等;随着城市化的进行,英国各城市的管理机构相继建立,由此开始了对城市 化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有的学者对于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住房紧张状况进行了研究 ,认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大城市人口众多,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秩序混乱,这些 问题催生了一批住房改革者,奥克塔维亚·希尔就是其中之一,她所推行的住房改革制 度,弥补了当时国家政策的不足,并被后来其他欧美国家所沿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 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第一个工业化社会的英国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环境污 染的侵害,有学者指出,工业化时期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两个方 面,伦敦成为“雾都”就是其重要表现;环境污染的加剧严重地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 状况,英国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英国在这个问题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 治理”的道路,对于后来的工业化国家是一个严重教训。
5.英国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是英国历史上相互对立的两股政治思潮,它们对于英国的历史发 展道路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英国的保守主义是一种稳重守成的力量, 它并不一味顽固地反对进步,而是对变革的进程和方式持稳重态度,因此它的存在只会 减缓历史车轮向前推进的速度,而不会去开倒车。从英国历史来看,“进步与保守互为 表里,进步带动历史,保守则抑制其速度。”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倾向相结合,才导致合 理的变革的发生。从很大程度上看,保守主义决定了英国式历史发展道路的形成。有的 学者对于英美保守主义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认为对尊重个人财产、个人自由与权利、与 宪政民主和代议制政府密切相关等是两者间的一些共同特点;但到了二战以后,英美保 守主义之间差异性越来越明显,美国形成了极为张扬、充满火药味的“新保守主义”, 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重要影响;而英国保守主义姿态较低,防卫性特征明显。关于 自由主义,有的学者认为以赛亚·伯林在20世纪英美实践思想中是个引导性的人物,他 对于自由概念的理解改变了自由主义的话语,一方面促进了当代自由主义向古典自由主 义的回归,另一方面,划清了当代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的界限,为此后的自由主义 向两方面发展做出了准备。还有的学者探讨了自由主义思想理念对于英国政治家格拉斯 顿的影响,认为这最终促成了格拉斯顿从“托利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而出任首相 之后的格拉斯顿,更是将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化为英国的政治实践,19世纪末英国在内 政、外交以及殖民地问题上所推行的自由主义政策就是明证。
在分组讨论时,与会代表畅所欲言,纷纷就自己提交的学术论文与感兴趣的问题各抒 己见,特别是在“对英国殖民体系的评价”等问题上,代表们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术争论气氛非常热烈。除了以上几个主要专题外,学者们所关注或谈到的论题还包 括英国的“一个国家,五种制度”、近代英国“友谊会”的兴衰、培根的“海上帝国” 思想、17-18世纪之交英国的主流社会思潮、中世纪英国的王权采购制度、北爱尔兰的 民族冲突与和平进程、19世纪英美关系的相对特殊性等。
除了学术讨论、通过《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章程》改选理事会工作外,本次大会还安排 了学术考察活动。与会代表们在会后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周恩来总理故居、周恩来纪念馆 以及位于盱眙境内的明祖陵、“第一山”等风景名胜。虽然会期只有短短三天,但这次 会议无疑取得了圆满成功。
标签:自由主义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英国殖民地论文; 政治论文; 殖民地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保守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