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首先,需要分析什么是“研究”。在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创建或产生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知识或技术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和实验;二是以验证和修正已有的知识或技术、验证已有的假设为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和实验。无论哪个层次,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假设或提出问题、收集并建立理论及事实依据、比较和判断、结论。其认知方式主要涉及:演绎和归纳、批判和建立、比较和同一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对未知对象的探试、确立及其意义的判断以及对已知对象的真实性、正确性进行解释、确立或否定。无论哪个层次的研究,都建立在人们对有关对象已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之上。
其次,需要分析什么是“学习”。它是“学”与“习”的组合词,孔子就曾主张“学而时习之”。“学”是以了解、接受和理解未知对象为目的,以了解、理解和接受人类社会已经创建和产生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为根本任务的认知活动。“习”是以重复和应用已知对象为目的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的组织方式,了解、理解和接受特定的未知对象(即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经创建和产生的知识和技术),重复和应用特定的已知对象。
所谓“研究性”,就是与研究的上述特性相类似或具有研究的部分特性。那么,中学生的学习是否具有研究性?其关键在于中学生的学习是否与研究的上述特性相类似或具有研究的部分特性。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学习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之间在下列情况下仍存在以下部分类似性:第一,当中学生通过自己收集事实依据和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接受新知识或技术时(它们集中包含在各类课程中,而且首先包含在基础型课程中);第二,当中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达和阐释各自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时;第三,当中学生运用各自所掌握的知识或技术来验证或批判、修正已有知识或技术时;第四,当中学生运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来组织所学的知识或技术时。
因此,可以说普遍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
二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核心和根本目的?
从文法上分析,研究性学习是一组合词。在其构词成分中,“学习”是主词,“研究性”是限定或修饰学习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
从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性质的角度分析,学生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是为未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未来能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和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创建新的知识和技术,或验证、修正人类已有知识和技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在知识基础、思维和技能基础的准备等方面,还是在实验设备、信息资料等条件方面,也还尚未具备进行研究的必要条件。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重心也是学习而不是研究。
问题在于:学生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学习?他们既可能是通过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能是通过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以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甚至一部分学生可以利用少量的时间通过某些研究活动进行学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表现为死记硬背和囫囵吞枣,这造成他们缺少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并在他们当中造成相当比例的人对学习感到困难。
研究性学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和鼓励中学生:通过自己收集事实依据和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支持和接受新知识或技术,在比较中建立同一;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达和阐释各自对所学知识及技术的理解及理解的合理性;运用各自所掌握的知识或技术对所学知识或技术进行必要的、适当的验证、批判和修正;运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来归纳、组织所学的知识或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它促使中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
鉴于上述分析,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并应当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
研究性学习的间接目的是既提高中学生对学习及其对象的直接兴趣,又提高他们对学习及其对象的间接兴趣;引导他们在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规范,建构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指导他们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三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对象涉及到研究型课程。在实践中,研究型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至少有两种情况:其一,它是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之外、与之相并列的一种课程;其二,它是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之上、与之呈递进关系的一种课程。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它都有其本质上的规定性即它包含了与其他两类课程不同的内容并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从广义上说,研究型课程是包括特定的内容体系以及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内的一种组织模式或活动形式。所以,研究型课程包含了研究性学习,但如果这样,那么它就不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这就是在中学实践中人们感到难以分清二者的区别而将它们视为同一事物的原因。从狭义上分析,它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获取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所以,研究型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那么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是否应当包含研究性学习?是否也应当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这里重点分析在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基础型课程是相对于其他性质的课程而言的。无论何种性质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基本上都包含有一定比例的新的知识和技术,基础型课程也不例外。当学生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基础型课程时,这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新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
2.在普通高中课程中,基础型课程是核心和重点,是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同时,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根据其内容在高考中占了较大的比重的实际情况,高中学校普遍地重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如果将研究性学习与基础型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体系的核心和重点。
3.鉴于高中学生将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学习基础型课程,因此指导他们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型课程,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在日积月累中通过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来逐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规范,建构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逐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必要应用于研究型课程等其他性质课程的学习中,更有必要应用于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
四
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在一些中学的实验,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1.加强和改进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
(1)学校和教师应建立“全程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但不是唯一的环节,不仅教师的备课而且学生的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教师们较普遍忽略的学生的“预习”环节。
(2)可指导学生进行“背景式预习”,即指导学生收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相关式预习”,即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难点式预习”,既指导学生将新授课内容中的难点或不理解之处列出:“尝试解答式预习”,即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答新授课内容中提出的问题,等。
2.改进课堂教学
(1)在理科课堂教学中,适当实施“三明治”式的模式。即,实验—讲授—再实验;或讲授—实验—讲授。
(2)实行“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主题式讨论”,即教师提出讨论的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背景式预习”和“相关式预习”阐述各自的观点;“归纳式讨论”,即引导学生自己对已授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质疑式讨论”,即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提出疑问并陈述自己的观点,等。
3.改进课后作业环节
(1)拓展课后作业的类型。除复习式作业外,增加“预习式作业”,“自学式作业”,“析疑式作业”等。
(2)增加课后作业的层次,即:①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作业进行选择。②针对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对学习能力暂时较低的学生,布置符合基本要求的作业;对学习能力暂时较高的学生,布置较高要求的作业。
(3)丰富完成课后作业的手段。除书写式、听力式、朗读式作业外,增加“观察式作业”,“动手操作式作业”,“调查式作业”等。
(4)改进作业内容。除分科式作业外,适当布置“理科组合式”,“文科组合式”,“文理组合式”,“文科与艺术组合式”等作业。除解题式作业、重复练习式作业外,适当布置“归纳、概括式作业”,“改写式作业”等。
(5)改进作业方式。除个人独立式作业的方式外,适当组织“小组式作业”,“自由组合式作业”等。